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十年前,我和二弟三弟都还是只有几岁的小孩。有一年春天的一天,一个汉子用自行车拉了半箱水果糖,到我们村叫卖。
我和弟弟跑到村路上看他卖糖,看得直流口水,脚步被卖糖的汉子定定地定住了。我们一直看着他叫卖,看着他从箱子里抓起每一颗糖。
堂弟小锁的妈妈给他买了三颗糖,桔子味的。小锁他爹是村里赶马车拉货物的,当时能给村里赶马车是个令人羡慕的工作,经常赶着马车骄傲地进城,帮各单位学校拉货。我们经常去讨好小锁,目的是有时可以坐他爹的马车进城,看一看城市街道洋房。每隔三五天,小锁他爹就可能会有几分甚至几角钱的收入。堂哥小荣的妈妈给他和妹妹买了六颗糖,菠萝味的,他爹是生产队长。
罗小兰的妈妈给她买了九颗糖,草莓味的,罗小兰的爹是公社烟叶收购站的,国家干部。
我们兄弟三人没有一分钱买糖。当时一分钱就可以买一颗水果糖,但村里人家都很贫穷,没有谁会舍得给我们一分钱买糖。我们和村里其他许多孩子一样,满眼羡慕地看着小锁堂弟、小荣堂哥、罗小兰嘴里含着香甜的水果糖,快乐骄傲地回家去了。我们兄弟三人急忙跑回家,把父母亲和我们的枕头底下翻遍了,满床都翻遍了,床底下也爬进去找遍了,墙角墙缝门缝里也找了好几遍,就是找不到一分钱。我们只好悲哀地再次跑到村路上去看卖糖,看村里人买糖。溢满村庄的水果糖味道,折磨得我们兄弟三人很难受。
其实当年村里买得起水果糖的也就是那几户人家。小香妹妹的妈妈也给她买了六颗糖,小香的爹是邻村小学的民办代课教师。
无奈的母亲,只好到村路上拉我们兄弟三人回家。二弟和三弟双脚紧紧地立定在卖水果糖的汉子身边,双脚紧紧地抓着地面,就是不愿意回家,母亲根本拉不动他们。母亲只好到小婶婶家去给我们借钱,她家条件稍好。等到我母亲从小婶婶处借到了一角钱,跑到村路上,卖水果糖的汉子已经骑上自行车离开我们村,顺着村路越走越远了,追不上也叫不应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过。那时也常常有人騎着自行车到我们村里来卖冰棍,三分钱一根,我们同样只有眼巴巴看着他卖、看着别人买的份,一直看到他骑上自行车离开我们村,顺着村路越走越远。
那些年,点灯还是用煤油。煤油用完了,母亲就会给我们钱,叫我们去邻近的富民公社李家庵大队供销社去买,于是我或者二弟就会提上一个油瓶去买。来回都要走过许多山地水田,翻越一座山头,这样辛苦一趟,就是为了用剩下的一两分钱买几颗水果糖吃。独自翻越树林茂密、藏着猫头鹰等猛禽的山头,走过广阔的田坝和茂盛过头、芊芊莽莽的大片苞谷林,到李家庵大队供销社去,我们都很害怕。常常是我不得不一个人去买。但是,我从来都不舍得花找补回来的零钱买一两颗水果糖吃。曾经有过一两次,李家庵大队供销社的售货员心情好,我临走时,他会随手送给我一颗水果糖。这一颗水果糖,对当时的一个乡村孩子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幸福,简直是天降大福。我心里尽是温暖,满世界尽是温暖,眼里尽是泪,眼里尽是美丽,嘴里尽是香甜。当时就觉得李家庵大队供销社的售货员是世间最好的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暗暗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当一个供销社的售货员。
