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 2016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课题题目:量化管理模式对中学生成长评价过程的研究;立项编号:〔2016〕-JKGHB-1065。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96-01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道德领域,倡导“公平“和“正义”成为公民对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同样作为社会教育的前沿——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对于中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管理的公平性也越来越被家长和社会重视,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中学生的评价教育偏重于智力开发而忽视品行教育,这种评价的偏差使得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频出,如: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冷漠少年,成绩好却品行差的药家鑫,林森浩等所谓精英娇子……
新课程下的教育评价观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应该再像应试教育那样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不应是以淘汰一大批“差生”为手段而是择出另一批“精英”;不应该只是着力于学生的眼前状况,能考上什么样的重点学校,而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探索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国内,班主任也要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学习任务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客观的,但班主任对学生的操行评语却是主观的评价内容,班主任对学生每学期的操行评语与评价学生的成绩一样,每个班主任都渴望客观准确地对自己的学生给出评价,这个评价对学生很非常重要,不恰当的评价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影响有时会很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成绩评价的作用,并提出“评分是一种最微妙的教育工具”,他说:“不要把对知识评分当做一项独立的事情从教学过程中划出来。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评分才能成为促使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推动力。”他指出:不应当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的惟一工具,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不能、也不应当使集体中的任何人成为没有任何才能的人,不应该让个别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差的、落后的学生。
通过长期实践,我认为将“量化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学生的成长评价中,能更好地帮助班主任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和把握学生的成长过程。
量化管理模式源自美国,是一种从目标出发,使用科学、量化的手段进行组织体系设计、为具体工作建立标准的管理手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量化管理被引入中国学校教育,它是对传统班级管理理论、方法的整合、完善和更新,我利用量化管理模式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班级绩效考核量化管理模式,在学校的不同班级进行对照实施,把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分解为许多项目,根据每项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记取对应分值,每位学生的所有学习和工作全部以分数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尺,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班务工作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争胜心、凝聚力得到空前提升,每个学生在学校和老师以及他所生活的环境对他本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中激发起对学习信心和勇气,即使个别反应慢、发育迟钝或发展不够全面的學生,也能在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和热心帮助下取得最大的进步。
利用这种模式管理的班级的名次在学校考核中一次次进步,从中等班级,最后跃升为全年级最优秀的班级。同时,我们对学生成长的全面评价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成长认识,目标和方向,对教学活动发挥适时的调控和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发展的动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部分学生凭借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都不能赶上那些优秀的学生,逐渐对积分管理失去原有的兴趣,于是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适时推行实施了“有机适应性组织”。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长,组长那种居高临下的的层级式管理”模式,旧模式内班级大部分学生是被管理者,他们只听指派,让干什么干什么,让怎么干就必须这么干,一般被管理的学生只有执行的义务,班级事务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工作都没有激情,有时学生与班长和班委之间容易产生误解,弱化信任,助长内部竞争和分歧,但有机适应性组织一旦结合量化管理模式,渐渐地,学生们又活跃起来了,他们很快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有机适应性组织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特长,构建起班级“有机适应型组织”。
有机适应性组织,也称适应性组织,有机适应性组织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形式。它因为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是一种松散的结构,能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调整。它最大的特点是:非标准化。有机适应性组织进行劳动分工,成员具有熟练的技巧,并经过训练能处理多种多样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长处,因为每个人各有所长,例如:班主任可以把制作一份表格的任务分给一个电脑爱好者,你无需告诉他如何做。他对大多数的问题,都能够自行解决或通过征询同小组成员后得到解决。这是依靠其专长来指导他的行为。低集权化。有机适应性组织保持低程度的集权化,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在组织的主人,不受差遣和指使,积极做事,小组每个人都能对问题作出积极迅速的反应,不会像管理者那样作出必要决策,指派人实施等。
我在班级管理中试用这种“有机适应性组织”管理,选择任务小组,构建不同的项目模块,完成班级内特定的或有明确规定的班级事务,任务小组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让班级就像一个具备无限动力的轮盘一样持续不停地运转。班主任依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荐,点将,推举,任命等多种方式在班级内建立“多个任务小组”,使班务工作无缝隙全覆盖在各个模块的项目小组内,每一模块及成员各尽所能又相互服务,彼此获益,根据班务需要,再在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出“次生模块”每个模块的学生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他们依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随时可以加入不同的团队,变换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根据不同模块的要求而随时变动,每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爱好,学生化被动服从为主动管理,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个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力量奉献出来,为了共建模范班级积极努力,效果非常好。
