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和谐的教学活动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是“你--我”式的平等交往,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
一、激励学生“反客为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必须借助于学生自主活动才能成为可能,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目的必然会落空。
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应该具有服务精神。这并不是要把学生当成“上帝”,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服务。当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广泛的,仅仅是书本上得知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所以教师自己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己汲取正确的知识,给学生全方位的服务。学生需要答案的时候,教师总应该在第一时间交给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学生遇到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以吧,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时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记得在迎接普通话过关测试的那一个阶段,我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没想到,有学生在作业本中夹了张字条:“老师,说出来您别生气,其实您普通话不标准,昨天课上读错了许多字音,主要是平翘舌音不分,但我们会为您保守秘密的。”诚惶诚恐的语气与不容辞驳的事实,让我又羞又愧。第二天我放下了师长的架子,公开了学生纸条上写的内容,纠正了上次的误读并当众宣布:“这堂课,我先当回学生,请全班同学当老师,听我读一篇文章,找出我读错的字。”读后,学生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错误,令我一阵汗颜。我在他们纠正下反复朗读,读得特别小心,终于“老师”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激动不已。此后,我讲课如履薄冰。每次上课前必先下一番功夫,生怕被学生挑出毛病。渐渐地那种尴尬变少了。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臭架子。”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堂课学生学的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呀!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在教学中要做到“目中有人”
这要求教师要研究教育对象,除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家庭等一般情况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方法以及训练中能力的变化发展情况,掌握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要着眼于群体,但又要照顾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注意使优等生“吃得饱”,为差等生“开小灶”,同时对中等生热情鼓励,把转化后进与培养尖子同步进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纪金英.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 优化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2]李硕豪.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浅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6).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是“你--我”式的平等交往,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
一、激励学生“反客为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必须借助于学生自主活动才能成为可能,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目的必然会落空。
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应该具有服务精神。这并不是要把学生当成“上帝”,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服务。当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广泛的,仅仅是书本上得知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所以教师自己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己汲取正确的知识,给学生全方位的服务。学生需要答案的时候,教师总应该在第一时间交给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学生遇到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以吧,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时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记得在迎接普通话过关测试的那一个阶段,我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没想到,有学生在作业本中夹了张字条:“老师,说出来您别生气,其实您普通话不标准,昨天课上读错了许多字音,主要是平翘舌音不分,但我们会为您保守秘密的。”诚惶诚恐的语气与不容辞驳的事实,让我又羞又愧。第二天我放下了师长的架子,公开了学生纸条上写的内容,纠正了上次的误读并当众宣布:“这堂课,我先当回学生,请全班同学当老师,听我读一篇文章,找出我读错的字。”读后,学生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错误,令我一阵汗颜。我在他们纠正下反复朗读,读得特别小心,终于“老师”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激动不已。此后,我讲课如履薄冰。每次上课前必先下一番功夫,生怕被学生挑出毛病。渐渐地那种尴尬变少了。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臭架子。”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堂课学生学的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呀!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在教学中要做到“目中有人”
这要求教师要研究教育对象,除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家庭等一般情况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方法以及训练中能力的变化发展情况,掌握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要着眼于群体,但又要照顾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注意使优等生“吃得饱”,为差等生“开小灶”,同时对中等生热情鼓励,把转化后进与培养尖子同步进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纪金英.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 优化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2]李硕豪.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浅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