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南京青奥会)于8月16日-28日在江苏南京圆满举行,这是世界青年欢聚的舞台,也是演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天地。在开闭幕式演出中,观众欣赏到了精彩的文艺表演,也领略了演艺科技的神奇魅力:第一次大面积使用高科技投影技术,第一次在国际大型赛事电视转播中使用虚拟技术,多变的灯光、大型广场音乐剧、震撼的音响效果、兼具东方神韵与青春活力的服装……在此,特刊发灯光视频设计、舞美设计和音响设计等采访报道,以期与读者分享青奥会中体现的科技与艺术融合之美。
南京青奥会已圆满落下帷幕。开幕式上,艺术的奇妙创意与科技的伟大力量得到了完美融合,赢得各界盛赞。 尤其是投影的大面积使用、灯光视频的无缝融合,以及虚拟技术的采用,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灯光视频总设计沙晓岚,及巴可公司、北京鱼果动画设计有限公司(“鱼果动画”)等开幕式部分制作团队的负责人。
灯光视频设计理念:光影融合
开幕式《点亮未来》由3个篇章组成,分别是《追梦》、《筑梦》、《圆梦》,演出充分展现青奥会的青春元素,突出“中国梦”的主题。
沙晓岚表示,开幕式灯光视频设计的亮点在于光与影的有机结合,在运用上达到一种全新的光影融合效果,即“影中有光,光中有影”,灯光、视频与演员形成立体化的统一体。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比,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放弃了“人海战术”——全场演员仅4 000余人。在体育场的巨大空间中,通过光束的运动和色彩变换、视频影像等的创意设计,营造出宏大、华美的演出氛围,收到了良好效果。
对于灯光与视频的结合,沙晓岚认为,灯光与视频设计思路要统一,两者的表现节奏和处理手段也要协调,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可能会相互干扰。南京青奥会灯光、视频系统规模庞大,相应的灯光、视频制作团队总人数超过160人,分为灯光、投影视频和三维动画三个大组,大组下又分为各个小组,完成具体技术工作。
灯光设备的具体分布
据沙晓岚介绍,开幕式演出使用的灯具数量大约2 500台,从空间分布看,共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位于表演场地周边,主要是投射效果光和部分脚光;第二层位于下层看台的前沿,主要用于投射投影环境下人物的正面光和侧光,投射方向基本属于水平投射;第三层位于中层看台前沿,用于投射表演区的正面光和侧光,以及背景效果光;第四层位于上层看台前沿,主要投射大表演区的侧光、逆光、背景光和观众席光;第五层位于体育场顶棚吊装灯位,东、西顶棚各吊装10道灯光桁架,这是具有综合功能的高角度灯位,可以全面覆盖表演区各个重要位置,完成定点特写和空间塑造等各种效果。另外,还在体育场南、北看台两侧加设了4座侧光灯架,为的是加强表演区人物的立体感,并可以同时提供主席台贵宾区的侧面光。由于要考虑投影的效果,此次在布光上打破了常规做法,使用了大量的脚光来代替面光。因为面光与投影投射角度相同,这样射出的光会减弱投影的效果,所以为了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同时保证表演区演员的面光,在距离地面1.5 m的高度上,布置了大量的脚光来满足需要。
在灯具的使用上,南京青奥会与以往大型活动开幕式也有所改变。沙晓岚介绍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90%的灯具来自进口,而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灯具100%来自国产。这种变化既体现了节俭办会的原则,也反映了中国灯具技术水平的提高。
投影技术创新性使用
投影的大面积运用是开幕式的科技亮点之一。开幕式共使用了112台巴可公司提供的专业高流明投影机(其中60台26 000 lm、52台22 000 lm),根据投影距离的不同分别采用了2.8~4.5、4.5~7.5两种镜头,投影机分别安装于东、西两侧看台最后部,每侧7组,每组8台叠加,架设高度为4 m,平均投射角度约30°,投影机配套使用了112台奥松媒体服务器(其中60台为备用),通过光纤传送给灯光控制台进行统一控制。每台多媒体视频服务器为1个拼接校正单元,提供2路图像输出到相对应的2台投影机上。
开幕式整体投射区域约10 140 m2,划分为14个分割区块进行投影,投射距离120 m左右。 投影的难点在于投影机机位不够理想,夹角小,容易产生反光,而且单台投影机的亮度根本无法达到大画幅和电视转播亮度需求。为解决反光和亮度问题,设计团队采用了两侧投影对称叠加的方法,有效改善了反光和角度造成的投影问题。但这样一来,投影画面将重复叠加8层,要经过7级校正,给调校影像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
