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新课程提倡四大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生物素养,提倡探究创新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新课程改革则着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理论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新格局,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问题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大胆提问
教学中我们觉察到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不想提问,不愿意提问、不会提问甚至不敢提问、怕自己提出问题被同学讥笑,怕被教师责怪,别人认为自己愚蠢:而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学会了,没有什么问题可提了,从而出现没有学生提问的局面。针对学生中的这种情况,笔者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鼓励学生,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质疑问题不仅是针对教师所教的内容,还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不同见解,或提出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
教学中笔者总是想方设法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和展现自己的个性。有了这样良好的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从“怕提问”到“敢提问”再向“乐于提问”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各种想法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
2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并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讲授中,笔者把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讲了一遍,尤其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作了特别的强调。然后,笔者问学生:对于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开始学生保持沉默,通过笔者不断地鼓励,稍过片刻,学生举手提问了。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用新配制的Cu(OH),鉴定还原性糖呢?事先配制好的斐林试剂为什么不行呢?又有学生提问: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份是一样的,那么是否可用斐林剂检验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还原糖呢?还有学生提问:在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时,能否将A液和B液先混合后再用来检测呢?每个学生提完问题后,笔者示意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提出问题的学生很兴奋,很高兴。然后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笔者再给学生作小结,并建议学生在实验室操作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实验室操作一下,探究式地研究一下。
二、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开设学生分组实验,精心安排和准备每一个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中,首先按照教材中常规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要求学生完成好实验,然后引导学生研究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有没有其他更科学的装置?实验中所用的材料、试剂能否用其他材料或试剂替换等等一些问题。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启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阀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共15组,每组3个学生),每组工作台按教材要求准备好材料、药剂和用具;另添放了丙酮试剂、93号汽油、干燥的圆形定性滤纸和干燥的粉笔。实验中,首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与步骤做完本实验。实验完成后,笔者向学生发问:每个工作台上还有哪些材料没有使用?能否利用其他方法完成该实验呢?听了教师的提示,各个组的同学开始讨论,并动手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有同学说:我用丙酮代替无水酒精成功地提取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同学说:层析液可用93号汽油代替;有几个小组同学则在干燥的圆形滤纸中央滴上色素提取液,最后在滤纸上出现了四圈环形的色素带。成功地将色素进行了分离;另外几组同学把干燥的粉笔的一端削尖,在离粉笔尖端1cm处画上滤液环形细线,然后让这一端放入层析液中(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结果在粉笔上也出现了四圈环形的色素带,结果与按教材要求做出来的一样。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能力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指南针。而能力不是单纯的认知能力,而是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與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可量化的显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隐性的,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培养,需要在教学活动的体验和内化中形成。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 注重知识细节,为提高创新能力打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无法提升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教材提到的常见的实验手段,必须熟练掌握。譬如,学生如果显微镜的使用都不熟练,那么何谈实验创新能力提高呢?
2 全面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传统的课程较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涉及,但是属于附属地位。在这种课堂教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积极的情感、向上的热情、质疑的态度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必须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一、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问题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识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大胆提问
教学中我们觉察到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不想提问,不愿意提问、不会提问甚至不敢提问、怕自己提出问题被同学讥笑,怕被教师责怪,别人认为自己愚蠢:而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什么都学会了,没有什么问题可提了,从而出现没有学生提问的局面。针对学生中的这种情况,笔者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鼓励学生,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质疑问题不仅是针对教师所教的内容,还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不同见解,或提出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
教学中笔者总是想方设法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和展现自己的个性。有了这样良好的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从“怕提问”到“敢提问”再向“乐于提问”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各种想法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
2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并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讲授中,笔者把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讲了一遍,尤其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作了特别的强调。然后,笔者问学生:对于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开始学生保持沉默,通过笔者不断地鼓励,稍过片刻,学生举手提问了。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用新配制的Cu(OH),鉴定还原性糖呢?事先配制好的斐林试剂为什么不行呢?又有学生提问: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份是一样的,那么是否可用斐林剂检验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还原糖呢?还有学生提问:在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时,能否将A液和B液先混合后再用来检测呢?每个学生提完问题后,笔者示意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提出问题的学生很兴奋,很高兴。然后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笔者再给学生作小结,并建议学生在实验室操作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实验室操作一下,探究式地研究一下。
二、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开设学生分组实验,精心安排和准备每一个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中,首先按照教材中常规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要求学生完成好实验,然后引导学生研究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有没有其他更科学的装置?实验中所用的材料、试剂能否用其他材料或试剂替换等等一些问题。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启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阀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共15组,每组3个学生),每组工作台按教材要求准备好材料、药剂和用具;另添放了丙酮试剂、93号汽油、干燥的圆形定性滤纸和干燥的粉笔。实验中,首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与步骤做完本实验。实验完成后,笔者向学生发问:每个工作台上还有哪些材料没有使用?能否利用其他方法完成该实验呢?听了教师的提示,各个组的同学开始讨论,并动手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有同学说:我用丙酮代替无水酒精成功地提取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同学说:层析液可用93号汽油代替;有几个小组同学则在干燥的圆形滤纸中央滴上色素提取液,最后在滤纸上出现了四圈环形的色素带。成功地将色素进行了分离;另外几组同学把干燥的粉笔的一端削尖,在离粉笔尖端1cm处画上滤液环形细线,然后让这一端放入层析液中(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结果在粉笔上也出现了四圈环形的色素带,结果与按教材要求做出来的一样。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能力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指南针。而能力不是单纯的认知能力,而是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與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可量化的显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是隐性的,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培养,需要在教学活动的体验和内化中形成。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 注重知识细节,为提高创新能力打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无法提升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教材提到的常见的实验手段,必须熟练掌握。譬如,学生如果显微镜的使用都不熟练,那么何谈实验创新能力提高呢?
2 全面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传统的课程较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涉及,但是属于附属地位。在这种课堂教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积极的情感、向上的热情、质疑的态度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必须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