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绿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放空间,可以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自然、文化、历史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本文阐述了东莞市绿道规划以及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以后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多个问题。
关键词 绿道;规划建设,东莞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广东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具体行动,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促进宜居城乡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围绕贯彻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目前,东莞市已经编制了全市绿道网总体规划,并已陆续启动市级(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建设。
一、东莞市绿道规划
根据《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至2020年东莞市将建成总长约2263公里的绿道,形成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结构合理、衔接有序、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体系。其中,区域绿道经过21个镇街,总长约225公里,构成绿道网的主体骨架;城市绿道覆盖全市32个镇街,总长约781公里,串联山水特色资源,形成绿道网的连通脉络;社区绿道约1257公里,衔接绿色出行和日常健身,是绿道网的细胞和微循环组织。建成后,市民出行基本在10分钟内可进入绿道网,整体覆盖率达到0.9公里/平方公里,使绿道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二、东莞市绿道建设体会
绿道建设突出连续化、低碳化、人性化。以松山湖绿道系统为例:位于松山湖中心的滨湖区绿道累计投资两亿多元,设计路宽7米、总长42公里,重点串联中心公园、沟谷公园、岁寒三友公园、松湖烟雨和松湖花海等7大景观,营造出“路从花影过,人自柳荫来”的惬意骑车观光出行环境;园区交通绿道侧重连接各工业区、商业中心、社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方便园区群众和游客“低碳出行”。绿道选线或依山傍水顺势而行,或与园区道路结合同行,配以良好的绿廊系统和完善的自行车租赁点、驿站以及标识系统等设施,规划建设极富人性化。
东莞绿道强调本土特色。如大朗镇的原生态荔乡绿道紧紧围绕荔乡特色建设,绿道沿线所经过的荔枝林,都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尽显荔乡风情;麻涌镇通过20处石刻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岭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茶山鎮则将南社古民居、界碑和观景台等浓厚的茶山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绿道当中;石排镇的红岩石刻格外养眼,处处显现地方特色。
三、绿道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绿道建设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主要表现为:
1.建设标准不统一。《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等一大批规章制度已制定实施,引导着各市的绿道建设工作。但是由于这一过程仍处于摸索阶段,具体实施时,仍然出现了“多标准”现象,各个建设单位以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行建设,往往容易忽略了大局标准,也导致了各段绿道质量不一现象的发生。如黄江黄牛埔绿道为沥青铺设,部分镇街是水泥铺成,有的则采用彩色砖铺设,还有的直接在人行道上划线而成,骑行舒适感当然大大不同。
2.配套设施未及时跟进完善。绿道建设往往被当成政治任务,由于任务重、时间紧,难免会留下一些不足。更多的问题还归结于配套设施未及时跟进、完善,与群众的期望和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东莞,虽然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设有绿道驿站,但真正投入使用的还不多。服务节点数量不足,与节点相配套的服务功能如单车租赁点、停车点、健身设施、休息设施等不完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3.绿道管理和维护机制尚不成熟。机制的不完善客观上导致了各镇街在运营、管理绿道时无据可依。如在绿道连接线上,为了实现全线贯通,绿道网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道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容易出现人车争道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建设相对较快,相关法规和机制还没有及时跟上,这给绿道使用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建立绿道网建设、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应该是现阶段绿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尽快解决。
4.部分绿道功能单一。部分绿道仅仅从艺术和美学角度出发进行建设,忽略了绿道的功能性、实用性,而且部分单位建设的绿道出发点也仅仅是发挥生态和景观优势,功能过于单一,形式也以单一的绿化或简单的“立体绿化”为主,游憩功能被弱化;同时,部分绿道离社区较远,平时(工作日)人气较淡,利用率不高,对消费提升不大,更没有发挥出统筹城乡、促进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
四、绿道规划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进一步提高对绿道内涵和功能的认识
