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堵管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之间100例行PICC置管新生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同时,加强堵管的预防。对比两组患儿PICC堵管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PICC堵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容易堵管,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堵管的预防,有利于降低堵管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PICC置管;堵管;预防;护理对策
外周置入静脉导管简称PICC导管,材料为硅胶,该类材料对血管刺激程度较轻,可长期用于静脉留置,留置时间最长可达 1 年,是从患者手臂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置入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以避免药物直接刺激手臂静脉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其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血管定位准确、成功率高、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需长期输液者、输入刺激性药物者、需长时间连续输液者,用于新生儿具有安全性高的优势。但是,置管的同时也加大了置管堵管的危险性,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儿PICC置管堵管的预防及护理对策,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行PICC的新生儿10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共计50例,其中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12例;日龄在1—24天,平均日龄为(4.6±1.7)天。研究组共计50例,其中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10例;日龄在1—25天,平均日龄为(4.5±1.7)天。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进行PICC置管前,向患儿本人或家属讲解有关PICC的基本知识,签署PICC知情同意书。穿刺前检查患儿各项常规检查以确保凝血机制正常及对导管无过敏反应。穿刺方法:①护理人员做好消毒措施,让患儿平躺;②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并测量定位点沿穿刺静脉走向至导管尖端位置的长度;③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消毒穿刺点,先用75%酒精清洁,再用碘伏消毒,自然干燥后铺治疗巾;④于穿刺点上方结扎止血带,进针角度15-30°,见有回血后固定针柄并松开止血带,用镊子将导管缓慢送入,一定确保在无菌条件下进行[2]。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对堵管的预防。①护理人员需进行专业培训,掌握药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恰当使用导管,熟练封管技术和提高穿刺技术,在给予患儿高浓度药物后应及时冲洗导管。按时封管并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尽量选择有三向瓣膜的导管,以减少阻塞的几率;②发现导管堵塞后应及时检查原因,若为患儿体位因素导致的扭曲,纠正体位后一般即可解除,若为高粘度药物导致的管腔内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血栓形成性堵塞可用稀释的肝素盐水将凝血块回抽出来,再用尿激酶处理;不可强行推注以免造成脏器栓塞,处理后仍堵塞时可拔管。③保护好穿刺部位,避免受到重力撞击和长时间压迫置管肢体,洗浴前应用保鲜膜包裹好穿刺部位,擦干后注意检查敷料情况。如发现敷料有污染、潮湿等应及时更换。做上述动作时需留意切勿将导管勾出。
1.3评价标准
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3],问卷共设20道题,每题分值为1-5分;最后得分≥80分的视为非常满意;得分在60-80之间的视为比较满意;得分低于60分的则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有1例患儿PICC堵管,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例数(%)]
3讨论
危重新生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PICC置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相对于其他传统置管方式,减轻了患儿痛苦。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堵管现象。PICC堵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血液返流;置管及封管操作不熟练,或封管液使用不当;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导管接头松动、导管扭曲及药物禁忌配伍引起的结晶堵塞导管、输液后未及时清洗致使导管阻塞。PICC堵管一般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堵管的最主要因素是血凝性阻塞,血凝性堵塞主要因封管方法和封管时机不对造成的,以致患儿血液返流,最终血液在管腔内凝结成块或形成血栓,阻塞导管给药途径[5]。同时也与患儿凝血机制异常有关,异常的凝血机制可加速患儿血液凝固,促进血栓块形成。其次是非血栓性原因,可能护理人员缺乏经验,选择导管的管径不合理,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或患儿自身不注意导致的导管弯折,也可由于患儿自身血液过于黏稠,或药物配伍禁忌造成的药物结晶、沉淀导致导管阻塞。堵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使用高浓度液体后冲洗不及时、冲洗不彻低、封管液使用不当等,因此,临床护士应具备正确配制封管液、冲管、洗管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使用相关设备,避免因技术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造成堵管现象[6]。
本研究通过对研究组患儿加强堵管的预防,经过护理,发现研究组患儿仅1例患儿PICC堵管,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同时,良好的护理赢得了患儿家长的信任,大大提高了其满意度,研究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达100.0%。
综上所述,新生儿PICC置管容易堵管,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堵管的预防,有利于降低堵管发生率,提高患儿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婧.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降低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3):135-135,136.
[2] 彭易,程云,芦婳等.肝素稀释液维持新生儿PICC导管通畅作用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23-1027.
[3] 谢巧庆,司徒妙琼,陈静蓉等.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降低新生儿PICC堵管率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5):4028-4029.
[4] 汤文决.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与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81-82.
[5] 徐芮,钟丽晖,顾红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分析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317-318.