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别的孩子嘴巴鼓鼓的含着一颗水果糖、满身糖味、满脸骄傲地去上学,或者走在村路上;最伤心的事情,就是年复一年,吃一颗水果糖对我们兄弟三人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梦想。那时候,吃一口红糖白糖,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意外的惊喜,就是跟着母亲脚后,去给本村或者远近村里的亲戚、生了孩子的堂嫂堂姐表姐表嫂们送满月酒,就能获得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惊喜———可以吃到一碗红糖、甜米酒煮荷包蛋。甜甜的红糖水、甜米酒里,浮着一两枚荷包蛋,儿时的我们总觉得,简直就是神仙美食。就总是盼望有亲戚家生小孩办满月宴,总是盼望跟着母亲去送满月酒,晚上睡着做梦都会想着谁家生孩子、办满月宴,我就可以和母亲一起挑着自家养的一只母鸡、自家酿制的一坛甜米酒,去送鸡酒,就可以吃到一碗红糖、甜米酒煮荷包蛋的美食。
外婆家村里,有一个小外公,那时候在农村信用社,他们家那时候竟然有砂糖、冰糖吃。小时候,外婆曾经带着我去小外公小外婆家,小外公小外婆就会敲下一小坨冰糖或者砂糖,送给我吃。我当时觉得,砂糖、冰糖就是世间最好吃最奢侈的食物,小外公小外婆就是世间最好的人。
现在,家里茶几上放着的一大盘包装精美的高档糖果,包括巧克力等等每公斤几百元钱的高档糖果,过年时爱人买的,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还剩很多,很久都没人吃一颗。从双柏、元谋等各县市、各地买回来的,亲朋好友们送的纯手工、小锅柴火熬制的红糖,我家里时常放着一两大纸箱,却只有贫血、低血压的母亲和妻子偶尔泡水、煮荷包蛋吃一点。
常常想起那一个朝思暮想、巴望着吃一颗水果糖的年代,想起那些供销社玻璃柜里销售的包装花花绿绿、品种单一、味道单一的香水果糖,想起令人羡慕的李家庵供销社的售货员,想起李家庵供销社卖水果糖的那一个长得很漂亮、身上总充满甜甜水果糖味道的女售货员。现在想来,当时那些糖,根本无法与现在琳琅满目、品类众多、包装精美、口感香甜、味道各异的高档糖果比。但是我还是怀念那个水果糖、煤油灯的年代,怀念那些水果糖,怀念那个年代卖水果糖和煤油的乡村供销社。
选自《九江日报》
我和弟弟跑到村路上看他卖糖,看得直流口水,脚步被卖糖的汉子定定地定住了。我们一直看着他叫卖,看着他从箱子里抓起每一颗糖。
堂弟小锁的妈妈给他买了三颗糖,桔子味的。小锁他爹是村里赶马车拉货物的,当时能给村里赶马车是个令人羡慕的工作,经常赶着马车骄傲地进城,帮各单位学校拉货。我们经常去讨好小锁,目的是有时可以坐他爹的马车进城,看一看城市街道洋房。每隔三五天,小锁他爹就可能会有几分甚至几角钱的收入。堂哥小荣的妈妈给他和妹妹买了六颗糖,菠萝味的,他爹是生产队长。
罗小兰的妈妈给她买了九颗糖,草莓味的,罗小兰的爹是公社烟叶收购站的,国家干部。
我们兄弟三人没有一分钱买糖。当时一分钱就可以买一颗水果糖,但村里人家都很贫穷,没有谁会舍得给我们一分钱买糖。我们和村里其他许多孩子一样,满眼羡慕地看着小锁堂弟、小荣堂哥、罗小兰嘴里含着香甜的水果糖,快乐骄傲地回家去了。我们兄弟三人急忙跑回家,把父母亲和我们的枕头底下翻遍了,满床都翻遍了,床底下也爬进去找遍了,墙角墙缝门缝里也找了好几遍,就是找不到一分钱。我们只好悲哀地再次跑到村路上去看卖糖,看村里人买糖。溢满村庄的水果糖味道,折磨得我们兄弟三人很难受。
其实当年村里买得起水果糖的也就是那几户人家。小香妹妹的妈妈也给她买了六颗糖,小香的爹是邻村小学的民办代课教师。
无奈的母亲,只好到村路上拉我们兄弟三人回家。二弟和三弟双脚紧紧地立定在卖水果糖的汉子身边,双脚紧紧地抓着地面,就是不愿意回家,母亲根本拉不动他们。母亲只好到小婶婶家去给我们借钱,她家条件稍好。等到我母亲从小婶婶处借到了一角钱,跑到村路上,卖水果糖的汉子已经骑上自行车离开我们村,顺着村路越走越远了,追不上也叫不应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过。那时也常常有人騎着自行车到我们村里来卖冰棍,三分钱一根,我们同样只有眼巴巴看着他卖、看着别人买的份,一直看到他骑上自行车离开我们村,顺着村路越走越远。
