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结构转化。这种转化过程要通过教师适时、有效、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小组的合作探索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从以下两大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要逐步让学生去掌握“预习质疑”和读(教材)、划(重难点)、圈(关键词语)、想(会义、释法、规律)、做(习题)、检(检查、验算)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四舍五入法”怎样求近似数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对“四舍五入”这一方法认真研读分析:利用这一方法求近似数,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通过设疑、讨论、思考、答问,引导学生逐字推敲,使其读懂,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
2.教给操作方法,培养动手创新能力
课堂中我让学生进行“试一试”、“画一画”、“换一换”和“摆一摆”、“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变一变”等创造技法的尝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新知识,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量课本封面的面积,学生用两个1平方分米的硬纸片摆在封面上,剩下一部分长方形,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怎么量呢?通过“想一想”、“剪一剪”、“比一比”,把1平方分米的纸板剪成两块摆在封面空白的长方形处,正好封面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
3.教给思考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我们要十分注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并加速学生的思维流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如结合观察图形,指导学生按顺序思考、逆序思考、求同思考、求异思考等;结合应用题解题思路,训练、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分析思考、多角度思考。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如通过说题意,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编”,指导学生理解应用题的不同结构、解法,训练学生集中或发散思维。其中应用题的一题多解最能培养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2元钱能买3个本子,买6个本子需要多少钱?学生马上发现2÷3×6无法计算,经过小组讨论,很快列出了2×(6÷3)的算式。
二、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转换角色,鼓励创新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不敢问。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教师要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确定“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如教学这样一题: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24千米,7小时到达。如果6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题一出示,学生便积极思考并列式:24×7÷6。平时不爱发言的王某也举手,教师问他,他说:24+24÷6。这个式子一出来,许多人马上反对,此时,教师微笑着对大家说:“别急,听听他的想法吧。”王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顿时教室里掌声四起。这时,老师趁热打铁,教育学生:创造不是好学生的专利,机遇总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相信明天或以后,会有更多的同学有更好更妙的想法。一番话,使学生大受鼓舞。可见,课堂适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并加以鼓励,将会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一定能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如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动手测量了硬币、图钉、纽扣等物体的厚度之后,认识到毫米一般用来测量比较短或要求量得比較准确的情况下使用。一位同学举手发言:一张纸的厚度是多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忍不住开始测量,测来测去,测不出,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纷纷开始想办法:有的说几张纸摞在一起量,有的说把一张纸折叠起来量,数数有几层,再算出一层的厚度,就是一张纸的厚度。可见,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将会使知识拓展的范围更广。这一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能力,是真正的学习。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他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合作,主动探求,做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从以下两大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要逐步让学生去掌握“预习质疑”和读(教材)、划(重难点)、圈(关键词语)、想(会义、释法、规律)、做(习题)、检(检查、验算)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四舍五入法”怎样求近似数这个问题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对“四舍五入”这一方法认真研读分析:利用这一方法求近似数,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通过设疑、讨论、思考、答问,引导学生逐字推敲,使其读懂,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
2.教给操作方法,培养动手创新能力
课堂中我让学生进行“试一试”、“画一画”、“换一换”和“摆一摆”、“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变一变”等创造技法的尝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新知识,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量课本封面的面积,学生用两个1平方分米的硬纸片摆在封面上,剩下一部分长方形,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怎么量呢?通过“想一想”、“剪一剪”、“比一比”,把1平方分米的纸板剪成两块摆在封面空白的长方形处,正好封面的面积是3平方分米。
3.教给思考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我们要十分注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并加速学生的思维流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如结合观察图形,指导学生按顺序思考、逆序思考、求同思考、求异思考等;结合应用题解题思路,训练、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分析思考、多角度思考。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如通过说题意,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编”,指导学生理解应用题的不同结构、解法,训练学生集中或发散思维。其中应用题的一题多解最能培养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2元钱能买3个本子,买6个本子需要多少钱?学生马上发现2÷3×6无法计算,经过小组讨论,很快列出了2×(6÷3)的算式。
二、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转换角色,鼓励创新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不敢问。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教师要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确定“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如教学这样一题: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24千米,7小时到达。如果6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题一出示,学生便积极思考并列式:24×7÷6。平时不爱发言的王某也举手,教师问他,他说:24+24÷6。这个式子一出来,许多人马上反对,此时,教师微笑着对大家说:“别急,听听他的想法吧。”王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顿时教室里掌声四起。这时,老师趁热打铁,教育学生:创造不是好学生的专利,机遇总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相信明天或以后,会有更多的同学有更好更妙的想法。一番话,使学生大受鼓舞。可见,课堂适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并加以鼓励,将会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一定能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如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动手测量了硬币、图钉、纽扣等物体的厚度之后,认识到毫米一般用来测量比较短或要求量得比較准确的情况下使用。一位同学举手发言:一张纸的厚度是多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忍不住开始测量,测来测去,测不出,怎么办呢?这时,学生纷纷开始想办法:有的说几张纸摞在一起量,有的说把一张纸折叠起来量,数数有几层,再算出一层的厚度,就是一张纸的厚度。可见,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将会使知识拓展的范围更广。这一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能力,是真正的学习。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他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合作,主动探求,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