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内请打开手机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198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机构融入了社交网络。随着历史的发展,博物馆不仅不会过时,还会变得更加重要。将来,在博物馆连上无线网,就能获得“电子足印”和参观照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就能获得更加直观感性的体验。更多让博物馆变得生动的技术也指日可待。
  今年年初,在美国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的5楼,开办了一场抽象派表现主义艺术家弗朗克·斯特拉的作品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展的作品可能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但这次展览,却好像是为现代网络媒体时代量身定做的一样:有纹理明晰、用色鲜艳的画作;有高达20英尺高的浮雕;也有线条奇异、充满动感的雕塑作品。
  在这个喧嚣的周末,游人们在展品前面排起了队,用手机拍了一张,然后转向下一个展品。有的人会停下脚步,凝神欣赏一幅展品;有的人埋着头,盯着手机,不停地刷。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面,有一位老绅士,坐在长椅上,看着这来来往往的人,穿梭在自己的作品之间。他就是斯特拉——这个博物馆里面唯一没玩手机的人。
  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许多博物馆都在应对这种改变。它们顺应潮流,开始应用新技术,并以此向人们证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博物馆不仅不会过时,还会变得更加重要。下面介绍几种博物馆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做的工作。
  在Ins上策划活动
  大约5年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做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它不再提醒游客不要使用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数字技术部门领导(现在他已经升职主管纽约市的数字技术了)斯里·斯林尼梵森说:“人们问我,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我认为不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也不是自然历史博物馆,而是那些社交网络软件和手机游戏。”
  博物馆开始接受手机普及的事实,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一种方法是开发应用软件,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展品信息。比如,布鲁克林博物馆就推出了一款应用,能够让游客与展品管理人实时地交流。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在探索信标技术。它能借助蓝牙技术记录游客的游览路线,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展品、作品,并据此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信标技术能够通过一位游客的游览历史,有针对性地向他推荐展品。
  斯林尼梵森说博物馆应用中可以实施卫星定位技术,这样游客就不会再在博物馆里迷路了。
  手机的普及,让博物馆在安排展览的时候,知道如何让展品在社交网站上更快地传播。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作品“雨屋”和伦威克美术馆的“奇迹”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两样展品获得了大量的关注,社交网络营销获得了成功。一些博物馆在安排展品的时候,甚至会专门照顾普通人的拍照需求。惠特尼博物馆的永久藏品部门领导丹娜·米勒说:“人们欣赏美术品的方式变了,与之相应,我们安排美术品展出的方式也变了。”
  历史与艺术相得益彰
  精灵宝可梦GO,这款无比流行的游戏会把卡通人物通过手机投射到现实中的某个区域。这个游戏给很多公共机构,比如纳粹大屠杀纪念馆,带来了麻烦,管理机构要不断提醒参观者不要在如此庄严的场所玩游戏。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个游戏的流行也说明,一个有趣的机制能够给用户带来极佳的体验,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现实增强技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让博物馆里的展品“活起来”,吸引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正在实验用现实增强技术复原恐龙形象,以及用投影仪投射出卡通动物形象,跟随游客游览博物馆。南加州大学正在进行一个项目,他们收集了大屠杀幸存者的访谈记录,以期用3D全系显示技术来重现大屠杀情景。