采取这样的设计极具挑战,8台画面叠加需要非常精准的校对,细微的偏差在画面呈现上就会造成整体画面的不协调。现场画面的几何校正以及多点校准等工作主要由投影机自带处理器完成。媒体服务器强大的拼接校正功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点、实时、直观、快捷、精确是媒体服务器的优势所在,其精确程度可以到每条线每个点,确保了画面的最终完整性。为了保证演出的画面质量,技术人员每天都要进行画面校正,以保证每次排练影像清晰。在大型活动中,多台大型投影机在百米以上的投射距离重复叠加如此多的层数,且能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南京青奥会开了先河。
视频影像的设计制作
多媒体地面投影的设计制作是由北京锋尚世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锋尚世纪”)、上海戏剧学院虚拟实验室、“鱼果动画”三家机构共同完成的。开幕式影像放映时长100多分钟,制作素材300多分钟,前后近60名设计和制作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此次的视频设计,内容要与表演紧密融合,与演员互动,达到演员走动时间及与画面对位要严格吻合,所以,无论对于设计者,还是技术人员和演职人员,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三维场景渲染为例,1帧画面(每秒25帧)最长渲染时间超过2个小时。据“锋尚世纪”动画创意总监隋洪业介绍,开幕式中的《筑梦》一节中的360°黄河流体、粒子解算、渲染、合成的总时间超过两个月;万马奔腾场景渲染了2 000匹全模骏马,每帧渲染时间超过1个小时。制作任务之艰巨可见一斑。 多媒体影像的创作,主要是根据导演的脚本来进行视觉上的虚拟设计。因为是在中国举办的青奥会,所以设计团队使用中国传统语汇与手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视觉上的表达。《追梦》是开幕式演出三个篇章中的核心部分,讲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追求梦想的历程。在视频内容设计上,使用了汉字、青铜器、青花瓷、云锦、海陆丝绸之路等中国元素来体现传统文化,表达了中国一直是以和平友好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对话。在《筑梦》篇章,为了配合筑梦塔的高空威亚的表演,视频影像的设计很直观,以体现这个时代中国人团结一心共同筑造梦想的过程。而在《圆梦》篇章,更多地表现了世界五大洲人民共同进步的主题。
在设计理念上,据“鱼果动画”创意总监王之纲介绍,在《追梦》篇章,按照导演阐述的角度,要求找到一个符号,其既能够体现南京的地域特点,又能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这个设计方向,创作小组最后定位于浑天仪、紫金山天文台这个概念,并将其转换为一个视觉的符号,作为贯穿开幕式的主线。开场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天文台缓缓打开,远古浑天仪呈现出来,然后是具有现代科技感的舞美道具天文台出现,与地面影像交相辉映。
电视转播的技术创新
开幕式电视转播使用了虚拟植入技术,这是第一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使用该项技术。沙晓岚说:“北京奥运会呈现画卷只占到全场画面的1/3,但这次是满场投影,特别是地面影像与转播加入虚拟影像的配合,效果更加震撼。”虚拟植入技术的运用,使电视观众看到,体育场上空呈现出宇宙星空、奔跑的巨人等画面,宛如置身于不断变化的梦幻空间中观看表演,“达到每个毛孔都在燃烧的效果”。不过,现场观众无缘看到这些画面。
谈到电视转播,沙晓岚坦言,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灯光要兼顾电视观众与现场观众感受到的视觉效果。现场灯光条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电视转播的效果。因为面对在全球电视机前观看转播开幕式的观众,在照度、光比、灯光变化以及视频亮度等技术指标上有些差异,设计团队应充分考虑到电视转播的设计要求,保持和电视导演沟通。每次彩排后,他们都共同研究回放录像找出问题进行调整。既保证现场观众的观看效果,又保障电视转播的技术指标。
灯光视频团队为开幕式演出制定了严密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比如,在开演前10天,他们会把所有灯具寿命即将终结的灯泡全部换掉,避免“炸泡”发生。此外,还采取了现场全备份的方式,对各个技术环节都做好冗余备份,以保障演出安全进行。
最终,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安全、圆满举行,工作团队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
沙晓岚认为,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的演出,表明灯光与视频的一体化,日渐成为舞美的一种趋势。他说:“灯光和视频的结合,让现场的气氛更具有故事性。不管是户外还是剧场的舞台设计,将来都会向大的视觉设计方向发展,手段会变得更加丰富,灯光和视频融合会更加紧密。”
