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体系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举足轻重。培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至少要从学好马克思主义、创新教学方法和提高科研水平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师 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数量已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教师的半壁江山,加强其能力体系的培养刻不容缓。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笔者以为,学好马克思主义、创新教学方法和提高科研水平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能力体系,能够较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能力。
一、学好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党建和祖国统一的方方面面。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宽厚,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
学好马克思主义就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理论表达)。其中,立场就是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它有两个维度:真理性和价值性。就真理性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就价值性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立场,就是最大多数人的立场,就是人类的立场。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言,主要包括: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或更进一步抽象为社会实践的观点、群众史观、社会进步论和人类解放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指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所获得的或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方法主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坚持和发展真理的方法。[1](P55)
学好马克思主义就要看原著,“重读经典”“读懂经典”,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髓就在原著中,仅仅阅读教材和二三手资料是不行的。有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没有或很少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就没有根据。自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讲些什么道理,听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心里没有底,就可能随声附和;当别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有没有过时;当有人搬用西方当代的某些理论观点,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你也分不清它是篡改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笔者在讲授《概论》课时就经常遇到学生的尖锐发问:“共产主义能实现吗?”;“三大改造就是要消灭私有经济,现在鼓励私有经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两党执政就是好,可以解决相互监督的问题。中共一党执政,自己怎好监督自己呢?”;“蒋氏父子把台湾变成亚洲‘四小龙’,怎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呢?”等等。照本宣科、避而不答、答非所问追根溯源就在于讲话者自身底气不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面对重大政治和理论问题,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疑虑和困惑要不回避矛盾、不模棱两可,而是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假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交锋。拥有这份理论上的自信,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的认同,靠灌输既定的结论是不行的。平心而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不存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天然隔阂。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变成他们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珍惜每一次授课机会,对待每堂课要像艺术家对待手中的艺术品那样精雕细琢、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创造的研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均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在《概论》教学中,笔者经常用到“专题参与式”教学。所谓“专题参与式”教学[3](P63),是指任课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浓缩至各个专题,做到理论上精深,同时,辅之以案例教学,充分采用启发式,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参与每个专题的讨论并运用所学理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参与过程实行量化考核,累计起来作为期末结业成绩。“专题参与式”教学既可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作用,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根据班级规模和专业性质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牵引,着力实现从“逻辑和理论分析为主”向“重大现实问题分析为主”的转变。在“辨析式教学法”中,笔者选择“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怎么看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作为辩题,组织学生展开思想交锋,有效主导教学过程,着力实现从“主演”向“主导”的转变。笔者在讲授《概论》课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时,采用“案例比较分析教学法”,让学生明了在发展问题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发展观:[4](P18)一是“见物不见人”、将发展等同于单纯经济增长的观点,称为“经济发展观”或“GDP发展观”;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吃子孙粮、断后代路”的目光短浅的发展行为,叫“短视发展观”;三是将发展变成了少数人积累财富的渠道,而不是大多数人共享发展成果的途径,发展成了人们贫穷的异己力量,是“陷阱发展观”或“异化发展观”。巴西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现象: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82%,但贫困人口却占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就是“拉美陷阱”。科学发展观是在考察和分析以往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扬弃和超越。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以例明理,感性直观。
当然,课堂之外,QQ、邮箱和博客等也可打造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另一个平台,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知己和引路人,这也会塑造思政课教师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崭新形象。 三、提高科研水平
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总体上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尚存在不小差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自身来看,有的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的教学任务重;有的不了解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有的不知道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等等。真正有严谨的科研意识并已经或正在从事实实在在科研的思政课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拿自己研究的成果去向学生讲授,自己才能自信、自如、自由,学生听起来才能有兴趣、有深度、有提高。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了解哪些是经典论述中带有规律性的科学结论;哪些是经典作家根据当时和当地的形势所作出但现在可能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了解哪些是我们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超越的理论判断。
一个真正的学者,必须有浓厚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和解决问题,是衡量创新能力高低和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比如,我国当前一个涉及全局的矛盾是分配不公,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收入在各种要素中的回报率偏低,穷人与富人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公平的理论,对在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较长时期强调效率优先,将公平放在次要地位,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没有同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是目前产生诸多矛盾的主要根源。[5]
再比如,有人鼓吹“告别革命”。他们认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陈独秀和毛泽东等少数人心血来潮的产物;“革命就是杀人流血”,是破坏生产力,阻碍现代化进程等等。显然这是唯心史观,但这种观点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革命不是也不可能只凭少数人一时的情感冲动就能发动起来的,也不是只凭某个阶级和政党的意志就能发生的。革命的发生除去革命阶级的主观条件外,必须具有革命的形势,革命的社会需要。没有革命的条件,革命时机不成熟,任何人的“情感激流”也制造不出革命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列宁说:“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列宁选集》第2卷第46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辛亥革命如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亦如此。它们都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6](P31)革命无疑是要破坏,但不是“只是破坏”,不是“破坏一切”。破坏不是革命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不破坏腐朽的旧政权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就不能建立新政权,推动社会的发展。[7](P32)
当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体现在把日常的备课、上课、改作业、阅试卷等当做科研工作;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做科研课题;特别是把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理论功底普遍较差、不良习惯较多等等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而创新教学方法。有听头,有嚼头,思政课堂方能吸引力十足;有需求,有营养,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懂真信。○
参考文献:
[1]郝潞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进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2][5]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4-28.