  虚拟现实技术(VR)也会颠覆人们游览博物馆的体验。大英博物馆正在实验一种头戴的VR设备。这项设备可以让游人切身参观青铜时代的民居,或者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去观察帕特农神庙。在史密森学会的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博物馆,游客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扮演潜水员去修补一条即将沉没的运奴船。馆长罗尼·邦奇说:“这会让人们觉得,他们在虚拟现实中经历的一切,好像真实地发生过,我们最希望做到的,就是让人们感受到活的历史。”
  袋中博物馆
  有的博物馆把自己的展品全部上传到网上,供人们浏览。惠特尼博物馆的丹娜·米勒说,有些馆长最初害怕这样做会减少来馆参观的游客,事实上,来博物馆的人反而更多了。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甚至做出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它把本馆展品的网上信息设置为开放可编辑状态,人们可以在网上就相关展品展开更加深入的互动。像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史密森学会这样的机构,甚至在网上提供展品的详细数据,这样人们就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来复制博物馆的藏品了。
  把人们请进博物馆不是目的,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展品。2011年,“谷歌艺术”项目启动,它把许多大型博物馆的展品以极高的分辨率上传到网络上。这些展品来自超过6000名艺术家,涵盖了250多家博物馆,今年7月,谷歌升级了它的新应用“谷歌艺术”。这个应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利用谷歌开发的头戴设备,游览20多家博物馆和历史遗迹。或许某天,有的博物馆根本不需要以物理形式存在。他们会用数字技术实时地向世界展示作品。
  艺术更加亲民
  4000多年以来,人们创作艺术的方式惊人地相似——绘画、雕刻。现在,艺术家们创作艺术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了。他们可以用像素、计算机算法、3D打印机等各种设备进行艺术创作,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的艺术形式将应运而生。
  2013年,国家肖像画廊委托艺术家制作了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吉的肖像。当谷歌搜索引擎中出现包含他们名字的语句时,他们的肖像会轮流显示出来。伦敦萨穆特塞宫推出了一次新展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会在荒弃的海滩上,欣赏到歌手比约克的音乐。甚至在她演唱的时候,人们能看到她喉咙内的景象。
  可以想象,当雕塑能够感知到周围人们的来来往往,并随之移动,或者艺术品能够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时,游客就能在每次参观时看见不一样的风景了。现在,声光技术已经可以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体验超现实情景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技术所带来的体验感会越来越强。
  有时,游客本身也会变成一种艺术品。2015年,伦敦设计博物馆利用一些隐藏的相机拍摄了人们凝神欣赏画作的情景,再把这些照片展示给那些不知情的游客。最近一段时间,电影制作人罗拉·帕翠丝在惠特尼博物馆,收集了游客在馆内使用WIFI时浏览的内容,整理这些数据,在那个人离馆时,把这份数据发给他,来向他展示他在游览博物馆时,所留下的“电子足印”。
  国会图书馆正在收集整理推特上出现的网络文化现象。博物馆也在不停地接收虚拟的艺术创作。在21世纪,人们会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评说。
  博物馆的进化
  公元前530年:一位巴比公主建造了已知最早的博物馆,存放自己的美术收藏。
  公元1417年:教皇希克斯四世向罗马民众赠送了一批雕塑,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
  1759年:大英博物馆第一次展出了他们收藏的木乃伊,近来发现,那个木乃伊中许多骨头都是以朱鹭骨冒充的人骨。
  1851年:现代动物标本制作的创始人,鸟类学家约翰·汉考克推广了有娱乐功能的标本展览。
  1868年:费城自然科学学院第一次展出了一个恐龙头骨。
  1937年:真空热裱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画作保护的工序。
  1970年:第一场IMAX电影在日本首映。
  1989年:卢浮宫金字塔落成,许多博物馆开始推出电子化的门票和地图。
  2016年:精灵宝可梦GO的玩家误闯纳粹大屠杀纪念馆。
  2025年:人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游览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译自美国《大西洋周刊》]
其他文献
职业电竞玩家的日常活动便是玩电脑游戏。如同明星一般,他们受到了粉丝的尊敬与崇拜。与此同时,数百万年轻人会观看这些职业玩家在游戏中如何击杀怪兽。迅猛发展的电子竞技能否纳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似乎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在竞技场比赛台的后方,人们便可以听到电竞爱好者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拍打啦啦棒助威的声音以及透过帷幕响彻整个场馆的进军乐曲声;摄像机也已各就各位,对这场轰轰烈烈、空前盛大的赛事进行现场直播;与