(编辑 杜 青)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南京青奥会)于8月16日-28日在江苏南京圆满举行,这是世界青年欢聚的舞台,也是演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天地。在开闭幕式演出中,观众欣赏到了精彩的文艺表演,也领略了演艺科技的神奇魅力:第一次大面积使用高科技投影技术,第一次在国际大型赛事电视转播中使用虚拟技术,多变的灯光、大型广场音乐剧、震撼的音响效果、兼具东方神韵与青春活力的服装……在此,特刊发灯光视频设计、舞美设计和音响设计等采访报道,以期与读者分享青奥会中体现的科技与艺术融合之美。
南京青奥会已圆满落下帷幕。开幕式上,艺术的奇妙创意与科技的伟大力量得到了完美融合,赢得各界盛赞。 尤其是投影的大面积使用、灯光视频的无缝融合,以及虚拟技术的采用,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灯光视频总设计沙晓岚,及巴可公司、北京鱼果动画设计有限公司(“鱼果动画”)等开幕式部分制作团队的负责人。
灯光视频设计理念:光影融合
开幕式《点亮未来》由3个篇章组成,分别是《追梦》、《筑梦》、《圆梦》,演出充分展现青奥会的青春元素,突出“中国梦”的主题。
沙晓岚表示,开幕式灯光视频设计的亮点在于光与影的有机结合,在运用上达到一种全新的光影融合效果,即“影中有光,光中有影”,灯光、视频与演员形成立体化的统一体。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比,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放弃了“人海战术”——全场演员仅4 000余人。在体育场的巨大空间中,通过光束的运动和色彩变换、视频影像等的创意设计,营造出宏大、华美的演出氛围,收到了良好效果。
对于灯光与视频的结合,沙晓岚认为,灯光与视频设计思路要统一,两者的表现节奏和处理手段也要协调,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可能会相互干扰。南京青奥会灯光、视频系统规模庞大,相应的灯光、视频制作团队总人数超过160人,分为灯光、投影视频和三维动画三个大组,大组下又分为各个小组,完成具体技术工作。
灯光设备的具体分布
据沙晓岚介绍,开幕式演出使用的灯具数量大约2 500台,从空间分布看,共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位于表演场地周边,主要是投射效果光和部分脚光;第二层位于下层看台的前沿,主要用于投射投影环境下人物的正面光和侧光,投射方向基本属于水平投射;第三层位于中层看台前沿,用于投射表演区的正面光和侧光,以及背景效果光;第四层位于上层看台前沿,主要投射大表演区的侧光、逆光、背景光和观众席光;第五层位于体育场顶棚吊装灯位,东、西顶棚各吊装10道灯光桁架,这是具有综合功能的高角度灯位,可以全面覆盖表演区各个重要位置,完成定点特写和空间塑造等各种效果。另外,还在体育场南、北看台两侧加设了4座侧光灯架,为的是加强表演区人物的立体感,并可以同时提供主席台贵宾区的侧面光。由于要考虑投影的效果,此次在布光上打破了常规做法,使用了大量的脚光来代替面光。因为面光与投影投射角度相同,这样射出的光会减弱投影的效果,所以为了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同时保证表演区演员的面光,在距离地面1.5 m的高度上,布置了大量的脚光来满足需要。
在灯具的使用上,南京青奥会与以往大型活动开幕式也有所改变。沙晓岚介绍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90%的灯具来自进口,而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灯具100%来自国产。这种变化既体现了节俭办会的原则,也反映了中国灯具技术水平的提高。
投影技术创新性使用
投影的大面积运用是开幕式的科技亮点之一。开幕式共使用了112台巴可公司提供的专业高流明投影机(其中60台26 000 lm、52台22 000 lm),根据投影距离的不同分别采用了2.8~4.5、4.5~7.5两种镜头,投影机分别安装于东、西两侧看台最后部,每侧7组,每组8台叠加,架设高度为4 m,平均投射角度约30°,投影机配套使用了112台奥松媒体服务器(其中60台为备用),通过光纤传送给灯光控制台进行统一控制。每台多媒体视频服务器为1个拼接校正单元,提供2路图像输出到相对应的2台投影机上。
开幕式整体投射区域约10 140 m2,划分为14个分割区块进行投影,投射距离120 m左右。 投影的难点在于投影机机位不够理想,夹角小,容易产生反光,而且单台投影机的亮度根本无法达到大画幅和电视转播亮度需求。为解决反光和亮度问题,设计团队采用了两侧投影对称叠加的方法,有效改善了反光和角度造成的投影问题。但这样一来,投影画面将重复叠加8层,要经过7级校正,给调校影像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
