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首都博物馆收藏着两块小黑板。一块黑板上写着:“市民同志们,目前北京市场上米面油、鲜蛋货源非常充足。由于大家疯狂抢购,价格猛涨。请大家保持冷静,坚持一两天,本店仍按正常价格供应大家好米。”落款是新兴食品店,2003年4月23日。另外一块黑板上写着:“市民同志们,再坚持一天,价格马上回落。”落款是新兴食品店,2003年4月25日。这两块看似不起眼儿的小黑板,却见证着一段非凡的历史。同时也记录下一个为国分忧,助人为乐的好人——杨新兴。
“非典”袭来为国分忧
杨新兴是河北省安国市杨庄村人,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曾经当了3年兵,在海军服役,1986年来京创业打拼。卖过菜,当过建筑工人,当过小工,干过木匠。1991年他妻子杨彩玲也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夫妻二人在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水碓子9号楼前开了个小卖部,起名新兴食品店。虽然小店面积狭小,不足10平方米,可卖的货挺全:有粮油、鲜蛋、饮料、啤酒和一些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一方面方便了小区居民购物,同时也补贴了他的家庭生活。他热心为居民服务,价格合理,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受到小区居民的称赞。
2003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非典”侵袭了首都北京。这场“非典”来势凶猛,一时间京城百姓人心惶惶,谈“非”色变。在“非典”刚刚袭来的4月,北京的粮油、鲜蛋等生活必需品变得十分稀缺。一些不良商贩借机哄抬物价,商品价格高得吓人。可杨新兴的小卖部不仅没有哄抬物价,依然按平价销售粮油、鲜蛋等生活必需品。甚至在批发市场涨价,生活必需品紧缺的情况下,他不惜高价购进,按平价售出,不顾自己买卖赔本,用高买低卖的方法,平稳物价,减轻了当地居民对“非典”的恐惧心理,维护了社区安定。为了稳定人心,杨新兴还分别在4月23日和4月25日写了上文所说的那两块小黑板上的告示。
如今这两块非同寻常的小黑板,已被首都博物馆当成现代文物,永久收藏。这两块小黑板记录下了一个来京务工人员,在国难当头之时,为国分忧,大爱无疆的善举。面对从未经历过的“非典”,一个来京务工人员有着如此宽广的胸怀,做出如此不平凡的举措,真不愧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辉典范。
千里捐款,大爱无疆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杨新兴深受感动,他妻子杨采玲更是止不住地掉眼泪:“好人啊!咱们该帮帮她。”5月16日夫妻二人决定专程去看望张丽莉老师,提议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当天他们夫妻二人就买了火车票,踏上了一次不平凡的征程。为了在路上省些钱,他们买的是硬座车票,还带了一些方便面、面包在路上充饥。转车时,晚上就在火车站候车室休息。实在累了,就在地上铺些报纸,躺一会儿。杨新兴的妻子硬座坐得时间长了,腰累得疼,他就替她捶捶揉揉。经过三天两夜的劳累奔波,5月19日上午,杨新兴夫妇不远千里赶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捐款处,将多年积攒的10000元钱给了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表达了一对普通农民夫妻对人民教师的崇敬之情。张丽莉的爱人看到这对不远千里赶来捐款的农民夫妇后,深受感动,连声说:“感谢!感谢!我代表张丽莉谢谢你们!”
他们夫妻的义举感动了张丽莉的家人、感动了社区的居民,也感动了新闻媒体。新华网、河北新闻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争相采访了杨新兴。当河北新闻网的记者问杨新兴“您是出于怎样的心情,想到为远在千里的最美女教师送去万元积蓄”时,他回答说:“我们两口子都是通过媒体了解到‘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的,觉得挺感动。我们小时候因家里穷,没上过学,一直觉得没文化特别遗憾,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直怀有特别尊敬的心情。其实这钱也可以通过汇款寄过去,但总觉得那样不能表达我们普通农民的心情,她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我们俩,我们就是要把这份心情带过去,传达到,让张丽莉感受到大家的肯定与鼓舞,能在今后更好地坚持下去。”多么朴实的语言呀,多么美好的心灵呀!一对普通农民的凡人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也彰显了这对普通农民夫妇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在社区居民眼里,杨新兴是个大好人,他有着中国农民淳朴善良的本色。他开的小店,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他对社区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更是照顾有加,住在高楼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到他店里购物,他免费送货上门。为方便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送货,他特意买了小三轮。开店20多年来,他已经用坏或丢失了好几辆小三轮。如今又新买了一辆,他说:“我一定要坚持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免费送货,要一直送下去,我将来老了,送不了货了,我让我儿子接着送。我要把爱心传递下去,我要教育我的儿子为居民送爱心。我来水碓子社区开店20多年了,这20多年来社区居委会的领导、社区居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永远记住我刚来社区开店的时候,居委会领导就上门来看望我,问我有什么困难?给了我极大的关怀,让我一个来京务工人员感到心里热乎乎的。社区居民也都照顾我小店的生意,凡是在我店里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去别处买。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我的小店才一天天红火起来,我家的生活也一步步好了起来。俗话说得好‘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我如果不好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我就对不起关心帮助过我的社区领导和社区居民。要说我思想觉悟有多么的高,那倒不是,我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居民服务的。”
