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rongx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危机管理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安全的新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将会对一个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也给政府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有效及时的处理好公共危机问题,已成为转型期我国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就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问题做一个浅析。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公共危机机制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及特点
  夏书章认为公共危机就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要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做到及时预防,控制发展,就要了解公共危机自身的特点,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地管理策略,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公共危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公共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这也就是说,危机发生之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这也是一般危机的共性。由于公共危机来得突然,又有很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往往使人们措手不及。由于危机突然出现,可资利用的資源又是十分有限的,例如,信息不对称、技术手段缺乏、物质保障不到位等,使决策和指挥控制、民众反应与配合都显得十分紧急。
  第二,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这是危机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公共危机的发展、变化方向是多变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往往一个公共危机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引起一连串的相关反应。
  第三,社会性和扩散性。危机可以涉及到不同的对象,而公共危机则是特指影响大众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危机,因此,社会性是公共危机的应有之义。扩散性是就公共危机影响的过程和波及范围而言的,这一点在上面的易变性中已经有所涉及。涟漪反应或连锁反应就是扩散性的例证,一个公共危机往往会引爆另一个公共危机。
  第四,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公共危机的本质特征。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有有形的和无形的、现时的和长远的之分。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危害性和破坏性,都有可能是现时的,也有可能是长远的。就危害性和破坏性的程度而言,往往是无形和长远的危害和破坏性更大,也更难消除。而这些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因此需要对此加以高度重视。
  二、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公共危机应对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沉着冷静,果断决策、信息畅通,反应快捷、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群策群力,共渡危机分级管理,适度反应"的原则。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应有以下内容。
  (一)公共危机前的预警机制
  公共危机前的预警,是指危机管理的主体根据本国或本地区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科学的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事件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活动。公共危机前的预警系统具有信息收集与分析、危机预报、危机监测、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四项基本职能。
  健全和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公共危机前预警的监测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准确把握危机诱因、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公共危机前预警的咨询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期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危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危机前预警系统的组织网络,应该建立包含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社会中介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危机预警组织网络,以建立健全预警网络。政府预警系统的法规体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出相关的制度与法规,规定预警机构有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单位等获取有关信息的权利, 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单位等也有向预警机构通报真实信息的义务;二是政府预警的法规制度要体现出激励奖惩作用。
  (二)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
  公共危机决策机制主要由危机决策主体和危机决策制度两方面构成,危机决策主体是指为避免和应对公共危机而履行决策职责、参与决策过程的特定个人和组织机构;危机决策制度是指导和规范这些主体的危机决策行为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三)公共危机的执行机制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执行机制,首先要设立纵向指挥层面,每一级指挥层成立相应的功能性小组。每一级指挥层听从上一级指挥层的指挥,向上一级指挥层负责,确保决策顺利执行。其次,建立分级执行机制。公共危机如果是一般的突发公共事件(IV级),直接由基层指挥中心直接解决。当危机的破坏程度超出了基层指挥中心的救援能力时,成为较重的公共危机事件(III级),由基层指挥中心负责向上一级指挥中心报告。
  (四)公共危机管理的全方位动员和参与机制
  在我国现阶段不仅要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和执行职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而且还要积极动员各种群众群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危机事件的管理,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优秀的群团和民间组织能够与国家力量之间形成强大的协调互动的良性关系。要发动各类群团组织和民间社团,面向大众,聚拢人心,鼓舞斗志。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应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出各自的贡献。要成立吸收各类捐助的民间基金会,必要时可以请相关国际组织或专家为总顾问,寻求国际援助。公益捐赠是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社会成员在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捐赠款项和物资,能够解决许多困难群体的燃眉之急,对政府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另外,各种志愿者团体积极参与危机救助,可以补充公共危机管理中人力财力等之不足。
  (五)公共危机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
  信息收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收集工作是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基础,对整个危机活动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不确定性和应急性是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特征。公共危机事件往往突然爆发,整个社会很快处于危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众传媒以及网络、手机短信在内的其他媒体都是政府和公众沟通的重要平台,政府要相信公众的组织能力,相信危机状态下民众心理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公开,建立一套成熟的危机信息发布机制。
  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危机频频发生的社会,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公众对危机信息的需求与政府信息发布的迟疑、滞后,已经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对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发布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便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更好的解决危机。
  (六)公共危机的善后处理机制
  在危机善后阶段,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其所造成的损失在达到最高点后,不再继续造成明显的损失,也就是说,损失慢慢地减小,破坏社会秩序的原始根源已经消除。危机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危机,它是危机的前四个阶段的发展方向,但并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即使得到解决,也要做好大量的善后工作,同时还要避免危机卷土重来,只有这样社会秩序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永理.公共危机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3]杨福禄.公共行政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敬敬(1987-),女,山东东营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基层民主;王建(198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