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舆论必须依法监督
所谓新闻舆论监督,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来反映不同人的不同意见,由此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并借助舆论的力量,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用的“话语权”,对各个社会团体、个人的工作和言论实行一种特殊的监督,以发挥媒体的抑恶扬善、扶正压邪、兴利除弊的社会功能。如同党和政府要依法行政一样,新闻的舆论监督也要依法监督。
我国的宪法第五条写道:“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人人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但人人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监督。这种平等并不是人人的收入都一样,但不一样的收入差距却不能成为不受法律的制裁、超载法律的根据。新闻媒体是作为党的宣传工具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宣扬、维护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功能和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它必须依法进行。因为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也带领人民执行法律。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之下,出现了一小部分富人。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中国改革三十年,财富的创造增加了十倍之多。这主要是企业家的功劳。”企业家把财富创造出来了,他们成了富人。如何看待穷人?现在还有不少穷人,他们是弱势群体。如果按照剩余价值理论,富人就认为是剥削者。不仅有穷人、富人,还有所谓的“中产阶级”。站在哪一方面说话,或许能代表哪一方面的利益,但是否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却要打上个问号。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唯一的办法就是穷人、富人同样要受到保护。只要依法办事,依法进行舆论监督,才是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现在仍然要通过新闻的舆论监督来宣传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促进着党风、民风和政风的好转。从最近陕西省召开的千人处级以上干部进行整顿作风大会上,我们就认识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有多大!陕西镇坪县一位叫周正龙的农民拍了一张假的华南虎照片,竟然把不少干部都欺骗了。但网上、媒体却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到全国政协会上都进行了有力的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才使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查处,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如果不是媒体,包括各方人士的舆论监督,说不定镇坪县真的成了华南虎的保护区!由此可见,大到党风廉政建设、环境污染,小到市民的柴米油盐,都离不开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
新闻的舆论监督,包括整个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因为它是公众的监督,有着不同的视角,代表着不同的呼声,所以不论消息、言论和通讯,以及文艺作品,要使整个新闻报道形成一种舆论导向,按照公众的意见,对各方面实行舆论监督。如果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各种批评报道,常见于报端的有如下几种:
谴责型。这种方式的主要特色是表达着报纸严肃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和广大民众的愤怒,以收到“示威”的社会效果。如1983年12月1日的《大众日报》刊发的冲破“关系网”,过好“亲友关”这篇文章对社会上难冲破的官员关系网的政治态度坚决,并号召读者向其发起声讨,以社会舆论限制不正之风,改善党风;1980年9月20日的《羊城晚报》,对靠欺骗起家的“化工部长”的丑行愤怒地给予声讨,从舆论上拆穿了他的大骗局,其标题是“今日之中国岂能滥竽充数”(引),不能容忍李国才当化工部长(主),喧嚣7年之久的“国才式锅炉”查实是个大骗局。这种谴责声讨式的报道适用于批驳错误与敌对者论争笔战,语气激越,战斗性强。
直接批评式。如1979年9月28日的《文汇报》,标题是“专车”接夫人周游全县,“公馆”筑高墙门卫森严(引),运城地委书记张怀英大搞特殊化(主),当地一些干部投书《人民日报》,要求上级领导进行调查;批评报道直接用具体描写手法进行典型场面介绍,直叙其事,以群众的要求为基础,强调让上级机关派员进行调查,报纸反映出了民意;除了官员的特殊化外,报纸、电台对干部一年的公费吃喝报道不绝于耳。有的说,全国一年的吃喝费是3000亿元,国务院官员竟说数字过大,但大多数自己也说不清。评论、置疑甚多,有的还查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每年递增的数字以论证此数并不过大。其实在1984年的《开封日报》上,就报道了一个村干部一年的吃喝费、“见肉吃肉、见酒喝酒、个个‘狮子大张口’”等直接批评生活中的假、丑、恶,予以义正词严的批驳、揭露,宣传真、善、美,这是新闻舆论的功能。一张好报纸,就应当为群众鼓与呼,切实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就应当无情鞭挞社会中的假、恶、丑现象,还百姓一片晴朗的天空。
善意型或者叫做规劝型。这种形式虽然看似带有命令、驱使、恳求的口气,但更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干预生活的特殊作用。如1985年3月3日《新民晚报》上的“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堵塞下水道(引),请‘排放大户’手下留情!(主)”;《新民晚报》报道1984年5月4日的“请为橱窗洗洗脸”,督促橱窗广告里的错字、大话要及早改正;《新民晚报》1985年9月17日的“祥德路一幢楼的老师呼吁:(引)让我们睡个安稳觉!华生电扇九分厂该把噪声治一治了(副)”虽然用的是被动的请求,但平稳有力的声音却表明受害者对噪音已忍无可忍了。舆论监督是要讲究方式的,一般来说,不应该带有强制性与命令的口吻,但委婉祈使的充沛感情,给人以启发和鼓励,令人乐而往之。
