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集体活动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学习,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主要場所,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科学区域的价值角度,着重对科学区域的相关材料的投放,以及教师的指导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科学区投放的材料;分层次;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充满游戏性;记录
一、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
科学区材料丰富固然好,但是如果把大量材料不分层次,不分类别的一股脑的投放进去,往往会让幼儿不知所措,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科学区的材料最好是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因为材料能物化科学探索的目标,所以让一次呈现的材料整齐、有序,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比如,当老师把干电池、电线、小灯泡等放在一个盒子里,不在掺杂其他的物品,幼儿不需要老师要求就知道探索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就是材料物化了探索活动的目标。呈现材料时最好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次递进,不是一股脑的把搜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所以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幼儿可能进行的探索活动,排除不必要的和有干扰因素的一些点缀,直接引导幼儿指向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二、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能引发幼儿的思考
幼儿科学区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主动探索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考的精神状态。如在探索让鸡蛋浮起来的试验中,我先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泡在水里的鸡蛋,请孩子们观察两杯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观察孩子们很快发现,一个杯里的鸡蛋是浮起来的,一个杯里的鸡蛋是沉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抛出了问题。孩子们开始猜想,“可能浮起来的鸡蛋是空的。”“可能水不一样。”“可能鸡蛋粘住了上不来。”孩子们五花八门猜什么的都有。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们自己来验证一下吧。”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做起来。有的孩子尝,有的孩子摸,有的孩子看,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让鸡蛋浮起来的那杯水是盐水。我说:“那你们能让鸡蛋浮起来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能。”我说:“那小朋友们一起来做一做吧。”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又一次迫不迫不及待的做了起来。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我没有提示孩子们一次,经过多次的失败,实验终于成功了,孩子们还总结出经验告诉我,一定要看到又沉到水底的盐怎么搅拌也不化了,这时放入鸡蛋,鸡蛋才能浮起来。从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出,从头到尾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的,这些都是源于材料对幼儿引发的思考,幼儿才能够主动的利用各种感官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能够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科学问题困扰着幼儿的生活,如夜晚看到影子以为是怪物害怕;给小鱼喂食小鱼却死了等等。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幼儿都非常想知道为什么,在科学区我们就可以投放一些这样的材料来解决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冬天孩子们玩的时候或摸什么东西时总是会被电着,特别难受。于是孩子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被电着呢?怎样才不会被电着呢?听了孩子们的疑问,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棉布、塑料布、动物皮毛、化纤布等各种不同的布料,引导幼儿进行摩擦起电的活动,通过实验孩子们知道了棉布是不起静电的,化纤的、毛的非常爱起静电。知道了什么布料爱起电,什么布料不爱起电,实际上,能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四、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充满游戏性
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孩子们的学习就是在玩中学,因此,我们在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的材料要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比如做“乌鸦喝水”的实验,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瓶子、杯子、各种纸、石头等,还做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鸦,我给孩子们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后,抛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到科学区探索,即不把瓶子拿起来,怎样让乌鸦喝到水。孩子们真的拿起小乌鸦一次一次的把嘴往水里伸,看小乌鸦能不能喝到水。当小乌鸦能够喝到水后,孩子们会兴奋地叫起来:“我的小乌鸦喝到水了!”以有趣的情境游戏把孩子们引入实验探索,会使孩子们的活动更加的主动。可见枯燥的材料,加入了一些游戏的形式,马上让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五、 科学区材料在投放时要有相对应的记录
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对幼儿来讲,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学习,记录则会使这种无意学习转化为有意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益。例如在研究磁铁特性的试验中,孩子们通过记录不同大小磁铁吸起的铁珠的个数,最后通过记录比较幼儿顺理成章的得出越大块的磁铁吸起的铁珠越多的结论。还比如有时由于时间原因幼儿不能完成实验,在下次活动时记录可以很有效的提醒幼儿上次做到哪里了,今天我应该从哪里接着完成未完成的实验。记录表除了帮助幼儿学习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今天哪些幼儿玩了科学区?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没有?哪些幼儿对科学区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区域指导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儿童天生喜欢新事物,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孜孜不倦,永不满足,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一点也不过分。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好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的探索科学的奥妙。
