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初农信社利率浮动拉开序幕,由此引起媒体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甚至将其视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原则的实践。其中,吉林白城地区在八个试点名额中获得两个——通榆县信用社和洮南市洮府信用社,这也是吉林省惟一获得试点的地区。
《财经》采访了直接监控通榆、洮南试点的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希望借此管窥利率浮动对农村信贷市场、金融格局产生的影响。
白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是,信贷渠道单一,除农业银行有少量的投入(约占1%)外,农民贷款的正规渠道基本上只有农信社。当地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前几年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因而农民积累少,农村资金缺口大。这种现实造成了信贷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如果农民在农信社贷不到款,只得求助于民间借贷。
略加分析便可看出,对当地资金需求矛盾有直接缓解作用的,是人行提供的支农再贷款。据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关于民间借贷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在1998年之前,白城地区获得支农再贷款不多,当地民间借贷面为70%,利息高达4分~5分。2001年,白城获支农再贷款额度为2.2亿元(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民间借贷面随之下降为35%,个别地区为46%,利息也降到2分~3分。同期,白城地区农业资金需求为8亿元,农信社以自有资金提供8000万元,加上支农再贷款2.2亿元,缺口为5亿元。如此大的供求缺口,基本上只能靠民间借贷解决。
2002年5月22日,当地通榆、洮南联社所辖33家基层农信社的利率试点正式运行。同年11月1日,大安、镇赉联社所辖33家农信社也加入试点。白城地区利率浮动范围是:定期存款利率上浮30%,活期存款上浮20%(不含大安、镇赉联社);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上浮30%,种养业贷款上浮70%,其他用途贷款上浮100%。
值得留意的是,由于当地信贷渠道单一,没有其他金融机构和农信社竞争,加之当地民间借贷利率过高,所以农信社的贷款营销并没有因利率浮动受到影响。在白城人民银行的调查中,没有发现农户因为利率升高而主动放弃贷款。
而在江浙以及其他金融竞争激烈的地区,农信社则不敢贸然上浮贷款利率。比如在温州的瑞安,信用联社对信用等级在AA以上的企业、市里评选的星级企业以及农业贷款,就没有上浮贷款利率;对A级以下,没有评级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贷款,利率也只上浮了14%。
相对而言,白城地区农信社上浮贷款利率的自由度则大很多。以一年期存款和种养业贷款为例,试点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30%达到2.494%,种养业贷款利率上浮70%达到9.027%,利差扩大了1.079个百分点。不过,即便贷款利率上浮这么多,和民间贷款的利率依然相差很大,农民对此基本表示认可。
农信社存贷款利率浮动之后,由于业务量随之扩大,对民间借贷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支农再贷款投入加大和利率浮动的双重作用下,洮南市民间借贷利率由2分~4分降到1.5分~2分。
早在2001年中,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曾向上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民间借贷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报告节录发表在人行机关报《金融时报》上,并引起了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内有关方面的注意。经过对洮南、镇赉13乡39村民间借贷情况的调研,报告得出“抑制民间借贷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的结论。如今,通过利率浮动,这一问题已经有所缓解。
同时,改革也对当地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产生挤出效应。根据白城中心支行调查,镇赉县四方坨子镇农信社存款从2002年10月末的2400万元增加到2003年初的3600万元,同期当地农业银行营业所定期存款由4920万元降至4745万元,而邮政储蓄部门则反映储蓄余额逐月下降,多数储户表示存款到期后会转存至农信社。调查显示,90%以上的农户和乡镇居民对利率浮动较为敏感。
另据报道,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前,白城通榆县农业银行三个基层网点的存款余额为3600万元,在利率浮动的冲击下,到2002年11月末,它们的存款余额下降了36%。其中边昭、鸿兴两个营业所存款余额均降至450万元以下,按照上级行要求及保本核算的规定,不得不在2002年年末前被撤并。利率浮动引发的竞争之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对当地农信社来说,利率浮动还有一个额外的效果:增强了自身实力,降低了不良贷款。
白城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是比较沉重的。根据人行白城中心支行办公室主任李建强提供的数据,2001年农信社系统不良贷款余额4.75亿元,严重亏损5.03亿元,两者之和约占当年存款余额(12.1亿元)的81%。
支农再贷款增加和利率浮动两项政策使当地农信社获益匪浅。2002年白城市农信社减亏幅度为47.6%,盈余面达到76.4%。其原因主要是存贷利差加大,使农信社收入明显提升。2002年白城共发放“三农”贷款4.5亿元(其中支农再贷款为4.2亿元,约占90%);农信社从人行获得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为2.25%,按平均占用10个月测算,贷款利率浮动可为农信社增收500万元,相当于当年减亏额的50%。李建强表示,2002年农信社的不良贷款也降低了1亿多元,主要是农户通过新贷款获得收入后,补还了前期拖欠的旧账。
