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文化根基,美学理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本论文通过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研究,在历史起源,文化根基,创作理念,表现方式来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比较
1历史起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晋,这在历史文献资料中不乏记载。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开宗明义:“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文章最后云:“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虽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只是作者构思的山水画文字稿,但是它涉及了山水画构思和设色等内容。算是作为山水画萌芽时期最早文献来看待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领先了近千年。中国山水画形成了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理论。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一样,早期的西方风景画是以人物作为背景的,到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样式。西方风景画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时期的教堂壁画作品中出现了以风景作为背景的作品。
2文化根基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儒家与道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美学影响最大,儒家与道家所体现的共同的自然观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从伦理角度来解读自然观的。在儒家思想观念中,自然山水是体现人格本身的而不是凌驾于人的异己力量。孔子提出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山水仁智说。从孟子的“尽心知天”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再到魏晋玄学“天道自然”,都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反映,是儒家自然观的反映。在道家思想观念中更是人与自然不能分离。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道家的自然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体现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
西方风景画受西方古典哲学与传统美学的影响,西方古典哲学探究的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并对物质本原给出合理解释与理解。强调主宰自然,贴近现实。这些哲学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影响很大。
3创作理念
中国山水画家对大自然山水的描绘实质上是对自身人格的赞美,人们对山水画的审美需求有两点,一个是本身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二是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中感受到精神寄托。中国山水画家把自己视为自然山水中的一部分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情景是中国山水画家一贯追求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主体的生命趣味融入到山水之间。好的山水画不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也不是以再现自然为标准而是把握自然景观,赋予自然原本的精神。中国山水画创作通过对山川的观察,体悟,加工展现其内在的精神神韵来表达作者品德人格寄托感情。
西方风景画将美术与科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具体应用在艺术创作中。西方风景画以客观物象作为参照依据,按照透视学营造出客观真实的色彩与造型的画面。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外在形态的物理表现。
4表现方式的异同
中西方畫家都是面临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把握与表现。中国山水画家是通过客观物象托物言志。画家用皴、擦、点、染来描绘出各种自然形态。中国山水画尽管没有把客观的物象表现的逼真,但是它带来的画面是有气息和生命力的。尽管没有按照西方严格的透视规律,但是在画家的经营位置下,使画面空间位置变的合情合理。中国画虽然没有像西画那样有绚丽的色彩,但是素雅的色彩格调的画面传达出了天润润的色彩感。中国画营造的是人文气息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西方风景画追求客观,色彩丰富,按照自然科学规律展现合理协调的空间,努力营造一个逼真的现实空间以上是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的异同。
5构图与经营位置
山水画和风景画在面对客观景物时都面临着取景构图的问题,构图是艺术作品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和手段,构图也是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说:“所谓构图就是把画家用来表现其情感的各种因素,以富有装饰意义的手法加以安排。”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说明构图的重要性。
在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空间表现比较中,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空间表现中最为明显的不同是透视方式的不同。西方构图运用的是焦点透视的原则,而中国画则运用的是散点透视的原则,摆脱了时间与空间对构图的限制。这两种透视方式的不同是由于观察习惯的不同造成的。以五代著名中国画家荆浩的《匡庐图》为例,这幅作品的构图是全景式的,这幅画运用散点透视将崇山峻岭,飞泉瀑布,屋宇庭院,以及行人小桥等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整幅作品尽管表现内容很多,但是杂而不乱,井井有序。中国山水画将不同时间地点的事物组织在一张画面中,如同将一组运动的镜头剪切组织在同一副画面中,中国画的这种表现方式来源于对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方法。构图的灵活性对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实现“以大现小”,也可以实现“以小现大”,用最精炼的笔墨描绘出最丰富的事物与内容。
西方风景画是在有限的空间内组织素材,在构图中强调视觉中心,突出想要表现的对象。在对待空间问题的处理上,西方风景画追求焦点透视,焦点透视追求在特定的时间、视点、空间中的光感、色彩感的真实性。对绘画对象既追求整体又强调细节,特别注重具体时空的把握和表现。
尽管在不同的文化氛围背景下产生了山水画和风景画,这两者在空间表现中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也会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现实空间的反映,现实空间的逻辑和真实必然会反映在绘画空间中,构成了绘画空间的表现基础,也是绘画规律的表现。
以上通过几个方面的论述分析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审美特点和表现方式的异同,两种艺术形式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方向不同,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艺术家才能激发出新的艺术灵感,才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马钰(1991.10—),男,汉族,籍贯山东,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6级中国画专业,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专业。