中国与俄罗斯的正式交往,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而上海与俄国的关系,始自1860年。156年前,俄国驻沪“编外领事馆”宣告成立。13年后,俄皇亚历山大二世之子阿列西士抵沪游览,1873年遂被称为“沪俄官方关系元年”。在上海,俄罗斯文化的深厚积淀,不经意间随处可见可感。这个城市曾是众多背井离乡俄罗斯人的新家园。对中俄人文因缘“意外归来”的赞叹命运多舛的普希金纪念碑,高耸入云的中苏友好大厦,多次开、闭的
在非洲纳米比亚的荒野丛林中,居住着一群布须曼人。布须曼人是英文Bushman的音译,即丛林人的意思。除纳米比亚外,博茨瓦纳、南非和安哥拉等南部非洲国家也都有他们的领地。他们生活在周围是荒漠的丛林和荒原中,以狩猎、采集为生,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可猎物和可采集物的多寡而迁移。他们中的多数部落至今仍生活在原始状态下,远离现代文明,是现今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也是最落后的民族之一。这个特殊的群体,目前仅剩下
父母越来越没有力气,日常的小事也不再那么得心应手,作为子女,此时就应该想到必须为他们去做些什么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有很多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生活在汉堡的玛戈特和瓦特夫妇即将步入需要人照料的年龄了,毕竟她已经85岁,而她的老伴也89岁高龄了。“我母亲不太想去疗养院,”他们55岁的女儿施文克说道,“但是她也知道,我的精力有限,没有办法长期去照料她。她也认同了这一点,这实在让我很欣慰。”玛戈特·伯塞尔
童年是友谊的黄金时代吗?还能回到过去的友谊吗?有一天,我在书架上看到了威廉·麦克斯韦尔的《好久未见,明天见一见吧》这本书。从书名,我就能感受到12岁友谊的纯真美好。那时,为了好友,我们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辭。12岁时,我也有这样一位小伙伴——马克·麦克唐纳。当时,我们住在阴雨绵绵的苏格兰西海岸,马克是我最长情的陪伴、最坚强的后盾。不管在家遇到多么不开心的事,马克总会安慰我,学着里弗·菲尼克斯《伴我
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都生活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并且早已告别了贫困与饥饿的生活,而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不断地进步,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地提高。不过,人们越来越长寿,是否就意味着人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了呢?或者说,现代人的身体素质是不是就一定比原始社会的人好得多呢?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就一定比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方式更为高明,也更适合人类呢?为了解开这些疑问,美国哈佛
1886年9月8日,欧洲7个国家签订了《伯尔尼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保护文学和文艺作品权利的国际性协定。这项由维克多·雨果发起的协定,最初目的旨在保护作家得到国外出版社的稿费,因为那些出版社并非总是合法地出版作品,但是不久之后,公约的首要任务就变成了防止版权被盗。从那时起,又有164个国家加入了伯尔尼联盟,著作权保护措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侵权事件仍像以前一样,从未消失。  限制行为能力儿童被控
“野蛮人之境”成为百岁老人的乐园要活到100岁,需要做些什么?易基诺·珀尔促微笑着给出建议:“只要不在那之前死掉就好啦。”这个男人出生在世界上最理想的长寿地——撒丁岛上的斯特里赛利大村。古罗马人嘲讽珀尔促的祖先是野蛮人,因为他们居住在一个如此贫瘠的地区。这片岩石密布的高原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被称为巴尔巴贾山(barbagia,由“野蛮”一词变化而来)。如今,这个“野蛮人之境”成为百岁老人的乐园。一个戴
慢生活伊卡利亚岛曼德里小村位于爱琴海边陡峭的山峰之间。格雷戈里斯·扎哈斯是曼德里村民,他每天抽一包烈性烟,每周末都去教堂。80年前他靠用驴车从海港拉煤到周围小镇来谋生。而现如今,格雷戈里斯的生活自在悠闲,每天都在离家不远或靠近岸边的咖啡馆里打发时间。有时他步行去咖啡馆,有时是家人用摩托送他去。喝咖啡,散步,和朋友畅聊是他老年生活的主旋律。格雷戈里斯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是101岁,他的照片曾刊登在美国
当下,由于人们对伊斯兰传统服饰“波卡”议论纷纷,于是我们派出一名遮盖全身的记者进行体验。借此这名记者想要一探究竟:在由布料制成的“囚笼”中,人们会作何感受?  我们乘坐地铁前往柏林库丹姆。一位女性上了地铁后落座于我的身旁,我的衣着并未引起她的恐慌。我可以翘二郎腿吗?可以瞥一眼我的手机吗?显然,我已经愈发觉得自己这身装扮十分可怕了。我感觉自己如同一个冒牌货一样。人们望向我,像是打量一位花容月貌或是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