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扩大高中学生古诗词阅读量,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让他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共鸣。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古诗词能促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感受到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之美。
一、主题相似,体验内涵
主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有的时候也泛指其主要内容。在古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如展现闲情雅致的田园山水诗,体现志向的咏物言志诗,展现少年意气的边疆征战诗,体现离愁别绪的思妇闺怨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总结课文中所学诗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同主题的诗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
李清照的《声声慢》体现了作者哀婉凄苦之情,她描写了自己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心中所愁所感,体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这种黍离之痛是亡国之民经常撰写的创作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找找其他相同主题的诗词,并进行对比品鉴,如李煜的《虞美人》就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在大量阅读此类诗词作品之后,学生发现同样是表现亡国之痛这个主题,不同的诗词作品所体现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声声慢》主要体现的是亡国给自己带来的不幸,描写的主要是自己孤苦伶仃、无枝可依的悲哀之情,而《虞美人》同样写的是亡国题材,但是主要展现的却是对往日所作所为的悔恨,体现了对往事的追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泊秦淮》、《題临安邸》、《春望》等具有相同主题的诗词,在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它们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体现皆有不同。
主题拓展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同主题的诗歌作品,能令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创作风格,让他们尝试分析相同主题所展现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情感延伸,激活共鸣
古代诗歌大多都有言志咏情的特点,能从诗词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延伸法,让他们阅读一些体现同类情感的诗歌,在大量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登高》是杜甫创作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远望时内心所想所感,分析这首诗歌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一开始作者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景,表现内心凄切悲哀之情,而后当他看到无边落木萧萧的场景,则情感又变得豪壮,最后他再次回想自己的经历,又产生悲苦之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古人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生迟暮的悲哀之情,尝试找出这些诗词并加以分析。”学生分别找到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在大量阅读之后,学生感受到了古人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却无奈二毛已生,心中无限悲伤之情。在此过错中,他们和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鸣,体会到了凝聚在诗词中的英雄迟暮的悲伤之感。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可见古人很早就对诗歌有准确的认知,知道诗歌具有抒发胸臆、表达心曲的效果。在阅读诗歌并感受诗人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古人用诗歌表达人生理想,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风格。
三、风格近似,引导鉴赏
不少优秀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汲取某一作者的诗词作品进行综合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他独有的创作风格。除此以外,在诗词创作中还形成了不少风格相近的流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代表作进行阅读,感受这些流派不同的创作风格。
在学习《雨霖铃》之后,学生对于柳永的创作风格有了大致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并组织学生阅读柳永其他的词,鉴赏其创作风格。柳永是北宋年间第一个专注写慢词的人,他运用原有曲调来翻制新曲,打破了文人词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改写慢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由此可见柳永的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注重铺叙,常常在写作中加入口语或俚语成分,体现了词的赋化。学生阅读了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等作品,总结柳永作品更多的风格特点,如喜欢使用“伊家、阿谁”等代词,“都来、消得”等口语化词汇;喜欢用一组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主人公的情怀,体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擅长借助时空转换来叙事、言情,创作结构十分巧妙等。
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展现创作者思想,体现时代和民族特点。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让他们赏析具有相似风格的作品有助于他们尝试总结,提高鉴赏能力。
古诗词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让学生全部阅读,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在组织古诗词拓展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内精读诗词作为触发点,组织学生阅读与之主题相近、情感相似、风格相像的诗词作品,这能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内涵,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一、主题相似,体验内涵
主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有的时候也泛指其主要内容。在古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如展现闲情雅致的田园山水诗,体现志向的咏物言志诗,展现少年意气的边疆征战诗,体现离愁别绪的思妇闺怨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总结课文中所学诗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寻找同主题的诗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
李清照的《声声慢》体现了作者哀婉凄苦之情,她描写了自己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心中所愁所感,体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这种黍离之痛是亡国之民经常撰写的创作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找找其他相同主题的诗词,并进行对比品鉴,如李煜的《虞美人》就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在大量阅读此类诗词作品之后,学生发现同样是表现亡国之痛这个主题,不同的诗词作品所体现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如《声声慢》主要体现的是亡国给自己带来的不幸,描写的主要是自己孤苦伶仃、无枝可依的悲哀之情,而《虞美人》同样写的是亡国题材,但是主要展现的却是对往日所作所为的悔恨,体现了对往事的追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阅读《泊秦淮》、《題临安邸》、《春望》等具有相同主题的诗词,在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它们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体现皆有不同。
主题拓展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同主题的诗歌作品,能令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创作风格,让他们尝试分析相同主题所展现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情感延伸,激活共鸣
古代诗歌大多都有言志咏情的特点,能从诗词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延伸法,让他们阅读一些体现同类情感的诗歌,在大量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登高》是杜甫创作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远望时内心所想所感,分析这首诗歌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一开始作者描写的是萧瑟的秋景,表现内心凄切悲哀之情,而后当他看到无边落木萧萧的场景,则情感又变得豪壮,最后他再次回想自己的经历,又产生悲苦之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古人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生迟暮的悲哀之情,尝试找出这些诗词并加以分析。”学生分别找到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在大量阅读之后,学生感受到了古人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却无奈二毛已生,心中无限悲伤之情。在此过错中,他们和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鸣,体会到了凝聚在诗词中的英雄迟暮的悲伤之感。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可见古人很早就对诗歌有准确的认知,知道诗歌具有抒发胸臆、表达心曲的效果。在阅读诗歌并感受诗人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古人用诗歌表达人生理想,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风格。
三、风格近似,引导鉴赏
不少优秀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汲取某一作者的诗词作品进行综合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他独有的创作风格。除此以外,在诗词创作中还形成了不少风格相近的流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代表作进行阅读,感受这些流派不同的创作风格。
在学习《雨霖铃》之后,学生对于柳永的创作风格有了大致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并组织学生阅读柳永其他的词,鉴赏其创作风格。柳永是北宋年间第一个专注写慢词的人,他运用原有曲调来翻制新曲,打破了文人词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改写慢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由此可见柳永的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注重铺叙,常常在写作中加入口语或俚语成分,体现了词的赋化。学生阅读了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等作品,总结柳永作品更多的风格特点,如喜欢使用“伊家、阿谁”等代词,“都来、消得”等口语化词汇;喜欢用一组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主人公的情怀,体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擅长借助时空转换来叙事、言情,创作结构十分巧妙等。
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展现创作者思想,体现时代和民族特点。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让他们赏析具有相似风格的作品有助于他们尝试总结,提高鉴赏能力。
古诗词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让学生全部阅读,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在组织古诗词拓展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内精读诗词作为触发点,组织学生阅读与之主题相近、情感相似、风格相像的诗词作品,这能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内涵,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