绿道建设涉及民生、环境、生态和经济等多方面,兼具生态保护、游憩健身、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科研教育、发展休闲经济等多种功能。应遵循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的原则,通过构建连结广大城乡的绿色网络,为群众提供绿色开敞的休闲游憩空间,充分发挥绿道对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消费扩内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绿道系统建成后,会影响附近群众的出行距离,因此,驿站、停车场、厕所、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需要及时完善。其设计也保证要合理科学化,如绿道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视线的是否通透与灯光的使用局限而产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等;在绿道两旁,适量的座椅和健身器材可以极大的方便周围社区群众休息、锻炼。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可以增加设施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3.加强绿道建设管理
绿道建成后,沿线植物的维护、清洁乃至治安管理均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来支撑,这就需要通过政府投资以及民间组织、企业的积极参与,提供一条稳定的资金供应链。可以将绿道交由社会管理,或者通过政府以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娱乐餐饮服务、自行车租赁等项目,发挥出绿道的经济功能。同时,政府要需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营管理措施及规定,明晰各部门职责,建立奖惩机制,使管理有法可依,将保护和开发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4.加强绿道宣传
普通群众对“绿道”缺乏深入了解,大部分人将“绿道”与“单车道”、“绿化带”等概念混为一谈。所以利用新闻媒介对绿道进行广泛宣传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提高绿道建设的公众关注度和调动居民参与绿道建设的积极性,清晰了解到绿道是一条能够给人们提供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空间的绿色廊道。也可以利用绿道旁各类植物,以卡片的形式,向公众传递植物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可以组织踏青游、假日单车行、赏花游等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绿道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革,激发自觉保护绿道意识,营造出和谐绿道、幸福绿道。
五、总结
绿道的建设对自然环境和人居生活改善、构建幸福东莞具有重要意义, 绿道建设将改变东莞的城市形态、城乡结构,人们的出行方式、行为模式,消费理念也将经历着一场绿色变革;绿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公共资源的共享平台,极大地改善、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切实加强珠三角绿道网管理维护工作的紧急通知.[EB/OL
[2]郑小俐.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规划[EB/OL]
关键词 绿道;规划建设,东莞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广东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具体行动,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促进宜居城乡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围绕贯彻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目前,东莞市已经编制了全市绿道网总体规划,并已陆续启动市级(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建设。
一、东莞市绿道规划
根据《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至2020年东莞市将建成总长约2263公里的绿道,形成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结构合理、衔接有序、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体系。其中,区域绿道经过21个镇街,总长约225公里,构成绿道网的主体骨架;城市绿道覆盖全市32个镇街,总长约781公里,串联山水特色资源,形成绿道网的连通脉络;社区绿道约1257公里,衔接绿色出行和日常健身,是绿道网的细胞和微循环组织。建成后,市民出行基本在10分钟内可进入绿道网,整体覆盖率达到0.9公里/平方公里,使绿道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二、东莞市绿道建设体会
绿道建设突出连续化、低碳化、人性化。以松山湖绿道系统为例:位于松山湖中心的滨湖区绿道累计投资两亿多元,设计路宽7米、总长42公里,重点串联中心公园、沟谷公园、岁寒三友公园、松湖烟雨和松湖花海等7大景观,营造出“路从花影过,人自柳荫来”的惬意骑车观光出行环境;园区交通绿道侧重连接各工业区、商业中心、社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方便园区群众和游客“低碳出行”。绿道选线或依山傍水顺势而行,或与园区道路结合同行,配以良好的绿廊系统和完善的自行车租赁点、驿站以及标识系统等设施,规划建设极富人性化。
东莞绿道强调本土特色。如大朗镇的原生态荔乡绿道紧紧围绕荔乡特色建设,绿道沿线所经过的荔枝林,都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尽显荔乡风情;麻涌镇通过20处石刻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岭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茶山鎮则将南社古民居、界碑和观景台等浓厚的茶山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绿道当中;石排镇的红岩石刻格外养眼,处处显现地方特色。