杨新兴助人为乐不分分内分外。一次他小店旁边水碓子8号楼的一位社区居民突发心梗,恰逢他的妻子上班不在家,杨新兴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发病居民家中,帮助把病人送到医院,并打电话通知病人的妻子。病人妻子来医院后,他又帮忙办理各项检查交费手续,忙前忙后,直到晚上11点多钟才回到家中。
社区里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从他小店旁边社区的铁门经过,不慎被铁门碰破了头,倒在地上血流不止。他把老人扶起,并让妻子拿来家中的棉被,垫在老人身后。鲜血染红了被子,他毫无怨言,直到老人的家属闻讯赶来,把老人接走。
老杨给自己的小店印了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印着:新兴食品店爱心卡,上面有小店的联系电话和地址,还印有他和儿子的手机号码。名片的背面印着服务对象:孤寡老人、残疾人、年迈行动不便的老人、有困难的群众,义务采购生活必需品,送货上门。而且还用显著的字体印着一句温馨的话语:“大事小事打个电话就行。”看了令人倍感温暖。
杨新兴做好事不图回报,有人夸奖,也有人质疑。有些不理解他的人发问:“你整天做好事,也没有回报,你图个啥呀?”他说:“我图个乐儿,看到通过我的努力,别人欢乐了,我也非常高兴,这就叫: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受人称赞有口皆碑
社区居民对杨新兴的评价很高,在水碓子社区居住了50年的古稀老人崔可谅说:“每年他都从老家给我带一些免费的草药。如果我给他打电话购物,他都会给我送到家里,不管有多沉。”崔可谅还说:“老杨常年提供免费的商品,比如鸡蛋、牛奶、大米和油给社区那些有需要的家庭,他还经常捐钱给孤儿和有需要的人。”
社区居委会干部刘景霞说:“我真的很佩服他,如果他把捐的钱都存起来,在北京都能买套房了,但他还是捐献了所有的钱。老杨和妻子、儿子、儿媳妇现在住在一间租来的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他的小卖部不足10平方米。”
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20多年来,杨新兴用他的实际行动在社区居民中赢得了“好人”的称号,每当大家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无私奉献的大好人时,一向低调的杨新兴说:“毛主席说了,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做一辈子好事。不光是我做好事,我还要教育我的子女做好事,把做好事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做好事,当好人,当一个有爱心的人。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非典”袭来为国分忧
杨新兴是河北省安国市杨庄村人,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曾经当了3年兵,在海军服役,1986年来京创业打拼。卖过菜,当过建筑工人,当过小工,干过木匠。1991年他妻子杨彩玲也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夫妻二人在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水碓子9号楼前开了个小卖部,起名新兴食品店。虽然小店面积狭小,不足10平方米,可卖的货挺全:有粮油、鲜蛋、饮料、啤酒和一些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一方面方便了小区居民购物,同时也补贴了他的家庭生活。他热心为居民服务,价格合理,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受到小区居民的称赞。
2003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非典”侵袭了首都北京。这场“非典”来势凶猛,一时间京城百姓人心惶惶,谈“非”色变。在“非典”刚刚袭来的4月,北京的粮油、鲜蛋等生活必需品变得十分稀缺。一些不良商贩借机哄抬物价,商品价格高得吓人。可杨新兴的小卖部不仅没有哄抬物价,依然按平价销售粮油、鲜蛋等生活必需品。甚至在批发市场涨价,生活必需品紧缺的情况下,他不惜高价购进,按平价售出,不顾自己买卖赔本,用高买低卖的方法,平稳物价,减轻了当地居民对“非典”的恐惧心理,维护了社区安定。为了稳定人心,杨新兴还分别在4月23日和4月25日写了上文所说的那两块小黑板上的告示。
如今这两块非同寻常的小黑板,已被首都博物馆当成现代文物,永久收藏。这两块小黑板记录下了一个来京务工人员,在国难当头之时,为国分忧,大爱无疆的善举。面对从未经历过的“非典”,一个来京务工人员有着如此宽广的胸怀,做出如此不平凡的举措,真不愧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辉典范。
千里捐款,大爱无疆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杨新兴深受感动,他妻子杨采玲更是止不住地掉眼泪:“好人啊!咱们该帮帮她。”5月16日夫妻二人决定专程去看望张丽莉老师,提议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当天他们夫妻二人就买了火车票,踏上了一次不平凡的征程。为了在路上省些钱,他们买的是硬座车票,还带了一些方便面、面包在路上充饥。转车时,晚上就在火车站候车室休息。实在累了,就在地上铺些报纸,躺一会儿。杨新兴的妻子硬座坐得时间长了,腰累得疼,他就替她捶捶揉揉。经过三天两夜的劳累奔波,5月19日上午,杨新兴夫妇不远千里赶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捐款处,将多年积攒的10000元钱给了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表达了一对普通农民夫妻对人民教师的崇敬之情。张丽莉的爱人看到这对不远千里赶来捐款的农民夫妇后,深受感动,连声说:“感谢!感谢!我代表张丽莉谢谢你们!”
