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本质上来讲,语言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语言的实际运用需要以文化背景为依托,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对其所构筑的文化世界进行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一、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语言的产生是以其独特的文化为背景的,对于英语而言也是如此,因此要学习英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了解文化及风俗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英语教材中大量选择了介绍风土人情、科技知识以及历史文化的素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向外国人介绍本国的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学生在学习素材之后,对我们的母语(汉语)知识也会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在对中外文化知识进行对比以后,学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实践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本国的文化精髓。
第二,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同样也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着英语的具体运用。语言离不开承载其运用的文化载体,即英语国家的教育、政治、经济以及宗教礼仪等知识,对于开阔学生眼界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对英语表达方式、传递信息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三,对于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用于实践。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词汇、经验、习语以及观念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性。交际双方若不能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则很容易产生误解或者矛盾,进而导致实际交际的失败。以文化传统为例,中国人比较喜欢吃动物内脏,特别是南方人甚至喜欢吃老鼠、蛇以及其他看上去挺难以接受的食物,而英国人则与之不同,喜欢吃牛肉、西餐等;如果我们对英国人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不了解,则即便是我们认为的美味也可能会招来英美客人的反感或者厌恶,甚至会产生不愉快和矛盾冲突。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和语言差异上的障碍,实现有效交流的目的。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跨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高考机制的压力下,高中英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教学上,对于跨文化知识没有太多的涉猎,因此对学生也没有传授太多的跨文化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很高,但实际交际能力却很差,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没有掌握,更不用说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认知;教师在多年教学之后,对于英语跨文化知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原处,甚至已经过时或发生改变的文化知识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于汉语与英语而言,色彩词、称谓语以及委婉语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比如汉语中的柳树是婀娜多姿的象征植物,在古诗词中也常以柳树来抒发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柳树则代表着悲哀或者死亡。这种反差较大的联想意义,充分反映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2. 媒介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开设报刊选修课,教师在比较适合高中学生的英文报纸、英文网站上选择素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编,从而使素材的内容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影视欣赏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而且有效的选修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为学生播放一部电影,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大段英文电影实现自我学习之目的。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所选影视作品,对学习主题进行设定,比如电影《加菲猫》、《老友记》以及《冰河时代》等。
3. 从校本教材中挖掘和拓展跨文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研社英语教材通常都遵循题材、功能、结构以及任务等原则来编写,而且每个模块结尾基本上都有Cultural Comer, 即对该模块知识进行扩展,这对提高高中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对学习意义、要求、应用场合以及相关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尤其要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跨文化知识全面地整理出来,以挖掘和拓展可用于教学的跨文化知识。
4. 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自学情况的检查,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尝试着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分的方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状况进行记录,以便于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结语: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只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上,而是应当适当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培养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词汇意义及其表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语言的产生是以其独特的文化为背景的,对于英语而言也是如此,因此要学习英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了解文化及风俗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英语教材中大量选择了介绍风土人情、科技知识以及历史文化的素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向外国人介绍本国的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学生在学习素材之后,对我们的母语(汉语)知识也会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在对中外文化知识进行对比以后,学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实践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本国的文化精髓。
第二,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同样也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着英语的具体运用。语言离不开承载其运用的文化载体,即英语国家的教育、政治、经济以及宗教礼仪等知识,对于开阔学生眼界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对英语表达方式、传递信息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三,对于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用于实践。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词汇、经验、习语以及观念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性。交际双方若不能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则很容易产生误解或者矛盾,进而导致实际交际的失败。以文化传统为例,中国人比较喜欢吃动物内脏,特别是南方人甚至喜欢吃老鼠、蛇以及其他看上去挺难以接受的食物,而英国人则与之不同,喜欢吃牛肉、西餐等;如果我们对英国人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不了解,则即便是我们认为的美味也可能会招来英美客人的反感或者厌恶,甚至会产生不愉快和矛盾冲突。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和语言差异上的障碍,实现有效交流的目的。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跨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高考机制的压力下,高中英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教学上,对于跨文化知识没有太多的涉猎,因此对学生也没有传授太多的跨文化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很高,但实际交际能力却很差,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没有掌握,更不用说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认知;教师在多年教学之后,对于英语跨文化知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原处,甚至已经过时或发生改变的文化知识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于汉语与英语而言,色彩词、称谓语以及委婉语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比如汉语中的柳树是婀娜多姿的象征植物,在古诗词中也常以柳树来抒发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柳树则代表着悲哀或者死亡。这种反差较大的联想意义,充分反映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2. 媒介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开设报刊选修课,教师在比较适合高中学生的英文报纸、英文网站上选择素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编,从而使素材的内容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影视欣赏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而且有效的选修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为学生播放一部电影,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大段英文电影实现自我学习之目的。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所选影视作品,对学习主题进行设定,比如电影《加菲猫》、《老友记》以及《冰河时代》等。
3. 从校本教材中挖掘和拓展跨文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研社英语教材通常都遵循题材、功能、结构以及任务等原则来编写,而且每个模块结尾基本上都有Cultural Comer, 即对该模块知识进行扩展,这对提高高中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对学习意义、要求、应用场合以及相关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尤其要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跨文化知识全面地整理出来,以挖掘和拓展可用于教学的跨文化知识。
4. 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自学情况的检查,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尝试着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分的方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状况进行记录,以便于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结语: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只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上,而是应当适当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培养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词汇意义及其表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