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笔下国粹文化的没落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老舍“怀旧式”的小说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市民群体往往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一方面是对古老文明所孕育的含蓄、精致的美的欣赏与陶醉,另一方面是对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无法避免的毁灭和式微而产生的感伤和悲哀。笔者主要以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为切入点,分析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激烈交战中,老舍所流露出的沉痛而复杂的感情。
  【关键词】:老舍;国粹;《断魂枪》
  国粹,指的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主要着眼于“粹”字的本来意义上,纯一、不杂,将“国粹”界定为适合现代中国需要、不分中外的一切有益的文化。黄节说:“发现于国体, 输入于国界, 蕴藏于国民之原质,具一种独立之思想者, 国粹也;有优美而无粗确,有壮旺而无稚弱, 有开通而无锢蔽, 为人群进化之脑髓者,国粹也。”①可知國粹是有利于民族进化、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精华。这就决定了保存国粹,不是对某种一成不变的传统事物的僵化固守,而是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缜密的取舍过程。作为一位身肩历史使命的现代中国文化人,在老舍的创作歷程中,一方面他深感国家民族的老弱积贫,理智上想要走向现代,渴望着民族的新生,但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又为他所深爱的北京文化的式微而沉痛不堪,对传统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没落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感伤和眷恋。
  一、作为生命个体的历史失落感
  《断魂枪》是老舍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根据舒乙在《我的父亲老舍》一书中的回忆,可知老舍早年和拳师们有过密切的交往,且自身有着长达15年的练拳生涯,这对于老舍创作《断魂枪》不无助益,小说中对孙老者的拳术、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描写的活灵活现,读来仿佛耳边都能听见刀棍在空中嗖嗖地响。作者以一种苍凉而质朴的艺术笔调,真切的写出了在西方外来文化的颠覆性轰炸下旧风气的衰微,精巧的构思中流露出作者复杂而沉痛的情绪,既贯穿着对传统国术没落的叹惋和不甘心,亦流露出与昨天告别的无奈和留恋,充满了一种个体对人类现代历史进程的无可奈何感和历史悲凉感,以及柔弱的生命个体在冷酷无情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被挤压的痛楚,同样隐含着作者对祖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从表面看,作品写了在沧桑世变中一代武林镖师江湖生涯的中断,而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哀悼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生活方式的消失,由此传达了对传统生存状态出路的迷惘感。
  小说开头写道:“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②首先“镖局”作为一种民间组织,以保护行商贩运之人的人身安全和财务安全为主要职责,对习武者而言,武术成为其谋生的一种手段。寥寥数字,不仅说明了沙子龙已然失业的事实,而且说明了沙子龙和镖局人身上的武艺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作用,“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 ③令人悠然神往的江湖传奇已永远的成为过去,时代的变迁无情的斩断了沙子龙的镖师生涯,也重新安排了人物的命运。被现代西方的火枪快炮惊醒后的沙子龙,为适应时代的生存法则而开起了客栈,“现代”式的生活取代了古老的生活方式,失落的江湖梦只好压抑于心底,在夜静人稀的寂静中,独自温习五虎断魂枪,回想着当年野店荒林的威风粗犷。
  镖局改成客栈,武林镖师做了客栈老板,沙子龙职业的变化引发了个人身份及内心精神面貌的变化。显而易见,从“神枪沙子龙”到客栈老板的身份转换,无疑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感。在把五虎断魂枪的六十四枪一口气刺下的举动中,包含着他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表明他仍然深爱着已被狂风巨浪卷走的文化精华。他拒绝向孙老者传授枪法,一颗任性孤绝的心灵打算把那条枪和那套枪法一齐带入棺材,斩钉截铁的“不传”二字中,既有无可奈何的落寞感,更是在时代变迁中对武术生命尊严的坚守和自爱,同时他的“不传”也成了一种因时代变迁而无法施展绝技的人们所特有的心理状态的同义词。
  二、文明碰撞中支离破碎的传统文化
  《断魂枪》或许还有另一层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奉为正统,它所推崇的“仁、义、礼”的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儒家主张的重义轻利、克己正身,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美德,是以塑造胸怀坦荡、稳健含蓄的“谦谦君子”为终极理想。少林《短打十诫》中亦强调习武者要忠诚、仁爱、信义、谦让和宽厚,因而传统的侠客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环。我们知道,沙子龙是行走江湖的武林镖师,他同样恪守惩恶扬善、重诺轻死,义不求利的江湖信条,这是儒家传统对中国武术伦理的影响。
  然而小说中的沙子龙,由武林镖师,摇身一变为招呼客人的客栈老板,职业性质要求他必须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伺候好客人,才能获得维持生计的报酬。小说的重要意义也在于它是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老舍先生以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思考传统文化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下的生存状态及尴尬境遇。“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 ④。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过程中,一方面,断魂枪这种传统国术被洋枪快炮取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另一方面,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春秋大梦被西方列强的洋枪快炮无情击垮,山河破碎,国将不国。而“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形象的写出了国人的愚昧麻木,与“门外站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的侵略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断魂枪》创作的时代背景。神枪沙子龙无法生活在过去的辉煌岁月中,却又不得不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这是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强势进攻下走向边缘化的真实写照,其间也渗透了作者落寞忧伤的复杂情绪。
  三、结语