[3]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4]王兆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6][7]龚书铎.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
责任编辑 潘 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师 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数量已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教师的半壁江山,加强其能力体系的培养刻不容缓。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笔者以为,学好马克思主义、创新教学方法和提高科研水平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能力体系,能够较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能力。
一、学好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党建和祖国统一的方方面面。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宽厚,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
学好马克思主义就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理论表达)。其中,立场就是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它有两个维度:真理性和价值性。就真理性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就价值性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立场,就是最大多数人的立场,就是人类的立场。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言,主要包括: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或更进一步抽象为社会实践的观点、群众史观、社会进步论和人类解放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指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所获得的或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方法主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坚持和发展真理的方法。[1](P55)
学好马克思主义就要看原著,“重读经典”“读懂经典”,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髓就在原著中,仅仅阅读教材和二三手资料是不行的。有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没有或很少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就没有根据。自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讲些什么道理,听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心里没有底,就可能随声附和;当别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有没有过时;当有人搬用西方当代的某些理论观点,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你也分不清它是篡改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笔者在讲授《概论》课时就经常遇到学生的尖锐发问:“共产主义能实现吗?”;“三大改造就是要消灭私有经济,现在鼓励私有经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两党执政就是好,可以解决相互监督的问题。中共一党执政,自己怎好监督自己呢?”;“蒋氏父子把台湾变成亚洲‘四小龙’,怎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呢?”等等。照本宣科、避而不答、答非所问追根溯源就在于讲话者自身底气不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面对重大政治和理论问题,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疑虑和困惑要不回避矛盾、不模棱两可,而是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假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交锋。拥有这份理论上的自信,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的认同,靠灌输既定的结论是不行的。平心而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不存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天然隔阂。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变成他们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珍惜每一次授课机会,对待每堂课要像艺术家对待手中的艺术品那样精雕细琢、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创造的研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均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在《概论》教学中,笔者经常用到“专题参与式”教学。所谓“专题参与式”教学[3](P63),是指任课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浓缩至各个专题,做到理论上精深,同时,辅之以案例教学,充分采用启发式,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参与每个专题的讨论并运用所学理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参与过程实行量化考核,累计起来作为期末结业成绩。“专题参与式”教学既可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作用,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根据班级规模和专业性质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牵引,着力实现从“逻辑和理论分析为主”向“重大现实问题分析为主”的转变。在“辨析式教学法”中,笔者选择“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怎么看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作为辩题,组织学生展开思想交锋,有效主导教学过程,着力实现从“主演”向“主导”的转变。笔者在讲授《概论》课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时,采用“案例比较分析教学法”,让学生明了在发展问题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发展观:[4](P18)一是“见物不见人”、将发展等同于单纯经济增长的观点,称为“经济发展观”或“GDP发展观”;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吃子孙粮、断后代路”的目光短浅的发展行为,叫“短视发展观”;三是将发展变成了少数人积累财富的渠道,而不是大多数人共享发展成果的途径,发展成了人们贫穷的异己力量,是“陷阱发展观”或“异化发展观”。巴西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现象: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82%,但贫困人口却占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就是“拉美陷阱”。科学发展观是在考察和分析以往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扬弃和超越。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以例明理,感性直观。
当然,课堂之外,QQ、邮箱和博客等也可打造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另一个平台,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知己和引路人,这也会塑造思政课教师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崭新形象。 三、提高科研水平
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总体上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尚存在不小差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自身来看,有的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的教学任务重;有的不了解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有的不知道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等等。真正有严谨的科研意识并已经或正在从事实实在在科研的思政课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拿自己研究的成果去向学生讲授,自己才能自信、自如、自由,学生听起来才能有兴趣、有深度、有提高。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了解哪些是经典论述中带有规律性的科学结论;哪些是经典作家根据当时和当地的形势所作出但现在可能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了解哪些是我们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超越的理论判断。
一个真正的学者,必须有浓厚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和解决问题,是衡量创新能力高低和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获得发展的。比如,我国当前一个涉及全局的矛盾是分配不公,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收入在各种要素中的回报率偏低,穷人与富人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公平的理论,对在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较长时期强调效率优先,将公平放在次要地位,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没有同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是目前产生诸多矛盾的主要根源。[5]
再比如,有人鼓吹“告别革命”。他们认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陈独秀和毛泽东等少数人心血来潮的产物;“革命就是杀人流血”,是破坏生产力,阻碍现代化进程等等。显然这是唯心史观,但这种观点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革命不是也不可能只凭少数人一时的情感冲动就能发动起来的,也不是只凭某个阶级和政党的意志就能发生的。革命的发生除去革命阶级的主观条件外,必须具有革命的形势,革命的社会需要。没有革命的条件,革命时机不成熟,任何人的“情感激流”也制造不出革命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列宁说:“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列宁选集》第2卷第46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辛亥革命如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亦如此。它们都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6](P31)革命无疑是要破坏,但不是“只是破坏”,不是“破坏一切”。破坏不是革命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不破坏腐朽的旧政权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就不能建立新政权,推动社会的发展。[7](P32)
当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体现在把日常的备课、上课、改作业、阅试卷等当做科研工作;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做科研课题;特别是把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理论功底普遍较差、不良习惯较多等等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而创新教学方法。有听头,有嚼头,思政课堂方能吸引力十足;有需求,有营养,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懂真信。○
参考文献:
[1]郝潞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进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2][5]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4-28.
[3]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4]王兆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6][7]龚书铎.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
责任编辑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