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粮食危机入手,分析中国粮食的生产现状及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几点措施,以应对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 土地改革 农资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
2008年3月,作为全球大米最大出口国家的泰国将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580美元/吨上涨至1000美元/吨,同时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根据数据表明,全球基本农产品价格指数2006年上升了8%,2007年上升了24% 。而到2008年,仅第一季度就上升了53%。由于米价飞涨,很多国家不约而同的展开了一次“禁米运动”,这使得贫穷国家人民更加贫困,进而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引起了社会动荡。“粮食安全”也成为当今国际的热点问题。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基本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经过30几年的发展,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资源票赋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各国政府制定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侧重点也各不一样,因此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
纵观 “粮食安全”发展的历史,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涉及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的同时,还要求物品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以及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上 。
强调“粮食安全”是一个总量的概念而不是人均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当粮食的总供给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基本总需求(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且不会产生社会性的食品恐慌)时,才具有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食物需求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的安全而且也包括质量的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粮食质量安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近年来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食物性产品出口中因为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美元。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动物性农产品的抗 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等,都是非常突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生态安全方面,目前全国有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受沙漠化的威肋,草原以每年2000多万亩的速度在退化;过分开采地下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物种资源的消失减少了我国的基因储备和生物多样性,削弱了我国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
二、我国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耕地面积少。
从世界粮食危机更看出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守住耕地就是守住粮食安全,就是守住稳定。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13%,其他地方是沙漠和高山。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7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 ,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红线”。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耕种的收入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留守的老人、 儿童则拿着当地政府发放的低保,过着家里有地,还得买粮吃的生活,这种情况致使大面积的耕地被荒废,一些地区撂荒率高达21 . 3%。
(二)生产成本高。
农业生产包括耕地、播种、施肥、收割,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对于农民来说都需要资金和人力成本的投入。从2006年化肥价格一路上涨以来,到2008年4月,有些品种的化肥价格已经翻了一番。化肥价格的高涨,使农民陷入两难境地。虽然目前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带动化肥价格下降一定程度缓解农民种田压力,但高成本却仍旧影响着农民。
(三)农用设施不完备。
我国农业很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这样耕种的结果使得农民收益存在着很大不稳定性,农业设施不完备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种的风险性。水利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8 .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 . 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
三、建议
(一)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要通过占补平衡来保证全国1.2亿公顷耕地的底线,但耕地的质量则无法实现平衡。因为往往被占用的是肥沃的良田,而复垦补偿的是比较贫瘠的土地,无法保证较高的粮食产量。因此,建立有效的耕地保護机制,是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控制农资价格。
农民普遍反映,虽然粮价上涨了,但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甚至超过了粮价上涨的幅度,致使农民从惠农政策得到的好处被农资支出增加所抵消,因此必须控制农资价格。控制农资价格,一要制定农资产品的最高限价,保证粮食生产成本不增加;二要给予农资生产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保障、生产补贴、技术支持等政策扶持;三要加强农资价格的监管,严厉打击随意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维持农资市场秩序。
(三)加强基础建设。
必须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加大粮食核心区投入力度,以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搞好大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田治理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建设步伐。要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整体推进粮食核心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要加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作者:孙秋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农业经济;胡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资本)
参考文献:
[1]唐风.新粮食战争.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2]赵琳.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看法和建议.北方经济,2005.
[3]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关键词:粮食安全 土地改革 农资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
2008年3月,作为全球大米最大出口国家的泰国将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580美元/吨上涨至1000美元/吨,同时国际大米价格猛涨了75%。根据数据表明,全球基本农产品价格指数2006年上升了8%,2007年上升了24% 。而到2008年,仅第一季度就上升了53%。由于米价飞涨,很多国家不约而同的展开了一次“禁米运动”,这使得贫穷国家人民更加贫困,进而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引起了社会动荡。“粮食安全”也成为当今国际的热点问题。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基本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经过30几年的发展,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资源票赋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各国政府制定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侧重点也各不一样,因此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
纵观 “粮食安全”发展的历史,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涉及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的同时,还要求物品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以及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上 。
强调“粮食安全”是一个总量的概念而不是人均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当粮食的总供给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基本总需求(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且不会产生社会性的食品恐慌)时,才具有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食物需求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的安全而且也包括质量的安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粮食质量安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近年来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食物性产品出口中因为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美元。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动物性农产品的抗 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等,都是非常突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生态安全方面,目前全国有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受沙漠化的威肋,草原以每年2000多万亩的速度在退化;过分开采地下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物种资源的消失减少了我国的基因储备和生物多样性,削弱了我国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
二、我国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耕地面积少。
从世界粮食危机更看出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守住耕地就是守住粮食安全,就是守住稳定。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13%,其他地方是沙漠和高山。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7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 ,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红线”。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耕种的收入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留守的老人、 儿童则拿着当地政府发放的低保,过着家里有地,还得买粮吃的生活,这种情况致使大面积的耕地被荒废,一些地区撂荒率高达21 . 3%。
(二)生产成本高。
农业生产包括耕地、播种、施肥、收割,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对于农民来说都需要资金和人力成本的投入。从2006年化肥价格一路上涨以来,到2008年4月,有些品种的化肥价格已经翻了一番。化肥价格的高涨,使农民陷入两难境地。虽然目前由于石油价格的下跌,带动化肥价格下降一定程度缓解农民种田压力,但高成本却仍旧影响着农民。
(三)农用设施不完备。
我国农业很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这样耕种的结果使得农民收益存在着很大不稳定性,农业设施不完备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种的风险性。水利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8 .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 . 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
三、建议
(一)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强调要通过占补平衡来保证全国1.2亿公顷耕地的底线,但耕地的质量则无法实现平衡。因为往往被占用的是肥沃的良田,而复垦补偿的是比较贫瘠的土地,无法保证较高的粮食产量。因此,建立有效的耕地保護机制,是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控制农资价格。
农民普遍反映,虽然粮价上涨了,但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甚至超过了粮价上涨的幅度,致使农民从惠农政策得到的好处被农资支出增加所抵消,因此必须控制农资价格。控制农资价格,一要制定农资产品的最高限价,保证粮食生产成本不增加;二要给予农资生产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保障、生产补贴、技术支持等政策扶持;三要加强农资价格的监管,严厉打击随意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维持农资市场秩序。
(三)加强基础建设。
必须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加大粮食核心区投入力度,以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搞好大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田治理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建设步伐。要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整体推进粮食核心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要加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作者:孙秋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农业经济;胡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资本)
参考文献:
[1]唐风.新粮食战争.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2]赵琳.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看法和建议.北方经济,2005.
[3]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