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占有很大比例。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只有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及时得到正确诊断。
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2型糖尿病居多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2002年全国大城市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
诊断时多无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测血糖或尿糖时才被发现。
症状为非特异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乏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阳痿等非特异性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检测血糖。少数患者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等)为首发表现,病程隐匿。部分患者以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多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甚至昏迷。
常伴有代谢异常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容易发生低血糖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显示,在10年的随访中,服用磺脲类药物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升高;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年低血糖发生率超过30%。
肺部感染较常见 老年糖尿病人由于免疫机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其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老年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想使血糖长期达标,除了饮食、运动疗法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外,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用药剂量不宜过大 降糖药剂量过大疗效并不明显,反而易产生副作用,如格列齐特每日大于320毫克,格列吡嗪大于30毫克,二甲双胍大于2克,罗格列酮大于8毫克,格列美脲大于4毫克等,降糖效果并不更佳,且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低血糖。
注意服用药物时间 一、二代磺脲类应在餐前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口服,每日1次的格列美脲应固定在某一时间,餐时血糖调节剂格列奈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应在餐前或餐时服,双胍类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注意早期联合用药 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扬长避短,更有利于血糖控制,改善胰岛素抵抗。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用药最常见,磺脲类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应用,更利于餐后血糖控制。餐时血糖调节剂与双胍类联合,可使波动的血糖明显下降。
血糖正常后别停药 有不少患者血糖检测正常后即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血糖正常后要制定长期监测方案,切忌马上停用降糖药,否则易引起血糖反弹升高,使病情出现反复。
用药不宜一药到底 患者在长期服用某种降糖药后,如果遭遇感染或其他意外,血糖出现波动,应及时调整原来用药。各种降糖药的性质不一样,例如有的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长时间服用一种降糖药刺激效果可能发生变化,可以换用另一种促泌降糖药更好地控制血糖。
应尽早应用胰岛素 近代研究证实,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有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功效。胰岛素可与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有很多新进展,如超短效及长效胰岛素、经鼻喷雾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泵等。不仅血糖控制满意,低血糖反应发生少,胰岛素用量也降低。
糖尿病要早诊早治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首选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若效果不佳,还要适当地进行药物干预,预防心、脑、下肢动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要严防出现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的过程中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尤其是单独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时;超量联合应用两三种口服降糖药时;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餐或立即外出运动时;注射胰岛素后加服降糖药时;使用胰岛素的剂量过大时,更需警惕。
合理饮食
因冬季体内需要更多热量御寒,所以人们常常在这个季节胃口大开,吃的较多。然而不适当的增加进食常常造成血糖难以控制。下面四句话可以帮助病友们记住合理饮食。
吃干不吃稀 我们主张糖尿病人尽量吃“干”的。从形态上来讲就是“固体”的,比如馒头、米饭、饼。不要吃面糊糊、粥/泡饭、面片汤、面条、疙瘩汤等。道理就是越稀的饮食,经过烹饪的时间越长,食物越软越烂,意味着越好消化,则升糖越快。
吃硬不吃软 同样是干的,我们更推荐“硬一点”的食物。含水量少、偏硬的食物需要咀嚼、消化的时间长,升糖就慢。
吃绿不吃红 一般绿色的(非添加色素),多是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如青菜。而红色的含糖相对偏高,不宜食用或少用。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绿色”的食物一般比较保险。
定时定量和化整为零 定时定量是指正餐,我们推荐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每餐进食量基本保持平稳。目的是为了与降糖药更好的匹配,不至于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状况。有些糖尿病人为了控制血糖,每天只吃两顿饭,并且不吃主食,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化整为零是指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前提下,允许病人吃水果及少量零食,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但不要饭后立即进食,可以选择饭后2小时食用水果。吃的时候将水果分餐,如一个苹果分2~4次吃完,葡萄一次不超过5粒。分餐次数越多,对血糖影响越小。
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2型糖尿病居多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2002年全国大城市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
诊断时多无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测血糖或尿糖时才被发现。
症状为非特异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乏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阳痿等非特异性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检测血糖。少数患者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等)为首发表现,病程隐匿。部分患者以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多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甚至昏迷。
常伴有代谢异常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容易发生低血糖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显示,在10年的随访中,服用磺脲类药物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升高;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的年低血糖发生率超过30%。
肺部感染较常见 老年糖尿病人由于免疫机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其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老年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想使血糖长期达标,除了饮食、运动疗法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外,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用药剂量不宜过大 降糖药剂量过大疗效并不明显,反而易产生副作用,如格列齐特每日大于320毫克,格列吡嗪大于30毫克,二甲双胍大于2克,罗格列酮大于8毫克,格列美脲大于4毫克等,降糖效果并不更佳,且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低血糖。
注意服用药物时间 一、二代磺脲类应在餐前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口服,每日1次的格列美脲应固定在某一时间,餐时血糖调节剂格列奈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应在餐前或餐时服,双胍类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注意早期联合用药 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扬长避短,更有利于血糖控制,改善胰岛素抵抗。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用药最常见,磺脲类与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应用,更利于餐后血糖控制。餐时血糖调节剂与双胍类联合,可使波动的血糖明显下降。
血糖正常后别停药 有不少患者血糖检测正常后即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血糖正常后要制定长期监测方案,切忌马上停用降糖药,否则易引起血糖反弹升高,使病情出现反复。
用药不宜一药到底 患者在长期服用某种降糖药后,如果遭遇感染或其他意外,血糖出现波动,应及时调整原来用药。各种降糖药的性质不一样,例如有的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长时间服用一种降糖药刺激效果可能发生变化,可以换用另一种促泌降糖药更好地控制血糖。
应尽早应用胰岛素 近代研究证实,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有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功效。胰岛素可与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有很多新进展,如超短效及长效胰岛素、经鼻喷雾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泵等。不仅血糖控制满意,低血糖反应发生少,胰岛素用量也降低。
糖尿病要早诊早治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首选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若效果不佳,还要适当地进行药物干预,预防心、脑、下肢动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要严防出现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的过程中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尤其是单独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时;超量联合应用两三种口服降糖药时;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餐或立即外出运动时;注射胰岛素后加服降糖药时;使用胰岛素的剂量过大时,更需警惕。
合理饮食
因冬季体内需要更多热量御寒,所以人们常常在这个季节胃口大开,吃的较多。然而不适当的增加进食常常造成血糖难以控制。下面四句话可以帮助病友们记住合理饮食。
吃干不吃稀 我们主张糖尿病人尽量吃“干”的。从形态上来讲就是“固体”的,比如馒头、米饭、饼。不要吃面糊糊、粥/泡饭、面片汤、面条、疙瘩汤等。道理就是越稀的饮食,经过烹饪的时间越长,食物越软越烂,意味着越好消化,则升糖越快。
吃硬不吃软 同样是干的,我们更推荐“硬一点”的食物。含水量少、偏硬的食物需要咀嚼、消化的时间长,升糖就慢。
吃绿不吃红 一般绿色的(非添加色素),多是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如青菜。而红色的含糖相对偏高,不宜食用或少用。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绿色”的食物一般比较保险。
定时定量和化整为零 定时定量是指正餐,我们推荐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每餐进食量基本保持平稳。目的是为了与降糖药更好的匹配,不至于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状况。有些糖尿病人为了控制血糖,每天只吃两顿饭,并且不吃主食,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化整为零是指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前提下,允许病人吃水果及少量零食,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但不要饭后立即进食,可以选择饭后2小时食用水果。吃的时候将水果分餐,如一个苹果分2~4次吃完,葡萄一次不超过5粒。分餐次数越多,对血糖影响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