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而地理教育中就有许多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本文笔者从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地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入手,论述了在地理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策略
  
  一、关于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传统和当代的优秀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教育熏陶学生,使之逐步形成对生活理想、审美情感、道德精神的理解和态度,并进而提高价值判断和文化整合创新的能力和素养,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地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1.地理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撑
  地理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复杂科学,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又与人文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的地理学教育改革较多地局限在地理学学科内的分分合合和方法创新,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缺少一种从更大背景上去整体把握和认识其科学内涵、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人文理念。离开了人文思想的解读,地理学及地理学教育就变成了没有灵魂、没有人情味的冷冰冰的科学。所以,地理学教育改革必须转向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系统性,特别是要强调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架起融合的桥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创造型人才。
  2.人文精神需要地理教育来拓展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在每一学科中进行渗透,而地理学科兼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在地理教育中有利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全方位的拓展,具有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内容。
  
  三、地理学科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最基本内容之一。该内容包含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是: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重要行为准则。
  2.人口道德
  地理学科有关人口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以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从人口激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
  3.环境道德
  地理学科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
  4.资源道德
  “资源”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可以渗透到以下人文教育因素中: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但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5.全球意识
  地理学科有关全球意识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6.尊重“多元文化”
  地理学科有关尊重“多元文化”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类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遵照同一模式。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是其最根本的人权,尊重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民风民俗等,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
  
  四、地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加强地理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其次,教师应努力挖掘地理学知识中的人文内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种心灵上的沟通,只有依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暗示才能做到。这样,教师的人格因素本身就成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
  2.在地理教育活动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1)在地理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第一,教师通过地理学史的教学来培养人文精神素质,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潜在于教材中的科学发现、探索过程提炼出来。通过了解地理学发展的过去与将来发展趋势,学生可以认识到地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增强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通过习题教学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首先,从习题的设计与编写上就可以表现人文素质。其次,在习题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具有真实情境的题目设计,其中往往有大量有用的、无用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需要我们挑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理解地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先思考再做出判断的习惯。
  (2)通过课堂专题的地理教学形式突出人文精神
  涉及人文精神方面的专题非常多,范围也很广泛,专题讲座主要包括地理学科专题和结合地理学科的教育专题。
  (3)在地理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地理教育不仅需要课堂,更需要课外的实践,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才能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丰富直接经验,理解理论知识。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这几方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参观或社会调查;组织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五、结语
  
  总之,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比单纯的知识目标更高的人文关怀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地理教育不能置身世外,要勇于参与,勇于探索,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实际,积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其他文献
介绍中亚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催化裂化装置稳定塔液化气罐的特点,分析了液化气罐鼓包、分层、器壁腐蚀的原因,并对该罐进行了彻底检测,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课堂讲授除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表达能力外,还必须有较高的讲授技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课堂授课“五要五忌”技巧,具有一定针对性
1910年1月1日,晚清历史上极为普通的一天。  这一天,几乎没有值得书写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但对于这个已经266年的帝国来说,却危机四伏,风雨飘摇,已到了行将日落的时刻。  自1901年以来的晚清新政已经将近十年,十年新政将整个中国都卷入其中。这场自上而下的革新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动。1905年废止科举,数以百万计读惯了四书五经的儒生被硬生生抛入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往日的“子曰”、“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