参考文献: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A].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玄美兰,吉林省珲春市,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
关键词:科学区投放的材料;分层次;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充满游戏性;记录
一、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
科学区材料丰富固然好,但是如果把大量材料不分层次,不分类别的一股脑的投放进去,往往会让幼儿不知所措,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科学区的材料最好是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因为材料能物化科学探索的目标,所以让一次呈现的材料整齐、有序,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比如,当老师把干电池、电线、小灯泡等放在一个盒子里,不在掺杂其他的物品,幼儿不需要老师要求就知道探索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就是材料物化了探索活动的目标。呈现材料时最好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次递进,不是一股脑的把搜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所以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幼儿可能进行的探索活动,排除不必要的和有干扰因素的一些点缀,直接引导幼儿指向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二、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能引发幼儿的思考
幼儿科学区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主动探索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考的精神状态。如在探索让鸡蛋浮起来的试验中,我先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泡在水里的鸡蛋,请孩子们观察两杯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观察孩子们很快发现,一个杯里的鸡蛋是浮起来的,一个杯里的鸡蛋是沉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抛出了问题。孩子们开始猜想,“可能浮起来的鸡蛋是空的。”“可能水不一样。”“可能鸡蛋粘住了上不来。”孩子们五花八门猜什么的都有。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们自己来验证一下吧。”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做起来。有的孩子尝,有的孩子摸,有的孩子看,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让鸡蛋浮起来的那杯水是盐水。我说:“那你们能让鸡蛋浮起来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能。”我说:“那小朋友们一起来做一做吧。”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又一次迫不迫不及待的做了起来。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我没有提示孩子们一次,经过多次的失败,实验终于成功了,孩子们还总结出经验告诉我,一定要看到又沉到水底的盐怎么搅拌也不化了,这时放入鸡蛋,鸡蛋才能浮起来。从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出,从头到尾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的,这些都是源于材料对幼儿引发的思考,幼儿才能够主动的利用各种感官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能够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科学问题困扰着幼儿的生活,如夜晚看到影子以为是怪物害怕;给小鱼喂食小鱼却死了等等。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幼儿都非常想知道为什么,在科学区我们就可以投放一些这样的材料来解决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冬天孩子们玩的时候或摸什么东西时总是会被电着,特别难受。于是孩子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被电着呢?怎样才不会被电着呢?听了孩子们的疑问,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棉布、塑料布、动物皮毛、化纤布等各种不同的布料,引导幼儿进行摩擦起电的活动,通过实验孩子们知道了棉布是不起静电的,化纤的、毛的非常爱起静电。知道了什么布料爱起电,什么布料不爱起电,实际上,能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四、 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充满游戏性
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孩子们的学习就是在玩中学,因此,我们在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的材料要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比如做“乌鸦喝水”的实验,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瓶子、杯子、各种纸、石头等,还做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鸦,我给孩子们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后,抛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到科学区探索,即不把瓶子拿起来,怎样让乌鸦喝到水。孩子们真的拿起小乌鸦一次一次的把嘴往水里伸,看小乌鸦能不能喝到水。当小乌鸦能够喝到水后,孩子们会兴奋地叫起来:“我的小乌鸦喝到水了!”以有趣的情境游戏把孩子们引入实验探索,会使孩子们的活动更加的主动。可见枯燥的材料,加入了一些游戏的形式,马上让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五、 科学区材料在投放时要有相对应的记录
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对幼儿来讲,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学习,记录则会使这种无意学习转化为有意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益。例如在研究磁铁特性的试验中,孩子们通过记录不同大小磁铁吸起的铁珠的个数,最后通过记录比较幼儿顺理成章的得出越大块的磁铁吸起的铁珠越多的结论。还比如有时由于时间原因幼儿不能完成实验,在下次活动时记录可以很有效的提醒幼儿上次做到哪里了,今天我应该从哪里接着完成未完成的实验。记录表除了帮助幼儿学习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今天哪些幼儿玩了科学区?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没有?哪些幼儿对科学区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区域指导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儿童天生喜欢新事物,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孜孜不倦,永不满足,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一点也不过分。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好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的探索科学的奥妙。
参考文献: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A].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玄美兰,吉林省珲春市,吉林省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