李建强说,利率浮动的影响是暂时的。在试点区域,农信社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这种优势会逐渐淡化。所以,农信社利率浮动的作用只是局部的、阶段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资产质量差、资金总量不足等深层次问题,还需要其他配套改革来解决。
《财经》采访了直接监控通榆、洮南试点的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希望借此管窥利率浮动对农村信贷市场、金融格局产生的影响。
白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是,信贷渠道单一,除农业银行有少量的投入(约占1%)外,农民贷款的正规渠道基本上只有农信社。当地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前几年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因而农民积累少,农村资金缺口大。这种现实造成了信贷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如果农民在农信社贷不到款,只得求助于民间借贷。
略加分析便可看出,对当地资金需求矛盾有直接缓解作用的,是人行提供的支农再贷款。据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关于民间借贷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在1998年之前,白城地区获得支农再贷款不多,当地民间借贷面为70%,利息高达4分~5分。2001年,白城获支农再贷款额度为2.2亿元(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民间借贷面随之下降为35%,个别地区为46%,利息也降到2分~3分。同期,白城地区农业资金需求为8亿元,农信社以自有资金提供8000万元,加上支农再贷款2.2亿元,缺口为5亿元。如此大的供求缺口,基本上只能靠民间借贷解决。
2002年5月22日,当地通榆、洮南联社所辖33家基层农信社的利率试点正式运行。同年11月1日,大安、镇赉联社所辖33家农信社也加入试点。白城地区利率浮动范围是:定期存款利率上浮30%,活期存款上浮20%(不含大安、镇赉联社);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上浮30%,种养业贷款上浮70%,其他用途贷款上浮100%。
值得留意的是,由于当地信贷渠道单一,没有其他金融机构和农信社竞争,加之当地民间借贷利率过高,所以农信社的贷款营销并没有因利率浮动受到影响。在白城人民银行的调查中,没有发现农户因为利率升高而主动放弃贷款。
而在江浙以及其他金融竞争激烈的地区,农信社则不敢贸然上浮贷款利率。比如在温州的瑞安,信用联社对信用等级在AA以上的企业、市里评选的星级企业以及农业贷款,就没有上浮贷款利率;对A级以下,没有评级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贷款,利率也只上浮了14%。
相对而言,白城地区农信社上浮贷款利率的自由度则大很多。以一年期存款和种养业贷款为例,试点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30%达到2.494%,种养业贷款利率上浮70%达到9.027%,利差扩大了1.079个百分点。不过,即便贷款利率上浮这么多,和民间贷款的利率依然相差很大,农民对此基本表示认可。
农信社存贷款利率浮动之后,由于业务量随之扩大,对民间借贷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支农再贷款投入加大和利率浮动的双重作用下,洮南市民间借贷利率由2分~4分降到1.5分~2分。
早在2001年中,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曾向上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民间借贷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报告节录发表在人行机关报《金融时报》上,并引起了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内有关方面的注意。经过对洮南、镇赉13乡39村民间借贷情况的调研,报告得出“抑制民间借贷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的结论。如今,通过利率浮动,这一问题已经有所缓解。
同时,改革也对当地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产生挤出效应。根据白城中心支行调查,镇赉县四方坨子镇农信社存款从2002年10月末的2400万元增加到2003年初的3600万元,同期当地农业银行营业所定期存款由4920万元降至4745万元,而邮政储蓄部门则反映储蓄余额逐月下降,多数储户表示存款到期后会转存至农信社。调查显示,90%以上的农户和乡镇居民对利率浮动较为敏感。
另据报道,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前,白城通榆县农业银行三个基层网点的存款余额为3600万元,在利率浮动的冲击下,到2002年11月末,它们的存款余额下降了36%。其中边昭、鸿兴两个营业所存款余额均降至450万元以下,按照上级行要求及保本核算的规定,不得不在2002年年末前被撤并。利率浮动引发的竞争之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对当地农信社来说,利率浮动还有一个额外的效果:增强了自身实力,降低了不良贷款。
白城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是比较沉重的。根据人行白城中心支行办公室主任李建强提供的数据,2001年农信社系统不良贷款余额4.75亿元,严重亏损5.03亿元,两者之和约占当年存款余额(12.1亿元)的81%。
支农再贷款增加和利率浮动两项政策使当地农信社获益匪浅。2002年白城市农信社减亏幅度为47.6%,盈余面达到76.4%。其原因主要是存贷利差加大,使农信社收入明显提升。2002年白城共发放“三农”贷款4.5亿元(其中支农再贷款为4.2亿元,约占90%);农信社从人行获得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为2.25%,按平均占用10个月测算,贷款利率浮动可为农信社增收500万元,相当于当年减亏额的50%。李建强表示,2002年农信社的不良贷款也降低了1亿多元,主要是农户通过新贷款获得收入后,补还了前期拖欠的旧账。
李建强说,利率浮动的影响是暂时的。在试点区域,农信社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这种优势会逐渐淡化。所以,农信社利率浮动的作用只是局部的、阶段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资产质量差、资金总量不足等深层次问题,还需要其他配套改革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