那些年,点灯还是用煤油。煤油用完了,母亲就会给我们钱,叫我们去邻近的富民公社李家庵大队供销社去买,于是我或者二弟就会提上一个油瓶去买。来回都要走过许多山地水田,翻越一座山头,这样辛苦一趟,就是为了用剩下的一两分钱买几颗水果糖吃。独自翻越树林茂密、藏着猫头鹰等猛禽的山头,走过广阔的田坝和茂盛过头、芊芊莽莽的大片苞谷林,到李家庵大队供销社去,我们都很害怕。常常是我不得不一个人去买。但是,我从来都不舍得花找补回来的零钱买一两颗水果糖吃。曾经有过一两次,李家庵大队供销社的售货员心情好,我临走时,他会随手送给我一颗水果糖。这一颗水果糖,对当时的一个乡村孩子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幸福,简直是天降大福。我心里尽是温暖,满世界尽是温暖,眼里尽是泪,眼里尽是美丽,嘴里尽是香甜。当时就觉得李家庵大队供销社的售货员是世间最好的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暗暗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当一个供销社的售货员。
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别的孩子嘴巴鼓鼓的含着一颗水果糖、满身糖味、满脸骄傲地去上学,或者走在村路上;最伤心的事情,就是年复一年,吃一颗水果糖对我们兄弟三人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梦想。那时候,吃一口红糖白糖,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意外的惊喜,就是跟着母亲脚后,去给本村或者远近村里的亲戚、生了孩子的堂嫂堂姐表姐表嫂们送满月酒,就能获得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惊喜———可以吃到一碗红糖、甜米酒煮荷包蛋。甜甜的红糖水、甜米酒里,浮着一两枚荷包蛋,儿时的我们总觉得,简直就是神仙美食。就总是盼望有亲戚家生小孩办满月宴,总是盼望跟着母亲去送满月酒,晚上睡着做梦都会想着谁家生孩子、办满月宴,我就可以和母亲一起挑着自家养的一只母鸡、自家酿制的一坛甜米酒,去送鸡酒,就可以吃到一碗红糖、甜米酒煮荷包蛋的美食。
外婆家村里,有一个小外公,那时候在农村信用社,他们家那时候竟然有砂糖、冰糖吃。小时候,外婆曾经带着我去小外公小外婆家,小外公小外婆就会敲下一小坨冰糖或者砂糖,送给我吃。我当时觉得,砂糖、冰糖就是世间最好吃最奢侈的食物,小外公小外婆就是世间最好的人。
现在,家里茶几上放着的一大盘包装精美的高档糖果,包括巧克力等等每公斤几百元钱的高档糖果,过年时爱人买的,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还剩很多,很久都没人吃一颗。从双柏、元谋等各县市、各地买回来的,亲朋好友们送的纯手工、小锅柴火熬制的红糖,我家里时常放着一两大纸箱,却只有贫血、低血压的母亲和妻子偶尔泡水、煮荷包蛋吃一点。
常常想起那一个朝思暮想、巴望着吃一颗水果糖的年代,想起那些供销社玻璃柜里销售的包装花花绿绿、品种单一、味道单一的香水果糖,想起令人羡慕的李家庵供销社的售货员,想起李家庵供销社卖水果糖的那一个长得很漂亮、身上总充满甜甜水果糖味道的女售货员。现在想来,当时那些糖,根本无法与现在琳琅满目、品类众多、包装精美、口感香甜、味道各异的高档糖果比。但是我还是怀念那个水果糖、煤油灯的年代,怀念那些水果糖,怀念那个年代卖水果糖和煤油的乡村供销社。
选自《九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