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秋茶记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l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忘了,常常忘了,这几天总是忘了喝茶。
  琐事缠身,没工夫喝茶,连白开水也忘了。
  喝茶是种心境,或者说要心情。人间烟火渐重,喝茶心情顿无,不过在饭桌上偶尔多喝一碗汤罢了。要写文章,要做饭,要打扫卫生,要编稿子,要读书,还要习字,这就是我的生活,忙得没时间喝茶。
  今天上午稍闲,想喝茶。平日里都是喝春茶,春风已过,春茶犹在;春风已过耳,春茶犹在家;春风已过耳旁,春茶犹在家中;春风已过耳旁花,春茶犹在家中柜;春风已过耳旁花谢,春茶犹在家中柜藏;春风已过耳旁花谢矣,春茶犹在家中柜藏哉。
  矣,哉! 非要说透彻吗? 这年头,许多事不仅要捅破窗户纸,最好把窗户卸掉才好。有人批评我写作过于晦涩,还有人批评我写作过于灰色。那我就写几篇明白如话的文章。没闲心坐下來,你们走着瞧吧。我突然觉得应该分行:
  春风已过,春茶犹在;
  春风已过耳,春茶犹在家;
  春风已过耳旁,春茶犹在家中;
  春风已过耳旁花,春茶犹在家中柜;
  春风已过耳旁花谢,春茶犹在家中柜藏;
  春风已过耳旁花谢矣,春茶犹在家中柜藏哉。
  有点宝塔体的意思,不过是平顶宝塔,或者说是平顶山,或者说是梯田。
  我刚才说平日里喝春茶,今天喝的却是秋茶。上次回岳西,王金桥送我的。我有口福,天南地北的朋友送来那么多好茶。金桥说这是秋茶,最近才开始制作,一定要尝尝。茶是君子,君子之交淡如茶。我和金桥交往七八年,相逢咧嘴一笑,别后偶尔联系,不浓不淡如茶,像古时君子之交。
  因为茶多,也就不知道爱惜。前些时逛茶庄,发现茶钱比饭钱贵得太多。一篇文章能换来一顿好饭,十篇文章未必讨得一杯好茶,惭愧。我以前惜饭不惜茶,惭愧。人应该有惜茶之心,惜饭是素质,惜茶则是情怀。
  今天上午,喝了秋茶,一款叫“秋里雾”的秋茶。秋里雾三字大有诗意,顿生好感:
  秋天的早晨,起雾了,白霭弥漫,满山的茶园在秋雾中苏醒,尖尖的叶片上兀自挂着昨夜的冷露。采茶的农民,采茶的少女,三三两两在茶园工作。工作无好坏,我觉得采茶风雅——贯穿人间气息的风雅。
  秋里雾茶,与我常喝的春茶作个比较。春茶有香,岳西的春茶,有板栗香或者兰花香,但秋茶不香,到底上了年纪,毕竟属于秋天,或许已不屑借香取宠,欲以味制胜。我喝了一杯,口感稍重,比春茶涩。春茶是清逸的,向上的,秋茶则是浑厚的,下沉的。
  同为绿茶,秋茶的叶底明亮丰腴,温润似玉。秋天肃杀,秋茶却如此明亮,春茶是明亮中透着绿意,秋茶却明亮中带着萧瑟——琥珀之黄。
  我看见了满杯浅绿中淡淡的琥珀之黄。
其他文献
以为风是绿的。去庐江看山,看到了一片又一片茶园,葳蕤茂盛丰盈,染得风都是绿的。那风吹得人欣然怡然。  绿的树绿的草绿的风,恍惚江南。茶汤翠绿,比茶湯更绿的是茶叶,盈盈一握,越发恍惚江南。茶汤入口,喉咙生出绿意,热水里有凉性,雪意上来了。雪意不仅上来了,雪意还婉约得很,有江南风味,斑斑驳驳像太湖石上渐渐化开的积雪。  凉性幽长,这是雪峰其名的由来之一吧。我猜。茶生于峰,这是雪峰其名由来之二吧。我猜。
期刊
谜面:山中无老虎。  谜底:猴魁。  猴魁的形状,让人想起彪形大汉,满脸髭须。  很多茶叶像地方戏,譬如苏州的昆曲,苏州那样的地方就应该有绵绵的昆曲。譬如安庆的黄梅戏,小城山水就应该孕育出那种朗朗的调子。譬如陕西的秦腔,关中大汉适合那样嘶喊。太平猴魁是黄山的地方戏,只是灵秀的黄山居然生出了如此粗枝大叶的一款茶,像温柔娇小的母亲带着她高大的儿子,猛一见,让人心惊。  第一次喝太平猴魁是在郑州。去朋友
期刊
瓜片,好,周正。  绿茶喝过很多,许多绿茶有些轻浮。瓜片不轻浮。添水后,云淡风轻,一弯新月照松林。喝瓜片时心里蹦出这样三句话。前一句记事,后两句抒情,前一句实,后两句虚,也是这款茶给我的感觉。一弯弯新月泡在水中,绿水是松林的倒影,好像童话世界。云淡,茶香得薄;风轻,茶味平和。  茶香不能太浓,浓了失之空灵,浓香馥郁,少了回旋余地,多了些香艳。好的茶香是有意无意间挥散的,有意无意,意味才饱满。淡香令