警告型。如1985年《山西日报》的“便宜捡不得,好吃难消化(主),中纪委就撤销刘愚平陕西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职务一事向全党发出通告(副)”。敦促、提醒昔日有过者当心自己今后的行为;还有《文汇报》的“听听观众在电视机前的议论(引)”,反映群众看电视要求力戒“枯、滥、长”;还有用强硬、有力的语气,说出“再不交税,法庭上见”。再现了舆论监督的法律权威。
对比式。用好坏两种事例、典型作一对比,褒贬分明。如《经济日报》1993年的受表彰的标题:《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不“揭”自露地批评了个别干部耍权势、争实惠的不正之风;还有“白衣下污垢”、“清水衙门里的赃官”、“办企业无方,保乌纱有‘术’”;“茅台酒:香,茅台镇:差”对比式的报道,使人能直观地判明是非善恶,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
呼吁式。如低档饭菜少,群众呼声高;“穿山甲被红烧,活猴子被宰杀,猫头鹰被烹调,救救这些珍稀动物吧!”总之,编辑总是通过记者来信、读者来信、采访见闻和札记,工作研究、调查报告、体会文章、评论、述评、讨论等新闻形式,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如贩毒、卖淫、赌博、凶杀等,揭露某些错误的人和事。有批评、有建议、有揭露,以便引起领导的重视。
新闻舆论监督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们党对新闻舆论监督一向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监督起来困难重重。不仅客观上存在着被监督人和单位护短遮丑的问题,即使问题被揭露出来,或者是找上门来,强词夺理,死不认账,或者在事实基本符合的时候,又说某些枝节不准确;有的是在发稿前,托人说情,找主管领导不让批评报道见报,而不少领导由于受利益驱使,也用金钱将批评报道“摆平”。上下左右互相包庇,使批评报道困难重重。有一次一家地方电视台批评了某镇的脏乱差,镇领导竟然发动不明真相的农民包围了电视台,幸亏电视台事先得知这个信息,才避免了一场打砸抢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加强新闻舆论的依法监督,不仅要让人们认识舆论监督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使人们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承受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家的法制观念,尽快出台《新闻法》,制定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使新闻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有一个制度建设问题,使新闻工作者有章可循,一切按制度办事,避免舆论工作中的疏漏。
参考文献:
茅于轼:《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编校:张红玲
所谓新闻舆论监督,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来反映不同人的不同意见,由此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并借助舆论的力量,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用的“话语权”,对各个社会团体、个人的工作和言论实行一种特殊的监督,以发挥媒体的抑恶扬善、扶正压邪、兴利除弊的社会功能。如同党和政府要依法行政一样,新闻的舆论监督也要依法监督。
我国的宪法第五条写道:“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人人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但人人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监督。这种平等并不是人人的收入都一样,但不一样的收入差距却不能成为不受法律的制裁、超载法律的根据。新闻媒体是作为党的宣传工具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宣扬、维护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功能和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它必须依法进行。因为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也带领人民执行法律。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之下,出现了一小部分富人。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中国改革三十年,财富的创造增加了十倍之多。这主要是企业家的功劳。”企业家把财富创造出来了,他们成了富人。如何看待穷人?现在还有不少穷人,他们是弱势群体。如果按照剩余价值理论,富人就认为是剥削者。不仅有穷人、富人,还有所谓的“中产阶级”。站在哪一方面说话,或许能代表哪一方面的利益,但是否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却要打上个问号。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唯一的办法就是穷人、富人同样要受到保护。只要依法办事,依法进行舆论监督,才是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现在仍然要通过新闻的舆论监督来宣传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促进着党风、民风和政风的好转。从最近陕西省召开的千人处级以上干部进行整顿作风大会上,我们就认识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有多大!陕西镇坪县一位叫周正龙的农民拍了一张假的华南虎照片,竟然把不少干部都欺骗了。但网上、媒体却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到全国政协会上都进行了有力的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才使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查处,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如果不是媒体,包括各方人士的舆论监督,说不定镇坪县真的成了华南虎的保护区!由此可见,大到党风廉政建设、环境污染,小到市民的柴米油盐,都离不开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
