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景观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观一直被认为是土地及土地以上部分空间加之物体而成的综合体,更是人类在日渐频繁的活动中给大地的烙印。自人类聚居建成城市以来,街道由此产生,城市美化与环境营造等在无形中慢慢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街面的一切事物都构成了景观的要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中,城市景观建设穿着它们为之增添的服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气息,让人为之振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重庆的城市景观慢慢地散发着山城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城市 街道 景观 地域文化
  一、城市街道景观
  (一)城市街道
  城市由许多因素共同塑造而成,在塑造城市的过程中,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城市拥有难以置信的复杂和交错的结构,任何图像、规划和文字方面的尝试,在人群和行为塑造之下,即使在同一城市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物质形态和多样化的文化特征。而街道在城市中连接着人们的日常活动,贯穿着城市的各个角落,展示着其独有的通达性,呈现出城市的主要脉络。
  (二)街道景观
  街道景观由视线所及街面上一切的事物综合组成,其中包含植物、构筑物、公共设施等诸多要素,任何事物都可成为影响街面景观的因素。街道景观更是一个城市发展与文化个性特质的反映。
  二、城市地域文化
  芒福德在其《城市文化》一书中表示,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化的力量,保存了社会遗产,这一言论清晰地向我们展示着城市的文化性。
  有人说:“当街道凸显生命力的时候,城市才能带着生气与活力;反之如果街道相对沉闷,城市亦随之沉闷暗淡。”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生命所在。城市文化特色是评价城市规划和建设最基本的准绳之一。每个城市都富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亦有自身发展的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象征,是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城市在历史漫长岁月中走过的痕迹。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城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也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城市建设与设计之中,应以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需求,折射出当地人的发展眼光和艺术品位。把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诊释反映到街道景觀上,重视继承,发扬前人文化,塑造民族特色和创建新的地方特色,让景观带有人类的思想,在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中,城市就有了生动的灵魂。在对待过去、现在、未来的态度上应尊重历史,保持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延续性,同时努力创造优良的城市景观品质,满足时代的需求,而这种发展又不为子孙后代的未来发展设置障碍。
  三、重庆街道景观地域文化特色
  重庆以“山城”为人们所知,是著名历史古城,拥有漫长的山城文化。重庆这座建在山坡上的城市积累和包蕴着本地区的人文遗产,同时又以各种形式、各种程度融汇了山地城市所有的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文化遗产。这座古城坐落于中国西南部,是典型的多山地、坡地区域,也因此形成了“山既是城,城既是山”的城市特色,浓郁的山城文化深入人心。自古在建造城市的过程中,也受着地势影响,山城人民的无穷智慧使得这座城市穿行于山脉,呈起伏婉转、优美绵延之势,街道景观也随之出现多尽头分岔路、多天桥、地下通道等通行特征。
  重庆街道景观强烈的山城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以穿楼走巷的多变性、上下起伏的立体性表现为主。
  (一)多变性。重庆街道状况相对复杂,辗转蜿蜒是常见的态势,易见的火锅文化,棒棒军,特色的吊脚楼,这些都是山城的代名词。地势的特征使得城市拥有特殊的建造方式,而沿斜坡修建的方式也为街道和楼栋之间增添了新的穿行方法。这种两侧独特的通行方式成为山城典型的街道景观。更是常有人说,在重庆你永远不知道这里的一层是真的一层,还是地下几层,这正是印证了这座山城的多变性。如果穿街走巷,大街道连着小巷子,走在每个巷子的尽头感觉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空间穿插,也只有亲身穿梭于街巷之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这座城市中的神秘色彩。
  (二)立体性。在重庆用一句话来说,爬坡上坎是它的城市街道的特性,也正是有巨多大量的阶梯、坡坎,才造就了重庆棒棒军的存在,成为重庆特殊的文化。立体交通是重庆街道景观的一大特性,人行天桥、立交桥、高架桥、地下通道等,都为整体城市的街道景观增添了色彩,重庆轻轨从楼中穿过更成为一大交通特色。
  综上所述,城市的地域特色自古以来与文化息息相关,每个城市由于自身的发展历程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学会保护和传承传统城市的文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做景观建设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胡靖,女,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景观设计)(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于文学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其中影视改编便是一个重要手段。严歌苓这位准确把握时机,在影视改编中谋求文学作品新发展的女作家也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形成了严歌苓“影视热”。  关键词:传媒 影视改编 严歌苓  传媒或媒介的定义一直以来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概念,在1979年版的《辞海》中只收录了“媒介”一词,解释为“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期刊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服务的载体之一,为人们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渠道,但是人们进行阅读的氛围不佳。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推广公共图书馆的全民阅读。  关键词:文化 公共图书馆 阅读  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我国各个乡镇的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其中,图书馆是人们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为人们提供知识服务的功能。但人们逐渐参与阅读的同时,还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微信用户逐渐增多,公共图书馆也开通了微信服务。微信公众号为公共图书馆的推广提供了机遇。本文旨在分析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推广。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微信 公众平台 运营推广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微信的广泛运用提供了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他人实时互动。当然,微信的服务也为公共图书馆的推广提供了便利,使用微信平台可以进行图书馆信息共享,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阅读逐步兴起,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中进行创新服务也势在必行。甘州区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在满足读者常规阅读需求的同时,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推进了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数字资源 全民阅读 创新服务  一、观念创新  (一)树立数字阅读意识  在数字阅读时代,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逐步淡化,图书馆所提供的服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加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丰富,因此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群众文化是近年来的热门概念,特别是在国家倡导全民艺术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彰显着民族精神,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文本将着重阐述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群众文化 社会作用 社会价值  一
期刊
摘要:豫剧是产生于河南的一种戏曲艺术类型,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具备音乐朴素、高亢嘹亮、乡土氛围浓厚、地方特色突出等特征,得到了群众的喜爱,现如今已经被收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要保护和发展好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注重对其进行有效的发展和传承。所以,要对豫剧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剖析豫剧发展和传承当中的困境,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更好地将豫剧发展和传承下去。  关键
期刊
摘要:谭恩美的小说中蕴藏深厚的东方意象,包含算命、人与灵对话以及托梦等情节,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以《接骨师之女》为例,探讨谭恩美小说中的神秘东方。该小说当中包含四种神秘意象,不仅展现出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又符合小说艺术真实性要求。  关键词:谭恩美小说 神秘东方 《接骨师之女》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将几代人的恩怨作为发展主线,最终以大团圆的结局作为故事结尾。该作品展示出
期刊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的先锋人物,引进了许多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不仅翻译了俄国、东欧等国家反映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同样译介了很多日本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鲁迅早期在东京学习接触到的自然主义风格文学,但引进更多的是大正时期盛行的白桦派文学作品。  关键词:自然主义 日本白桦派 鲁迅  在日中现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关于大正时期的白桦派作家和鲁迅、周作人兄弟之间相关的研究有很多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化的根脉,也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镇化加速进行的今天,除了少数历史文化名村得到相关有效的保护外,更多的“非典型名村”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探索自己的发展。在这些村落中,历史的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但是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空间结构和延续性。  关键词:“非典型名村” 历史遗存 保护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村落遗存的保护被
期刊
摘要:广播电视编导作为媒体发展学科和产业前沿,为主流电视传媒机构输送各类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在传媒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变得越发不尽如人意,收视率低迷,节目质量下降。本文将以传统媒体在新时代下的不足为例,探究新时期下的广播电视编导究竟该如何创新发展寻找新的方向,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传统媒体 新方向  从1906年无线电的发明到1936年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