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事业的良性发展不仅应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还需要政府的科学管理。本文对当前地方政府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如何提升政府科技管理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 科技管理 水平提升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184-01
我国政府对科技事业的管理已逐步迈向了科学化轨道,但现实中我国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当前政府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发展战略还不够科学
虽然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都提出了科技发展战略,但很多的地方政府仍然存在“重提出,轻评估” 、“重口号,轻执行”的现象。经常是文件的下发流于形式,各个职能部门仍然是各自发挥自身作用,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即便是下发了任务分解目标,也常常因为目标的设置没有科学性,目标的分解不合理、措施的实施没有阶段性的督查以及相应奖惩措施不配套,所以经常存在目标期限到,任务未完成的不正常现象,严重的影响了科技发展战略的实现。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政策规划脱离产业发展需要,许多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规划时还存在着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规划时好大喜功,动辄制定跨度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中长期规划,而规划的内容却大而全。完全忽视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相衔接的问题,致使科技政策规划对本地科技事业发展的有效支持缺少重点和针对性;二是科技政策不公平倾斜。具体而言存在科技政策因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倾斜性不同的状况。 比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地方政府一般都比较重视,针对这一领域的科技发展,政府通常更愿意出台支持性政策,而传统基础性行业如农业,政府对其科技发展往往重视不够,相应的政策空白也较多;三是科技政策短视效应。政绩观使政府及公共管理者倾向于利用政策工具博取光鲜的经济发展数据,对于该类公共政策可能带来的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外部性、局部性以及社会发展不足等问题似乎并不太关心。
(二)科技政策支撑力度仍不够强
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在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和施行原有科技政策时经常产生问题。首先是在执行上级政策时缺乏平衡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的定位目标不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企业对政策的解读和贯彻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是各地区制定的政策差异悬殊。由于各个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区域经济基础存在差异,使得在政府对科技投入等科技政策的制定时标准不同。现实中由于政策制定主体的素质、政策目标的复杂性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等原因,地方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还存在着诸多“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及政策环节缺漏的问题。最后是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科技政策大多零散分置,科技政策没有覆盖创新和产业化全过程。
(三)科技人才工作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很多地方的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仍未完善,缺乏多种行之有效的支持方式。目前,大多数方政府实行的仍然是给予安家费和补助费等政策,存在严重的“重引进,轻使用,轻培养”现象,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才政策的制定没有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其他政策紧密相结合。
(四)知识产权工作面临一定压力
各省市政府部门长期以来都是各自制定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政策,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和战略性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专利资助的政策有较大悬殊,甚至在相当多领域支持力度严重不足专利中介和服务机构力量严重乏力,没有办法提供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配套服务。
目前,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基本上按照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部署在开展工作。工作体系、运作模式上下基本一致,如科技计划体系,科技经费的安排使用等等,都是一套模式。但是由于上下级科技管理部门其管辖的范圍不同,可调控的科技资源有本质的差别,就算同样是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由于其辖区范围内的产业状况、经济发展状况、财政状况、科技资源状况、科技创新的氛围等等有差别,有的差别非常大,所以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去管理,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科技管理工作方法。
二、地方政府科技管理水平提升具体对策
一是加强技术预见研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加强科技的预见研究,可以有效的帮助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准确的制定近期、长期和远期科技研究计划,通过对各种科技资源在制定过程中的有效整合,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高效利用。以地方需求为引导的科技管理思路,指从地方经济、社会、城市、区域等各方面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技管理,安排科技计划和项目,以市场和社会需求引导科技研发活动。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提出的需求,去配置科技资源, 直接满足这种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时,应注意与国家及省科技发展战略相匹配,注重地方特色,选好本地区优先发展产业和领域,实现区域优势产业常抓不懈,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这需要地方政府在转变管理思路的基础上, 做好需求调研、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设立科技工作主题,统筹科技力量。
二是创新科技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扩大公共政策覆盖对象,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的专项政策,除了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两类常规研发机构外,将设在企业的国家高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一并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加大对原有政策的调整及补充,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使之与市场错位最大幅度的弥补市场不足。科技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有政府部门参与,应邀请中介服务机构行业的权威专家重点的科技企业和有关的社会组织等群体积极参与,广泛征求相关利益者的意见,集群智,策群力,使制定的科技政策能最大幅度的贴近地方实际。使政策的执行更具可操作性除此之外,科技数据的统计也不应忽视,研究方法应适时更新,要注意定性定量分析的结合,及时反馈科技政策落实的情况,并结合环境的发展及时调整科技政策,使科技政策更公平公正科学民主有效。
三是加大政府的投融资力度,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应加大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的力度,通过对科技资金的管理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共需要,使资源合理趋于配置并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设立引导基金创投机构,探索自主创新融资风险共担机制如培育多元融资担保体系,设立自主创新引导基金,鼓励民资设立创投公司,建立高新企业三板市场等。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管理,充实科技创新力量。政府应重视科技人才管理,努力实现科技人才的管理与科技发展目标相匹配,进一步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提高人才市场配置效率。要深入贯彻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利用和整合好现有的人才开发载体平台,完善人才市场体制,通 过人才外派、柔性流动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供求模式, 延伸人才培养和开发的价值链,构建市场化的人才开发体系。把科技人力资源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位置,要统筹规划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等机制,努力形成外地引进、本地培养、留学归国三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谭文华,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吴贵生,魏守华,徐建国.区域科技论北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 李健民,万劲波地区技术预见与地区科技管理[J].世界科学,2003(14).
