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是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亮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色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应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应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第一,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在美术专题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变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默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多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一是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二是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三是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四是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第二,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节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第三,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查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农村学校的儿童,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欣赏的机会。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识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
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二是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亮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色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应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应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第一,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在美术专题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变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默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多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一是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二是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三是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四是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第二,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节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第三,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查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农村学校的儿童,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欣赏的机会。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识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
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二是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