学期结束,班级“计分组”将每位学生这学期在班级中的表现和一学期所付出的劳动,连同学习进行量化总评,以“积分”的形式直观地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班级价值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其实是培育一个人一生自信的基础,班级和学校也不再是淘汰差生的基地,在实施中当发现问题时,就对该模式逐步修正和完善,希望我的大胆实践与探索,得到同行的支持,得到同行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更渴望得到权威同行的深入指导。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96-01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道德领域,倡导“公平“和“正义”成为公民对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同样作为社会教育的前沿——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对于中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管理的公平性也越来越被家长和社会重视,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中学生的评价教育偏重于智力开发而忽视品行教育,这种评价的偏差使得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频出,如: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冷漠少年,成绩好却品行差的药家鑫,林森浩等所谓精英娇子……
新课程下的教育评价观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应该再像应试教育那样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还应该关注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不应是以淘汰一大批“差生”为手段而是择出另一批“精英”;不应该只是着力于学生的眼前状况,能考上什么样的重点学校,而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探索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国内,班主任也要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学习任务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客观的,但班主任对学生的操行评语却是主观的评价内容,班主任对学生每学期的操行评语与评价学生的成绩一样,每个班主任都渴望客观准确地对自己的学生给出评价,这个评价对学生很非常重要,不恰当的评价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影响有时会很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成绩评价的作用,并提出“评分是一种最微妙的教育工具”,他说:“不要把对知识评分当做一项独立的事情从教学过程中划出来。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评分才能成为促使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推动力。”他指出:不应当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的惟一工具,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不能、也不应当使集体中的任何人成为没有任何才能的人,不应该让个别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差的、落后的学生。
通过长期实践,我认为将“量化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学生的成长评价中,能更好地帮助班主任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和把握学生的成长过程。
量化管理模式源自美国,是一种从目标出发,使用科学、量化的手段进行组织体系设计、为具体工作建立标准的管理手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量化管理被引入中国学校教育,它是对传统班级管理理论、方法的整合、完善和更新,我利用量化管理模式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班级绩效考核量化管理模式,在学校的不同班级进行对照实施,把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分解为许多项目,根据每项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记取对应分值,每位学生的所有学习和工作全部以分数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尺,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班务工作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争胜心、凝聚力得到空前提升,每个学生在学校和老师以及他所生活的环境对他本人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中激发起对学习信心和勇气,即使个别反应慢、发育迟钝或发展不够全面的學生,也能在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和热心帮助下取得最大的进步。
利用这种模式管理的班级的名次在学校考核中一次次进步,从中等班级,最后跃升为全年级最优秀的班级。同时,我们对学生成长的全面评价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成长认识,目标和方向,对教学活动发挥适时的调控和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发展的动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部分学生凭借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都不能赶上那些优秀的学生,逐渐对积分管理失去原有的兴趣,于是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适时推行实施了“有机适应性组织”。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班长,组长那种居高临下的的层级式管理”模式,旧模式内班级大部分学生是被管理者,他们只听指派,让干什么干什么,让怎么干就必须这么干,一般被管理的学生只有执行的义务,班级事务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工作都没有激情,有时学生与班长和班委之间容易产生误解,弱化信任,助长内部竞争和分歧,但有机适应性组织一旦结合量化管理模式,渐渐地,学生们又活跃起来了,他们很快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有机适应性组织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特长,构建起班级“有机适应型组织”。
有机适应性组织,也称适应性组织,有机适应性组织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形式。它因为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是一种松散的结构,能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调整。它最大的特点是:非标准化。有机适应性组织进行劳动分工,成员具有熟练的技巧,并经过训练能处理多种多样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长处,因为每个人各有所长,例如:班主任可以把制作一份表格的任务分给一个电脑爱好者,你无需告诉他如何做。他对大多数的问题,都能够自行解决或通过征询同小组成员后得到解决。这是依靠其专长来指导他的行为。低集权化。有机适应性组织保持低程度的集权化,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在组织的主人,不受差遣和指使,积极做事,小组每个人都能对问题作出积极迅速的反应,不会像管理者那样作出必要决策,指派人实施等。
我在班级管理中试用这种“有机适应性组织”管理,选择任务小组,构建不同的项目模块,完成班级内特定的或有明确规定的班级事务,任务小组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让班级就像一个具备无限动力的轮盘一样持续不停地运转。班主任依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荐,点将,推举,任命等多种方式在班级内建立“多个任务小组”,使班务工作无缝隙全覆盖在各个模块的项目小组内,每一模块及成员各尽所能又相互服务,彼此获益,根据班务需要,再在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出“次生模块”每个模块的学生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他们依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随时可以加入不同的团队,变换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根据不同模块的要求而随时变动,每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爱好,学生化被动服从为主动管理,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个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力量奉献出来,为了共建模范班级积极努力,效果非常好。
学期结束,班级“计分组”将每位学生这学期在班级中的表现和一学期所付出的劳动,连同学习进行量化总评,以“积分”的形式直观地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班级价值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其实是培育一个人一生自信的基础,班级和学校也不再是淘汰差生的基地,在实施中当发现问题时,就对该模式逐步修正和完善,希望我的大胆实践与探索,得到同行的支持,得到同行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更渴望得到权威同行的深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