  自1911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经历了一场也许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变革,中国的古老文明就像一条大河,不遂己愿的与世界文化的海洋有了邂逅。而在两种文明的激烈碰撞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人们精神世界的震颤和混乱。原先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都会在混乱中偏离了原本的轨道,从而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异彩纷呈。如果将老舍小说中国粹文化的没落比之于当前现实,不免会发现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浮躁的国民对民族古老文化的茫然无知和无心遗弃,对孕育于都市文明浪潮中的新生事物的盲目追捧,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困窘状态等等。在此情形下,盲目崇外者有之、无所适从者有之、厌弃民族传统者更有之。那么,重塑国人魂灵,重建积极健朗的民族性格,就需要我们冷静的直面现实生活中那些令人困惑不已的新生事物,理智的评估新世纪价值取向中的某些“异类”。
  注释:
  ①黄节:《国粹保存主义》,《壬寅政艺通报》,政学篇卷五,第181页。
  ②老舍:《断魂枪》,傅光明主编,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③④同注②,第128页。
  [参考文献]
  ①老舍:《断魂枪》,傅光明主编,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②傅晓燕:《多维视野中的老舍创作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③韩经太等著:《老舍与京味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④舒乙:《我的父亲老舍》,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⑤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古世仓、吴小美:《老舍与中国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其他文献
【摘要】:很多人都倾向于从多角度解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认为松子的一生是遭世人嫌弃的,是悲凉的。但笔者认为松子一直都活在自己所追求的希望的路上,追寻着属于自己寻找的快乐,她是幸福的。  【关键词】:松子;嫌弃;悲凉;幸福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改编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同名小说的电影。从“被嫌弃的”的字眼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松子的人生是被世俗所嫌弃厌恶的。很多电影解说都说这是一部具有很浓悲情色
期刊
本自赏花红,  奈何遇雨风。  怜惜花落败,  却叹草色葱。  沁园春·春行  大地回春,姹紫嫣红,万物饰妆。  望秦岭内外,桃紅柳绿,长安远近,鸟语花香。  拂面和风,秀明山水,怎可负美景辰光?  若微雨,恰如人独立,哀婉神伤。  长安旖旎风光,莫不问阴晴又何妨?  会三两好友,骑车南行,心情舒畅,神采飞扬。  席坐溪边,醉心美景,烦心俗事且暂忘。  幸相叹,有笛声相和,绕耳飞翔。  【仙吕·一
期刊
我的名字于你若何?  也许只似一阵微风,  吹动你额前的发梢,却只得片刻停留;  也许只似一滴细雨,  无意间落入你的手心,却慢慢蒸发,直至消失。  曾呼唤它时,  那脸颊的绯红,终将褪去;  曾呼唤它时,  那加快的心跳,终将冷漠。  终于,它若旧物,  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被你封存;  终于,它若路人,  不再勾起甜蜜的回憶,被你遗忘。  但在你孤單,悲伤的日子,  请你念一念它,  并坚信:在
期刊
随着历史的解密,《胡适传》的出版,拂去昔日的尘埃,胡适的人性光辉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知道胡适拥有36个荣誉博士头衔、著作等身,他还是“五四运动”时《新青年》的主要创刊人之一。大学者之所以“大”,也往往“大”在身外的“闲事”上,忙在世人生活的庸常“小事”中。  1920年末,诗人徐志摩推荐从湘西走出来的“穷小子”沈从文,到上海中国公学当教师。沈从文虽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他没有大专文凭,只是一个小
期刊
【摘要】:《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由斯宾塞·约翰逊编着的书籍。斯宾塞·约翰逊在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小故事蕴含大哲理,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就是帮助自己应对生活中一次痛苦的变化,帮助他明白如何认真对待变化的形势,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键词】:奶酪;应对;生活;变化  《谁动了我的奶酪?》从出版到现
期刊
【摘要】:父权的威严在家庭中似乎从来都是强大且难以抗拒的,但在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中父权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失去了往日威严,这也显示了新时期小说对于传统父权的新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父权;衰微;《罂粟之家》;《妻妾成群》  父权制在中国社会中延续几千年,在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家庭中从来未曾缺失,尽管20世纪以来在历次革命运动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父权制受到削弱但并没有消亡,
期刊
【摘要】:范小青小说中出现的诸多男性人物形象,彰显了范小青在女性写作时,在观照自身存在的未来命运的同时,能渐渐地进行身份和心理上的双重突围,以别样的眼光来审视男性群体,表达出对男性越来越客观的思考。本文将从男性身份的角度入手,来分析范小青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男性形象,以挖掘范小青的女性立场。  【关键词】:范小青小说;男性人物;女性立场  从“五四”运动起,女性意识在启蒙思潮中开始觉醒,她们用自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深秋,一个女婴的降生没有给小河边的这户普通农家带来期盼的喜悦。亲戚朋友稀稀松松地在这间农家小院里闪过,“千金”被升作最高级别的道贺词,5元、10元的人情债被男人一笔一划地记录在崭新的工作簿上。  男人的妈也来了,怀里抱着一岁多的孙儿,女婴的堂哥。男人的妈踢翻了男人正搓洗尿布用的搪瓷盆,男人低着头,没有声响。孙儿被逗笑了,女婴被吓哭了。  女人知道月子里不该流眼泪,可那大颗大颗的水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视错觉艺术中所体现的错视原理进行生理与心理学中的分析,并剖析其表现手法——光影关系的应用与原理。  【关键词】:视错觉艺术;光影  一、错视现象与对比性视错觉  (一)错视现象  眼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它能辨别物体的明暗和颜色,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觉。人们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视觉占所有知觉的65%。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对于绝
期刊
【摘要】:冰心的小诗铭记了冰心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女性诗人的意义。在冰心的小诗中,有关人与人关系的理解,成为她建构运思逻辑的资源和推动力,在对美德和道德的思索中完成了个人伦理观的建设。小诗成为冰心伦理思想建设的起点,这也是她作为诗人被铭记的一个意义所在。也因此冰心诗歌的伦理思想值得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冰心;小诗;伦理观  冰心的小诗构成了一个重要事件:冰心以第一个女性诗人的意义铭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