[关键词]地方政府 科技管理 水平提升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184-01
我国政府对科技事业的管理已逐步迈向了科学化轨道,但现实中我国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当前政府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发展战略还不够科学
虽然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都提出了科技发展战略,但很多的地方政府仍然存在“重提出,轻评估” 、“重口号,轻执行”的现象。经常是文件的下发流于形式,各个职能部门仍然是各自发挥自身作用,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即便是下发了任务分解目标,也常常因为目标的设置没有科学性,目标的分解不合理、措施的实施没有阶段性的督查以及相应奖惩措施不配套,所以经常存在目标期限到,任务未完成的不正常现象,严重的影响了科技发展战略的实现。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政策规划脱离产业发展需要,许多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规划时还存在着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规划时好大喜功,动辄制定跨度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中长期规划,而规划的内容却大而全。完全忽视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相衔接的问题,致使科技政策规划对本地科技事业发展的有效支持缺少重点和针对性;二是科技政策不公平倾斜。具体而言存在科技政策因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倾斜性不同的状况。 比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地方政府一般都比较重视,针对这一领域的科技发展,政府通常更愿意出台支持性政策,而传统基础性行业如农业,政府对其科技发展往往重视不够,相应的政策空白也较多;三是科技政策短视效应。政绩观使政府及公共管理者倾向于利用政策工具博取光鲜的经济发展数据,对于该类公共政策可能带来的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外部性、局部性以及社会发展不足等问题似乎并不太关心。
(二)科技政策支撑力度仍不够强
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在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和施行原有科技政策时经常产生问题。首先是在执行上级政策时缺乏平衡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的定位目标不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企业对政策的解读和贯彻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是各地区制定的政策差异悬殊。由于各个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区域经济基础存在差异,使得在政府对科技投入等科技政策的制定时标准不同。现实中由于政策制定主体的素质、政策目标的复杂性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等原因,地方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还存在着诸多“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及政策环节缺漏的问题。最后是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科技政策大多零散分置,科技政策没有覆盖创新和产业化全过程。
(三)科技人才工作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很多地方的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仍未完善,缺乏多种行之有效的支持方式。目前,大多数方政府实行的仍然是给予安家费和补助费等政策,存在严重的“重引进,轻使用,轻培养”现象,最关键的问题是人才政策的制定没有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其他政策紧密相结合。
(四)知识产权工作面临一定压力
各省市政府部门长期以来都是各自制定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政策,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和战略性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专利资助的政策有较大悬殊,甚至在相当多领域支持力度严重不足专利中介和服务机构力量严重乏力,没有办法提供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配套服务。
目前,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基本上按照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部署在开展工作。工作体系、运作模式上下基本一致,如科技计划体系,科技经费的安排使用等等,都是一套模式。但是由于上下级科技管理部门其管辖的范圍不同,可调控的科技资源有本质的差别,就算同样是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由于其辖区范围内的产业状况、经济发展状况、财政状况、科技资源状况、科技创新的氛围等等有差别,有的差别非常大,所以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去管理,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科技管理工作方法。
二、地方政府科技管理水平提升具体对策
一是加强技术预见研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加强科技的预见研究,可以有效的帮助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准确的制定近期、长期和远期科技研究计划,通过对各种科技资源在制定过程中的有效整合,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高效利用。以地方需求为引导的科技管理思路,指从地方经济、社会、城市、区域等各方面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技管理,安排科技计划和项目,以市场和社会需求引导科技研发活动。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提出的需求,去配置科技资源, 直接满足这种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时,应注意与国家及省科技发展战略相匹配,注重地方特色,选好本地区优先发展产业和领域,实现区域优势产业常抓不懈,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这需要地方政府在转变管理思路的基础上, 做好需求调研、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设立科技工作主题,统筹科技力量。
二是创新科技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扩大公共政策覆盖对象,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的专项政策,除了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两类常规研发机构外,将设在企业的国家高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一并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加大对原有政策的调整及补充,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使之与市场错位最大幅度的弥补市场不足。科技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有政府部门参与,应邀请中介服务机构行业的权威专家重点的科技企业和有关的社会组织等群体积极参与,广泛征求相关利益者的意见,集群智,策群力,使制定的科技政策能最大幅度的贴近地方实际。使政策的执行更具可操作性除此之外,科技数据的统计也不应忽视,研究方法应适时更新,要注意定性定量分析的结合,及时反馈科技政策落实的情况,并结合环境的发展及时调整科技政策,使科技政策更公平公正科学民主有效。
三是加大政府的投融资力度,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应加大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的力度,通过对科技资金的管理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共需要,使资源合理趋于配置并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设立引导基金创投机构,探索自主创新融资风险共担机制如培育多元融资担保体系,设立自主创新引导基金,鼓励民资设立创投公司,建立高新企业三板市场等。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管理,充实科技创新力量。政府应重视科技人才管理,努力实现科技人才的管理与科技发展目标相匹配,进一步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提高人才市场配置效率。要深入贯彻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利用和整合好现有的人才开发载体平台,完善人才市场体制,通 过人才外派、柔性流动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供求模式, 延伸人才培养和开发的价值链,构建市场化的人才开发体系。把科技人力资源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位置,要统筹规划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等机制,努力形成外地引进、本地培养、留学归国三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谭文华,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吴贵生,魏守华,徐建国.区域科技论北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 李健民,万劲波地区技术预见与地区科技管理[J].世界科学,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