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31
病历资料
患者,男,19岁,于2009年10月23日,患者主诉因感冒发热伴咳嗽到我院就诊,查体:T 383℃,心率102次/分,一般状态良好,咽部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WBC 42×109/L,淋巴细胞5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561%,肺支原体阴性,胸片未见异常。诊断为病毒性感冒,给予5%葡萄糖250ml+炎琥宁注射液04g,静滴,1次/日。患者主诉输入该组液体后约3分钟,即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表现为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合并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频繁地干咳。立即停止继续输入该药,给予输入095%生理盐水150ml+地塞米松钠注射液10mg滴注,同时给予吸氧及安抚病人。约5分钟后患者以上不适症状缓解,干咳症状消失。病人在用药后突发症状,在停药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缓解,考虑为炎琥宁注射液引发的1例典型药物不良反应。
讨 论
炎琥宁注射液为淡黄色块状物或粉末,主要成分为穿心莲提取物,本品为中药制剂,兼有清热解毒、清散风热之功能。静脉注射,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溶液中016~04g/次,1~2次/日;肌内注射,40~80mg/次,1~2次/日。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本品系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與炎性渗出和水肿,能特异性地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中ACTH的生物合成;体外具有灭活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动物实验有抗早、中孕作用。本品忌与酸、碱性药物或含有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剂的药物配伍本品不宜与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配伍。炎琥宁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静滴后多见皮肤过敏反应和小儿泄泻,偶见过敏性休克及肝功能损害等报道。炎琥宁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主要症状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38%的死亡患者因为药品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曾发生过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禁止使用,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年老体弱、心肺严重疾者应避免使用。医务工作者应本着安全、合理、正确用药的原则,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病情变化,询问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转变“中药成分安全、不良反应少”的观念,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积极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病历资料
患者,男,19岁,于2009年10月23日,患者主诉因感冒发热伴咳嗽到我院就诊,查体:T 383℃,心率102次/分,一般状态良好,咽部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WBC 42×109/L,淋巴细胞5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561%,肺支原体阴性,胸片未见异常。诊断为病毒性感冒,给予5%葡萄糖250ml+炎琥宁注射液04g,静滴,1次/日。患者主诉输入该组液体后约3分钟,即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表现为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合并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频繁地干咳。立即停止继续输入该药,给予输入095%生理盐水150ml+地塞米松钠注射液10mg滴注,同时给予吸氧及安抚病人。约5分钟后患者以上不适症状缓解,干咳症状消失。病人在用药后突发症状,在停药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缓解,考虑为炎琥宁注射液引发的1例典型药物不良反应。
讨 论
炎琥宁注射液为淡黄色块状物或粉末,主要成分为穿心莲提取物,本品为中药制剂,兼有清热解毒、清散风热之功能。静脉注射,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溶液中016~04g/次,1~2次/日;肌内注射,40~80mg/次,1~2次/日。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本品系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與炎性渗出和水肿,能特异性地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中ACTH的生物合成;体外具有灭活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动物实验有抗早、中孕作用。本品忌与酸、碱性药物或含有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剂的药物配伍本品不宜与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配伍。炎琥宁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静滴后多见皮肤过敏反应和小儿泄泻,偶见过敏性休克及肝功能损害等报道。炎琥宁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主要症状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38%的死亡患者因为药品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曾发生过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禁止使用,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年老体弱、心肺严重疾者应避免使用。医务工作者应本着安全、合理、正确用药的原则,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病情变化,询问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转变“中药成分安全、不良反应少”的观念,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积极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