新闻的舆论监督,包括整个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因为它是公众的监督,有着不同的视角,代表着不同的呼声,所以不论消息、言论和通讯,以及文艺作品,要使整个新闻报道形成一种舆论导向,按照公众的意见,对各方面实行舆论监督。如果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各种批评报道,常见于报端的有如下几种:
谴责型。这种方式的主要特色是表达着报纸严肃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和广大民众的愤怒,以收到“示威”的社会效果。如1983年12月1日的《大众日报》刊发的冲破“关系网”,过好“亲友关”这篇文章对社会上难冲破的官员关系网的政治态度坚决,并号召读者向其发起声讨,以社会舆论限制不正之风,改善党风;1980年9月20日的《羊城晚报》,对靠欺骗起家的“化工部长”的丑行愤怒地给予声讨,从舆论上拆穿了他的大骗局,其标题是“今日之中国岂能滥竽充数”(引),不能容忍李国才当化工部长(主),喧嚣7年之久的“国才式锅炉”查实是个大骗局。这种谴责声讨式的报道适用于批驳错误与敌对者论争笔战,语气激越,战斗性强。
直接批评式。如1979年9月28日的《文汇报》,标题是“专车”接夫人周游全县,“公馆”筑高墙门卫森严(引),运城地委书记张怀英大搞特殊化(主),当地一些干部投书《人民日报》,要求上级领导进行调查;批评报道直接用具体描写手法进行典型场面介绍,直叙其事,以群众的要求为基础,强调让上级机关派员进行调查,报纸反映出了民意;除了官员的特殊化外,报纸、电台对干部一年的公费吃喝报道不绝于耳。有的说,全国一年的吃喝费是3000亿元,国务院官员竟说数字过大,但大多数自己也说不清。评论、置疑甚多,有的还查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每年递增的数字以论证此数并不过大。其实在1984年的《开封日报》上,就报道了一个村干部一年的吃喝费、“见肉吃肉、见酒喝酒、个个‘狮子大张口’”等直接批评生活中的假、丑、恶,予以义正词严的批驳、揭露,宣传真、善、美,这是新闻舆论的功能。一张好报纸,就应当为群众鼓与呼,切实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就应当无情鞭挞社会中的假、恶、丑现象,还百姓一片晴朗的天空。
善意型或者叫做规劝型。这种形式虽然看似带有命令、驱使、恳求的口气,但更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干预生活的特殊作用。如1985年3月3日《新民晚报》上的“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堵塞下水道(引),请‘排放大户’手下留情!(主)”;《新民晚报》报道1984年5月4日的“请为橱窗洗洗脸”,督促橱窗广告里的错字、大话要及早改正;《新民晚报》1985年9月17日的“祥德路一幢楼的老师呼吁:(引)让我们睡个安稳觉!华生电扇九分厂该把噪声治一治了(副)”虽然用的是被动的请求,但平稳有力的声音却表明受害者对噪音已忍无可忍了。舆论监督是要讲究方式的,一般来说,不应该带有强制性与命令的口吻,但委婉祈使的充沛感情,给人以启发和鼓励,令人乐而往之。
警告型。如1985年《山西日报》的“便宜捡不得,好吃难消化(主),中纪委就撤销刘愚平陕西省公路局党委副书记职务一事向全党发出通告(副)”。敦促、提醒昔日有过者当心自己今后的行为;还有《文汇报》的“听听观众在电视机前的议论(引)”,反映群众看电视要求力戒“枯、滥、长”;还有用强硬、有力的语气,说出“再不交税,法庭上见”。再现了舆论监督的法律权威。
对比式。用好坏两种事例、典型作一对比,褒贬分明。如《经济日报》1993年的受表彰的标题:《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不“揭”自露地批评了个别干部耍权势、争实惠的不正之风;还有“白衣下污垢”、“清水衙门里的赃官”、“办企业无方,保乌纱有‘术’”;“茅台酒:香,茅台镇:差”对比式的报道,使人能直观地判明是非善恶,富于启发性和感染力。
呼吁式。如低档饭菜少,群众呼声高;“穿山甲被红烧,活猴子被宰杀,猫头鹰被烹调,救救这些珍稀动物吧!”总之,编辑总是通过记者来信、读者来信、采访见闻和札记,工作研究、调查报告、体会文章、评论、述评、讨论等新闻形式,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如贩毒、卖淫、赌博、凶杀等,揭露某些错误的人和事。有批评、有建议、有揭露,以便引起领导的重视。
新闻舆论监督中的问题与对策
我们党对新闻舆论监督一向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监督起来困难重重。不仅客观上存在着被监督人和单位护短遮丑的问题,即使问题被揭露出来,或者是找上门来,强词夺理,死不认账,或者在事实基本符合的时候,又说某些枝节不准确;有的是在发稿前,托人说情,找主管领导不让批评报道见报,而不少领导由于受利益驱使,也用金钱将批评报道“摆平”。上下左右互相包庇,使批评报道困难重重。有一次一家地方电视台批评了某镇的脏乱差,镇领导竟然发动不明真相的农民包围了电视台,幸亏电视台事先得知这个信息,才避免了一场打砸抢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加强新闻舆论的依法监督,不仅要让人们认识舆论监督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使人们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承受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家的法制观念,尽快出台《新闻法》,制定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使新闻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有一个制度建设问题,使新闻工作者有章可循,一切按制度办事,避免舆论工作中的疏漏。
参考文献:
茅于轼:《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