[6] 王敏霞.新生儿PICC堵管原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02-502,503.
关键词:新生儿;PICC置管;堵管;预防;护理对策
外周置入静脉导管简称PICC导管,材料为硅胶,该类材料对血管刺激程度较轻,可长期用于静脉留置,留置时间最长可达 1 年,是从患者手臂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置入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以避免药物直接刺激手臂静脉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其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血管定位准确、成功率高、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需长期输液者、输入刺激性药物者、需长时间连续输液者,用于新生儿具有安全性高的优势。但是,置管的同时也加大了置管堵管的危险性,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儿PICC置管堵管的预防及护理对策,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行PICC的新生儿10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共计50例,其中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12例;日龄在1—24天,平均日龄为(4.6±1.7)天。研究组共计50例,其中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10例;日龄在1—25天,平均日龄为(4.5±1.7)天。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进行PICC置管前,向患儿本人或家属讲解有关PICC的基本知识,签署PICC知情同意书。穿刺前检查患儿各项常规检查以确保凝血机制正常及对导管无过敏反应。穿刺方法:①护理人员做好消毒措施,让患儿平躺;②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并测量定位点沿穿刺静脉走向至导管尖端位置的长度;③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消毒穿刺点,先用75%酒精清洁,再用碘伏消毒,自然干燥后铺治疗巾;④于穿刺点上方结扎止血带,进针角度15-30°,见有回血后固定针柄并松开止血带,用镊子将导管缓慢送入,一定确保在无菌条件下进行[2]。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对堵管的预防。①护理人员需进行专业培训,掌握药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恰当使用导管,熟练封管技术和提高穿刺技术,在给予患儿高浓度药物后应及时冲洗导管。按时封管并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尽量选择有三向瓣膜的导管,以减少阻塞的几率;②发现导管堵塞后应及时检查原因,若为患儿体位因素导致的扭曲,纠正体位后一般即可解除,若为高粘度药物导致的管腔内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血栓形成性堵塞可用稀释的肝素盐水将凝血块回抽出来,再用尿激酶处理;不可强行推注以免造成脏器栓塞,处理后仍堵塞时可拔管。③保护好穿刺部位,避免受到重力撞击和长时间压迫置管肢体,洗浴前应用保鲜膜包裹好穿刺部位,擦干后注意检查敷料情况。如发现敷料有污染、潮湿等应及时更换。做上述动作时需留意切勿将导管勾出。
1.3评价标准
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3],问卷共设20道题,每题分值为1-5分;最后得分≥80分的视为非常满意;得分在60-80之间的视为比较满意;得分低于60分的则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有1例患儿PICC堵管,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例数(%)]
3讨论
危重新生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PICC置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相对于其他传统置管方式,减轻了患儿痛苦。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堵管现象。PICC堵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血液返流;置管及封管操作不熟练,或封管液使用不当;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导管接头松动、导管扭曲及药物禁忌配伍引起的结晶堵塞导管、输液后未及时清洗致使导管阻塞。PICC堵管一般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堵管的最主要因素是血凝性阻塞,血凝性堵塞主要因封管方法和封管时机不对造成的,以致患儿血液返流,最终血液在管腔内凝结成块或形成血栓,阻塞导管给药途径[5]。同时也与患儿凝血机制异常有关,异常的凝血机制可加速患儿血液凝固,促进血栓块形成。其次是非血栓性原因,可能护理人员缺乏经验,选择导管的管径不合理,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或患儿自身不注意导致的导管弯折,也可由于患儿自身血液过于黏稠,或药物配伍禁忌造成的药物结晶、沉淀导致导管阻塞。堵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使用高浓度液体后冲洗不及时、冲洗不彻低、封管液使用不当等,因此,临床护士应具备正确配制封管液、冲管、洗管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使用相关设备,避免因技术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造成堵管现象[6]。
本研究通过对研究组患儿加强堵管的预防,经过护理,发现研究组患儿仅1例患儿PICC堵管,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同时,良好的护理赢得了患儿家长的信任,大大提高了其满意度,研究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达100.0%。
综上所述,新生儿PICC置管容易堵管,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堵管的预防,有利于降低堵管发生率,提高患儿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婧.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降低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3):135-135,136.
[2] 彭易,程云,芦婳等.肝素稀释液维持新生儿PICC导管通畅作用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23-1027.
[3] 谢巧庆,司徒妙琼,陈静蓉等.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降低新生儿PICC堵管率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5):4028-4029.
[4] 汤文决.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堵管与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81-82.
[5] 徐芮,钟丽晖,顾红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分析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317-318.
[6] 王敏霞.新生儿PICC堵管原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02-5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