他们夫妻的义举感动了张丽莉的家人、感动了社区的居民,也感动了新闻媒体。新华网、河北新闻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争相采访了杨新兴。当河北新闻网的记者问杨新兴“您是出于怎样的心情,想到为远在千里的最美女教师送去万元积蓄”时,他回答说:“我们两口子都是通过媒体了解到‘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的,觉得挺感动。我们小时候因家里穷,没上过学,一直觉得没文化特别遗憾,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直怀有特别尊敬的心情。其实这钱也可以通过汇款寄过去,但总觉得那样不能表达我们普通农民的心情,她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我们俩,我们就是要把这份心情带过去,传达到,让张丽莉感受到大家的肯定与鼓舞,能在今后更好地坚持下去。”多么朴实的语言呀,多么美好的心灵呀!一对普通农民的凡人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也彰显了这对普通农民夫妇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在社区居民眼里,杨新兴是个大好人,他有着中国农民淳朴善良的本色。他开的小店,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他对社区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更是照顾有加,住在高楼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到他店里购物,他免费送货上门。为方便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送货,他特意买了小三轮。开店20多年来,他已经用坏或丢失了好几辆小三轮。如今又新买了一辆,他说:“我一定要坚持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免费送货,要一直送下去,我将来老了,送不了货了,我让我儿子接着送。我要把爱心传递下去,我要教育我的儿子为居民送爱心。我来水碓子社区开店20多年了,这20多年来社区居委会的领导、社区居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永远记住我刚来社区开店的时候,居委会领导就上门来看望我,问我有什么困难?给了我极大的关怀,让我一个来京务工人员感到心里热乎乎的。社区居民也都照顾我小店的生意,凡是在我店里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去别处买。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我的小店才一天天红火起来,我家的生活也一步步好了起来。俗话说得好‘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我如果不好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我就对不起关心帮助过我的社区领导和社区居民。要说我思想觉悟有多么的高,那倒不是,我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为居民服务的。”
杨新兴助人为乐不分分内分外。一次他小店旁边水碓子8号楼的一位社区居民突发心梗,恰逢他的妻子上班不在家,杨新兴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发病居民家中,帮助把病人送到医院,并打电话通知病人的妻子。病人妻子来医院后,他又帮忙办理各项检查交费手续,忙前忙后,直到晚上11点多钟才回到家中。
社区里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从他小店旁边社区的铁门经过,不慎被铁门碰破了头,倒在地上血流不止。他把老人扶起,并让妻子拿来家中的棉被,垫在老人身后。鲜血染红了被子,他毫无怨言,直到老人的家属闻讯赶来,把老人接走。
老杨给自己的小店印了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印着:新兴食品店爱心卡,上面有小店的联系电话和地址,还印有他和儿子的手机号码。名片的背面印着服务对象:孤寡老人、残疾人、年迈行动不便的老人、有困难的群众,义务采购生活必需品,送货上门。而且还用显著的字体印着一句温馨的话语:“大事小事打个电话就行。”看了令人倍感温暖。
杨新兴做好事不图回报,有人夸奖,也有人质疑。有些不理解他的人发问:“你整天做好事,也没有回报,你图个啥呀?”他说:“我图个乐儿,看到通过我的努力,别人欢乐了,我也非常高兴,这就叫: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受人称赞有口皆碑
社区居民对杨新兴的评价很高,在水碓子社区居住了50年的古稀老人崔可谅说:“每年他都从老家给我带一些免费的草药。如果我给他打电话购物,他都会给我送到家里,不管有多沉。”崔可谅还说:“老杨常年提供免费的商品,比如鸡蛋、牛奶、大米和油给社区那些有需要的家庭,他还经常捐钱给孤儿和有需要的人。”
社区居委会干部刘景霞说:“我真的很佩服他,如果他把捐的钱都存起来,在北京都能买套房了,但他还是捐献了所有的钱。老杨和妻子、儿子、儿媳妇现在住在一间租来的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他的小卖部不足10平方米。”
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20多年来,杨新兴用他的实际行动在社区居民中赢得了“好人”的称号,每当大家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无私奉献的大好人时,一向低调的杨新兴说:“毛主席说了,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做一辈子好事。不光是我做好事,我还要教育我的子女做好事,把做好事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做好事,当好人,当一个有爱心的人。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