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血栓,均采取动脉内溶栓治疗,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Barthel指数与E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取动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血栓,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动脉内溶栓 治疗效果
急性脑血栓是对中老年人健康造成威胁的重要疾病之一,其预后同是否及时治疗有着紧密联系[1-2]。为增强治疗疗效,减少患者致残率,在缺血脑组织坏死以前,需使血管再通,使患者血运得以恢复。采取动脉内溶栓,能使溶栓药物通过导管注入血栓部位,将血栓溶解,使得血管再通,能减少药物反应。本文主要探讨急性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效果明显,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其中10例女,20例男,年龄为49岁-60岁,平均为(55.32±6.09)岁。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相关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为偏瘫、肌力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动脉内溶栓治疗,行右侧股动脉穿刺,通过股动脉将SF或者是4F椎动脉导管、H1导管引入,采取脑血管造影,在明确闭塞血管以后,选取插管,使导管尽可能进入闭塞动脉,如果操作较为困难,可以采取微导管置换。首先通过导管将10万U尿激酶注入,100ml生理盐水溶入50万U尿激酶,然后经导管以1万U/min速度注入。术中,每隔5min-10min,注射造影剂1ml-2ml,行血管造影,对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观察。再通后,灌注停止,如果持续不通,尿激酶最大使用量为100万U,溶栓时间<2h。在对患者行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详细检查其症状、体征,并观察溶栓治疗效果,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术后低分子肝素(100U/kg,q12h)皮下注射,持续治疗3d。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h、48h、15d、30d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SS为100分,即无神经功能缺损,治疗30d后,按照评分情况评价疗效,治愈为>90分,显效为增加>20分,进步为10分-19分,无效为<9分,恶化为低于治疗前评分;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为100分,轻度依赖为75分-95分,中度依赖为50分-74分,重度依赖为25分-49分,完全依赖为<20分。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 SPSS 14.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例(%)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ESS、Barthel评分
治疗后2h、48h、15d、30d 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t=2.247、3.570、7.501、8.296,P<0.05)。治疗后2h、48h、15d、30d E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t=2.437、3.618、5.907、8.449,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本组30例患者,经30d治疗,其中痊愈20例,显效6例,进步3例,无效1例,治疗显效率为86.67%。
3 讨论
临床中,脑血栓是脑梗死较为常见的类型,常引发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是脑动脉主干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血栓以及管腔闭塞,进而减少脑血流,中断脑供血,使得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产生软化灶,引发一系列局灶性神经系统有关症状,是患者致残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急性脑血栓形成所造成的供血中断,其梗死中心区的脑组织短时间会出现坏死,同时缺血半暗区与梗死中心脑组织生物电活动虽然已经停止,但是仍然维持结构完整性以及正常离子平衡,如果血供及时恢复,就能使得组织突触传递完全恢复。溶栓治疗方法主要目的是恢复神经元功能、缺血半暗区血供,使得梗死面积缩小,恢复缺血半暗区神经元功能[3]。早期采取溶栓法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动脉内溶栓能避免静脉法用药量大这一问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使溶栓药物与血管闭塞位置直接灌注,使局部的药物浓度提高,溶栓效果明显加强。尿激酶属于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酶,能将纤溶酶原激活,使其转化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栓纤维蛋白,所以,对于初期血栓形成疗效较为理想。贾学斌[4]报道显示,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取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BMI、ESS评分明显改善,效果明显。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各时间点Barthel指数与E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30d时显效率为86.67%。这说明采取动脉溶栓法,疗效理想,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符合报道内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雪,赵洪礼,姚成芳.中药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防治脑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0,09(09):45-47.
[2]李亚娟.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02):33.
[3]王瑶,钟建国,肖佩荣,宋维根.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05(03):58-60.
[4]贾学斌,刘萍.脑血栓形成6~12小时溶栓治疗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1(25):33-36.