谢雨轩(1990.10—),女,汉族,籍贯山东,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5级中国画专业,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专业。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比较
1历史起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晋,这在历史文献资料中不乏记载。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开宗明义:“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文章最后云:“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虽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只是作者构思的山水画文字稿,但是它涉及了山水画构思和设色等内容。算是作为山水画萌芽时期最早文献来看待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领先了近千年。中国山水画形成了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理论。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一样,早期的西方风景画是以人物作为背景的,到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样式。西方风景画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时期的教堂壁画作品中出现了以风景作为背景的作品。
2文化根基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儒家与道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美学影响最大,儒家与道家所体现的共同的自然观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从伦理角度来解读自然观的。在儒家思想观念中,自然山水是体现人格本身的而不是凌驾于人的异己力量。孔子提出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山水仁智说。从孟子的“尽心知天”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再到魏晋玄学“天道自然”,都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反映,是儒家自然观的反映。在道家思想观念中更是人与自然不能分离。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道家的自然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体现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
西方风景画受西方古典哲学与传统美学的影响,西方古典哲学探究的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并对物质本原给出合理解释与理解。强调主宰自然,贴近现实。这些哲学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影响很大。
3创作理念
中国山水画家对大自然山水的描绘实质上是对自身人格的赞美,人们对山水画的审美需求有两点,一个是本身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二是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中感受到精神寄托。中国山水画家把自己视为自然山水中的一部分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情景是中国山水画家一贯追求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主体的生命趣味融入到山水之间。好的山水画不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也不是以再现自然为标准而是把握自然景观,赋予自然原本的精神。中国山水画创作通过对山川的观察,体悟,加工展现其内在的精神神韵来表达作者品德人格寄托感情。
西方风景画将美术与科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具体应用在艺术创作中。西方风景画以客观物象作为参照依据,按照透视学营造出客观真实的色彩与造型的画面。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外在形态的物理表现。
4表现方式的异同
中西方畫家都是面临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把握与表现。中国山水画家是通过客观物象托物言志。画家用皴、擦、点、染来描绘出各种自然形态。中国山水画尽管没有把客观的物象表现的逼真,但是它带来的画面是有气息和生命力的。尽管没有按照西方严格的透视规律,但是在画家的经营位置下,使画面空间位置变的合情合理。中国画虽然没有像西画那样有绚丽的色彩,但是素雅的色彩格调的画面传达出了天润润的色彩感。中国画营造的是人文气息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西方风景画追求客观,色彩丰富,按照自然科学规律展现合理协调的空间,努力营造一个逼真的现实空间以上是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的异同。
5构图与经营位置
山水画和风景画在面对客观景物时都面临着取景构图的问题,构图是艺术作品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和手段,构图也是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说:“所谓构图就是把画家用来表现其情感的各种因素,以富有装饰意义的手法加以安排。”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道:“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说明构图的重要性。
在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空间表现比较中,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空间表现中最为明显的不同是透视方式的不同。西方构图运用的是焦点透视的原则,而中国画则运用的是散点透视的原则,摆脱了时间与空间对构图的限制。这两种透视方式的不同是由于观察习惯的不同造成的。以五代著名中国画家荆浩的《匡庐图》为例,这幅作品的构图是全景式的,这幅画运用散点透视将崇山峻岭,飞泉瀑布,屋宇庭院,以及行人小桥等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整幅作品尽管表现内容很多,但是杂而不乱,井井有序。中国山水画将不同时间地点的事物组织在一张画面中,如同将一组运动的镜头剪切组织在同一副画面中,中国画的这种表现方式来源于对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方法。构图的灵活性对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实现“以大现小”,也可以实现“以小现大”,用最精炼的笔墨描绘出最丰富的事物与内容。
西方风景画是在有限的空间内组织素材,在构图中强调视觉中心,突出想要表现的对象。在对待空间问题的处理上,西方风景画追求焦点透视,焦点透视追求在特定的时间、视点、空间中的光感、色彩感的真实性。对绘画对象既追求整体又强调细节,特别注重具体时空的把握和表现。
尽管在不同的文化氛围背景下产生了山水画和风景画,这两者在空间表现中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也会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现实空间的反映,现实空间的逻辑和真实必然会反映在绘画空间中,构成了绘画空间的表现基础,也是绘画规律的表现。
以上通过几个方面的论述分析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审美特点和表现方式的异同,两种艺术形式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方向不同,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艺术家才能激发出新的艺术灵感,才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马钰(1991.10—),男,汉族,籍贯山东,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6级中国画专业,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专业。
谢雨轩(1990.10—),女,汉族,籍贯山东,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5级中国画专业,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