三、绿道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绿道建设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主要表现为:
1.建设标准不统一。《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等一大批规章制度已制定实施,引导着各市的绿道建设工作。但是由于这一过程仍处于摸索阶段,具体实施时,仍然出现了“多标准”现象,各个建设单位以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行建设,往往容易忽略了大局标准,也导致了各段绿道质量不一现象的发生。如黄江黄牛埔绿道为沥青铺设,部分镇街是水泥铺成,有的则采用彩色砖铺设,还有的直接在人行道上划线而成,骑行舒适感当然大大不同。
2.配套设施未及时跟进完善。绿道建设往往被当成政治任务,由于任务重、时间紧,难免会留下一些不足。更多的问题还归结于配套设施未及时跟进、完善,与群众的期望和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东莞,虽然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设有绿道驿站,但真正投入使用的还不多。服务节点数量不足,与节点相配套的服务功能如单车租赁点、停车点、健身设施、休息设施等不完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3.绿道管理和维护机制尚不成熟。机制的不完善客观上导致了各镇街在运营、管理绿道时无据可依。如在绿道连接线上,为了实现全线贯通,绿道网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道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容易出现人车争道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建设相对较快,相关法规和机制还没有及时跟上,这给绿道使用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建立绿道网建设、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应该是现阶段绿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尽快解决。
4.部分绿道功能单一。部分绿道仅仅从艺术和美学角度出发进行建设,忽略了绿道的功能性、实用性,而且部分单位建设的绿道出发点也仅仅是发挥生态和景观优势,功能过于单一,形式也以单一的绿化或简单的“立体绿化”为主,游憩功能被弱化;同时,部分绿道离社区较远,平时(工作日)人气较淡,利用率不高,对消费提升不大,更没有发挥出统筹城乡、促进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
四、绿道规划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进一步提高对绿道内涵和功能的认识
绿道建设涉及民生、环境、生态和经济等多方面,兼具生态保护、游憩健身、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科研教育、发展休闲经济等多种功能。应遵循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的原则,通过构建连结广大城乡的绿色网络,为群众提供绿色开敞的休闲游憩空间,充分发挥绿道对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消费扩内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绿道系统建成后,会影响附近群众的出行距离,因此,驿站、停车场、厕所、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需要及时完善。其设计也保证要合理科学化,如绿道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视线的是否通透与灯光的使用局限而产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等;在绿道两旁,适量的座椅和健身器材可以极大的方便周围社区群众休息、锻炼。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可以增加设施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3.加强绿道建设管理
绿道建成后,沿线植物的维护、清洁乃至治安管理均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来支撑,这就需要通过政府投资以及民间组织、企业的积极参与,提供一条稳定的资金供应链。可以将绿道交由社会管理,或者通过政府以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娱乐餐饮服务、自行车租赁等项目,发挥出绿道的经济功能。同时,政府要需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营管理措施及规定,明晰各部门职责,建立奖惩机制,使管理有法可依,将保护和开发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4.加强绿道宣传
普通群众对“绿道”缺乏深入了解,大部分人将“绿道”与“单车道”、“绿化带”等概念混为一谈。所以利用新闻媒介对绿道进行广泛宣传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提高绿道建设的公众关注度和调动居民参与绿道建设的积极性,清晰了解到绿道是一条能够给人们提供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空间的绿色廊道。也可以利用绿道旁各类植物,以卡片的形式,向公众传递植物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可以组织踏青游、假日单车行、赏花游等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绿道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革,激发自觉保护绿道意识,营造出和谐绿道、幸福绿道。
五、总结
绿道的建设对自然环境和人居生活改善、构建幸福东莞具有重要意义, 绿道建设将改变东莞的城市形态、城乡结构,人们的出行方式、行为模式,消费理念也将经历着一场绿色变革;绿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公共资源的共享平台,极大地改善、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切实加强珠三角绿道网管理维护工作的紧急通知.[EB/OL
[2]郑小俐.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的规划[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