郭艳红,女,汉,1980.12.28。研究方向:腦梗塞的溶栓治疗,职称: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血栓,均采取动脉内溶栓治疗,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Barthel指数与E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取动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血栓,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动脉内溶栓 治疗效果
急性脑血栓是对中老年人健康造成威胁的重要疾病之一,其预后同是否及时治疗有着紧密联系[1-2]。为增强治疗疗效,减少患者致残率,在缺血脑组织坏死以前,需使血管再通,使患者血运得以恢复。采取动脉内溶栓,能使溶栓药物通过导管注入血栓部位,将血栓溶解,使得血管再通,能减少药物反应。本文主要探讨急性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效果明显,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其中10例女,20例男,年龄为49岁-60岁,平均为(55.32±6.09)岁。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相关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为偏瘫、肌力
所有患者均采取动脉内溶栓治疗,行右侧股动脉穿刺,通过股动脉将SF或者是4F椎动脉导管、H1导管引入,采取脑血管造影,在明确闭塞血管以后,选取插管,使导管尽可能进入闭塞动脉,如果操作较为困难,可以采取微导管置换。首先通过导管将10万U尿激酶注入,100ml生理盐水溶入50万U尿激酶,然后经导管以1万U/min速度注入。术中,每隔5min-10min,注射造影剂1ml-2ml,行血管造影,对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观察。再通后,灌注停止,如果持续不通,尿激酶最大使用量为100万U,溶栓时间<2h。在对患者行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详细检查其症状、体征,并观察溶栓治疗效果,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术后低分子肝素(100U/kg,q12h)皮下注射,持续治疗3d。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h、48h、15d、30d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SS为100分,即无神经功能缺损,治疗30d后,按照评分情况评价疗效,治愈为>90分,显效为增加>20分,进步为10分-19分,无效为<9分,恶化为低于治疗前评分;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为100分,轻度依赖为75分-95分,中度依赖为50分-74分,重度依赖为25分-49分,完全依赖为<20分。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 SPSS 14.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例(%)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ESS、Barthel评分
治疗后2h、48h、15d、30d 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t=2.247、3.570、7.501、8.296,P<0.05)。治疗后2h、48h、15d、30d E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t=2.437、3.618、5.907、8.449,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本组30例患者,经30d治疗,其中痊愈20例,显效6例,进步3例,无效1例,治疗显效率为86.67%。
3 讨论
临床中,脑血栓是脑梗死较为常见的类型,常引发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是脑动脉主干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血栓以及管腔闭塞,进而减少脑血流,中断脑供血,使得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产生软化灶,引发一系列局灶性神经系统有关症状,是患者致残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急性脑血栓形成所造成的供血中断,其梗死中心区的脑组织短时间会出现坏死,同时缺血半暗区与梗死中心脑组织生物电活动虽然已经停止,但是仍然维持结构完整性以及正常离子平衡,如果血供及时恢复,就能使得组织突触传递完全恢复。溶栓治疗方法主要目的是恢复神经元功能、缺血半暗区血供,使得梗死面积缩小,恢复缺血半暗区神经元功能[3]。早期采取溶栓法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动脉内溶栓能避免静脉法用药量大这一问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使溶栓药物与血管闭塞位置直接灌注,使局部的药物浓度提高,溶栓效果明显加强。尿激酶属于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酶,能将纤溶酶原激活,使其转化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栓纤维蛋白,所以,对于初期血栓形成疗效较为理想。贾学斌[4]报道显示,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取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BMI、ESS评分明显改善,效果明显。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各时间点Barthel指数与E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30d时显效率为86.67%。这说明采取动脉溶栓法,疗效理想,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符合报道内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雪,赵洪礼,姚成芳.中药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其防治脑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0,09(09):45-47.
[2]李亚娟.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02):33.
[3]王瑶,钟建国,肖佩荣,宋维根.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05(03):58-60.
[4]贾学斌,刘萍.脑血栓形成6~12小时溶栓治疗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1(25):33-36.
郭艳红,女,汉,1980.12.28。研究方向:腦梗塞的溶栓治疗,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