期刊
抬头,看到了薄雾中的茶园。  二一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去青阳黄石溪看茶。车进山时,天试探地掉了几滴雨,渐行渐深,山渐渐阔了。到底是江南,山崖峭壁也绿茵茵长有草木。车到黄石溪时,雨开始大了。山腰袅了层雾,那雾极薄,人的目光能透过去。美也正是美在这里。云要厚,厚云才有意趣;雾不妨薄,薄雾最堪清赏闲玩。  因为雨的缘故,茶园显得更绿。茶园之绿有一种艳,不是艳丽的艳,而是鲜艳的艳。鲜艳的茶绿,让人心旷神怡,
期刊
编好我的散文自选集《墨团花册》,一口气泄了,提笔疲倦,不想写东西。编书时,重读旧作,欣喜是有的,毕竟写了那么多。更多的是惭愧,写了那么多不痛不痒的文字。  前些时回了老家,每天和小城一帮文人玩玩。朋友约去皖南,没心绪,近来越发懒得远行。少年游,早已非少年之身;晚年游,年纪还不够;不尴不尬,也就不想出门。  背负着生活的身体,消受不住游山玩水的惬意。再说几百里外的皖南,吸引我的只有两点:  黄山与毛
期刊
北大街后巷190号对面是191号,那是一座洋楼。高大的门台,两扇黑漆的大门,其上有两个对称的铜饰虎脸门把。岁月将其摸得铮亮,即便在深夜也能发出幽绿的微光。我常常盯着那两张虎脸看,似乎它们能告诉我门后的秘密。  门后是一排的二层楼房,前廊的柱子是用青砖砌成。廊下的木门有些开裂,漆也有些脱落了。楼上的露台上有弯曲的铁栏杆。这是老旧的住宅,而屋主人深居简出,我从来没有见过屋里的男主人,但他的夫人倒是常在
期刊
北大街后巷住着三姐妹。  大街横贯城中南北,以道台衙门为界,往北的称为北大街,往南的称为南大街。道台门前有一座桥,称道前桥。桥下清渠漫流,泠泠传响。门前往东,正对着南北大街的,是一座打锣桥。从前的人看见道台里的大人出门巡游,借从这桥上过,必打锣开道,八抬大轿与骑马的护卫鱼贯而出,莫不威风。  这早已是百多年前的风景了。如今这里什么都没有,道台门后是小学,门前是柏油的马路。但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倒是
期刊
莫名想起翠兰了,想起岳西的翠兰。  翠兰真是好茶,大抵是生长于斯的缘故,年纪渐长,又远离故地,心里觉得亲近家乡的物事便是亲近家乡的土地。每每无聊,总要泡杯翠兰独饮。  洗净手,用透明的玻璃盏,取半撮翠兰铺满杯底,注入浅浅一层细水,茶叶在瞬间碧绿,仿佛一次再生,倏尔一股股沁人的幽香飘逸于鼻間,眨眼工夫,茶叶已苏醒舒展如新芽。续水,汤色更加淡雅,像齐白石的水墨小品,清而丰,淡且腴,在灯下细看,真有隔帘
期刊
侦探小说出现在19世纪中叶,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了柯南·道尔,第二阶段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三阶段出了横沟正史。至此,在整个世界侦探小说叙事史上都没有提到一个人,这就是大导演希区柯克。  在“世界”这个大盘子里谈侦探小说,希区柯克不能不提,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侦探小说家。  喜欢希区柯克正是从喜欢他的电影作品《后窗》开始的。  《后窗》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家养伤的摄影记
期刊
老家岳西是茶乡,翠兰遐迩四方。乡下农人常喝的却是自制的岳西炒青。炒青属绿茶类,有长炒青、圆炒青、特种炒青之分,我不知道岳西炒青属哪一种。  我是喝岳西炒青长大的。  岳西炒青像文言文写的笔记,少年时代读不出好。十三四岁之际,囫囵吞枣读了不少笔记,《东坡志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岁数不够,没读出多少好来。如今猛地想起,吓一跳,那些笔记的好,让人吓一跳。并不是說我如今就懂得了那些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