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影像作品选登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幅面食作品是辽宁省大连市的刘峰先生为一家面馆拍摄的灯箱广告照片,为了表现大众面馆的特殊氛围,背景选用几只木箱做台面 。拍摄使用哈苏501cm,150mm镜头,光宝300W闪灯三只。光圈F16,速度1/60秒,柯达EPR反转片。
  这幅作品的构图、色彩、景深、布光都非常得当,木质台面的质感、面食的色泽均得到了良好的表现。由此可见,餐桌影像并不见得非要拍摄一些精雕细琢的大餐,只要创意合理,技术过硬,一些简单的食品同样能够拍摄精彩。




  辽宁 刘峰 摄



  湖南 罗 铭 摄



  云南 杨 红 摄



  上海 杨棋涛 摄



  北京 王 旭 摄



  安徽 束从余 摄
其他文献
很早的时候,长城就以它的雄伟壮丽吸引着我。所以,我从1989年开始拍长城。那时候我拍摄的目的性不强,摄影语言也不丰富,基本上是赶上什么拍什么,拍出的照片就是为了参加比赛。就这样拍到了1995年,我从单位辞了职,开始专心地搞摄影。这时,我像一只从笼子里飞出的鸟,好象有用不完的时间和无限的天地。我几乎长在长城上,拍摄了大量的作品。但是只拍长城是无法生存的,所以我开始了拍摄商业图片的尝试。  近几年,我
期刊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叶片快门单反相机的天下,也是像蔡司伊康、康泰弗莱克斯及福伦达等公司叶片单反相机的鼎盛时期,当然也由此拉开了这些公司之间恶性竞争的序幕。这要从柯达推出 Retina(莱汀纳)系列、爱克发推出 Ambiflex(阿姆比弗莱克斯)等开始,这里还包括了日本人。现在看来,此期间晚期的Contaflex(康泰弗莱克斯)外形最美观,而福伦达Bessamatic则是最好用的。不
期刊
《大众摄影》的编辑请我写一篇关于长城的短文。仔细地回忆了在长城的短暂的经历后,我想可以从许多角度写我对长城的感受——可以作为一个自然人写,可以作为一个普通游客写,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家写,等等。然而我更愿意从一个对长城知之甚少的职业摄影师的视角来说说我对它的印象,因为它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光荣和骄傲。   作为一个从未去过中国的外国人来说,我对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不复存在的古代巴比伦空中
期刊
近年来,香港专业摄影师开始参加全国性的商业摄影比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香港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摄影师队伍,无论是从创意拍摄还是在商业运作上,都有内地摄影师值得借鉴的地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香港专业摄影师的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感谢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对本栏目大力支持。——编者    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简介  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HKIPP)成立于1987年,致力于发扬香港摄影之专业精神。该
期刊
听说朋友外出创作,我便惦记起他的底片扫描仪。借送行之机将它借来,开始了我底片扫描的经历。  扫描仪到家以后,它就再也没有闲着。我翻出了底片册里的彩色负片、幻灯片以及积压了很久的黑白底片,甚至还有几卷反转负冲的底片逐一扫来,彻夜鏖战在电脑前,调整扫描软件的各项技术指标,以求将底片上的图像层次最大限度地记录进电子文件中,再在Photoshop软件中细致调整图像,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最后的作品。  连续
期刊
在我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存放了23,602张有关长城的照片,有黑白的、彩色的,还有彩色反转片。这些照片,如果从摄影技术方面去分析,无论是构图或用光都算不上高明,但它们如实地反映了长城的现状。每当我翻阅它们时,感到每幅图片都承载着我们伟大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华夏文明。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家喻户晓。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唐代,本属无从稽
期刊
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的所在地山西阳高县,有个紧挨长城的长城乡。乡政府所在地的二十六村,得名于邻近一座大堡的第二十六条沟。  站在高大的墩台上四下观望,发现这长城以内尽是沟沟壑壑,而墙外却是一马平川,特别适合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作战,所以长城横过谷口的这一段敌台、烽燧格外密集,每隔百把米城墙的里外就有一对,便于屯兵驻守阻击来犯之敌。特别的是,二十六村村里竟有地道与长城内的墩台相通,并可通过墩内
期刊
Macroscopic Microthought Reality  慕:我记得2001年年初艺术圈盛传“李天元花了一万元买了一张从美国卫星上拍摄的自己的肖像”,大家都觉得这想法和做法都很离奇,后来在广东美术馆的“虚拟未来”展览上看到这件作品,实际上是由三张照片并置组成的,高达六米的长幅照片从广东美术馆的正门上方悬挂下来,成了这个展览的招贴,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现在艺术家纷纷利用当代新技术新媒体提供
期刊
中国的民俗摄影着实很火,单看中国民俗摄影学会那与日俱增的规模就应该略知一二了。正好有几位朋友也想和我讨论有关民俗摄影的问题,在此一起聊聊。  来自深圳的林先生提了一个从事“民俗摄影”的摄影师似乎都明白又都不愿意提及的问题:  什么是民俗?  太应该了!不能判断何为民俗又如何能准确地摄影民俗?  我在不知道什么是民俗的时候是否应该出去拍照片?  假如你一定要出去拍民俗,我想你可以先读一些有关民俗的专
期刊
1990年苍鑫从天津工艺美院辍学回到老家邯郸,开始在一个朋友的影楼里打工,做暗房师。然而1993年他还是到了北京,偶遇马六明,便跟他住进了“东村”。苍鑫是“东村”唯一有工作的艺术家,他依然干老行当,在影楼做暗房师。“东村”是行为艺术家的聚集地,苍鑫身染其中,也开始做行为。1994年他用石膏翻制自己的脸,在三个半月的时间内制作了3500个,每天翻制75到80个,平均15分钟一个,每个“脸”上记录翻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