采取这样的设计极具挑战,8台画面叠加需要非常精准的校对,细微的偏差在画面呈现上就会造成整体画面的不协调。现场画面的几何校正以及多点校准等工作主要由投影机自带处理器完成。媒体服务器强大的拼接校正功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点、实时、直观、快捷、精确是媒体服务器的优势所在,其精确程度可以到每条线每个点,确保了画面的最终完整性。为了保证演出的画面质量,技术人员每天都要进行画面校正,以保证每次排练影像清晰。在大型活动中,多台大型投影机在百米以上的投射距离重复叠加如此多的层数,且能保证影像的清晰度,南京青奥会开了先河。
视频影像的设计制作
多媒体地面投影的设计制作是由北京锋尚世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锋尚世纪”)、上海戏剧学院虚拟实验室、“鱼果动画”三家机构共同完成的。开幕式影像放映时长100多分钟,制作素材300多分钟,前后近60名设计和制作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此次的视频设计,内容要与表演紧密融合,与演员互动,达到演员走动时间及与画面对位要严格吻合,所以,无论对于设计者,还是技术人员和演职人员,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三维场景渲染为例,1帧画面(每秒25帧)最长渲染时间超过2个小时。据“锋尚世纪”动画创意总监隋洪业介绍,开幕式中的《筑梦》一节中的360°黄河流体、粒子解算、渲染、合成的总时间超过两个月;万马奔腾场景渲染了2 000匹全模骏马,每帧渲染时间超过1个小时。制作任务之艰巨可见一斑。 多媒体影像的创作,主要是根据导演的脚本来进行视觉上的虚拟设计。因为是在中国举办的青奥会,所以设计团队使用中国传统语汇与手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视觉上的表达。《追梦》是开幕式演出三个篇章中的核心部分,讲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追求梦想的历程。在视频内容设计上,使用了汉字、青铜器、青花瓷、云锦、海陆丝绸之路等中国元素来体现传统文化,表达了中国一直是以和平友好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对话。在《筑梦》篇章,为了配合筑梦塔的高空威亚的表演,视频影像的设计很直观,以体现这个时代中国人团结一心共同筑造梦想的过程。而在《圆梦》篇章,更多地表现了世界五大洲人民共同进步的主题。
在设计理念上,据“鱼果动画”创意总监王之纲介绍,在《追梦》篇章,按照导演阐述的角度,要求找到一个符号,其既能够体现南京的地域特点,又能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这个设计方向,创作小组最后定位于浑天仪、紫金山天文台这个概念,并将其转换为一个视觉的符号,作为贯穿开幕式的主线。开场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天文台缓缓打开,远古浑天仪呈现出来,然后是具有现代科技感的舞美道具天文台出现,与地面影像交相辉映。
电视转播的技术创新
开幕式电视转播使用了虚拟植入技术,这是第一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使用该项技术。沙晓岚说:“北京奥运会呈现画卷只占到全场画面的1/3,但这次是满场投影,特别是地面影像与转播加入虚拟影像的配合,效果更加震撼。”虚拟植入技术的运用,使电视观众看到,体育场上空呈现出宇宙星空、奔跑的巨人等画面,宛如置身于不断变化的梦幻空间中观看表演,“达到每个毛孔都在燃烧的效果”。不过,现场观众无缘看到这些画面。
谈到电视转播,沙晓岚坦言,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灯光要兼顾电视观众与现场观众感受到的视觉效果。现场灯光条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电视转播的效果。因为面对在全球电视机前观看转播开幕式的观众,在照度、光比、灯光变化以及视频亮度等技术指标上有些差异,设计团队应充分考虑到电视转播的设计要求,保持和电视导演沟通。每次彩排后,他们都共同研究回放录像找出问题进行调整。既保证现场观众的观看效果,又保障电视转播的技术指标。
灯光视频团队为开幕式演出制定了严密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比如,在开演前10天,他们会把所有灯具寿命即将终结的灯泡全部换掉,避免“炸泡”发生。此外,还采取了现场全备份的方式,对各个技术环节都做好冗余备份,以保障演出安全进行。
最终,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安全、圆满举行,工作团队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
沙晓岚认为,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的演出,表明灯光与视频的一体化,日渐成为舞美的一种趋势。他说:“灯光和视频的结合,让现场的气氛更具有故事性。不管是户外还是剧场的舞台设计,将来都会向大的视觉设计方向发展,手段会变得更加丰富,灯光和视频融合会更加紧密。”
(编辑 杜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