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是笔者对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
1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很多探究之所以进行不起来,是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探究的课题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其结果是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而没有结果。这就需要老师在探究问题与学生水平之间“搭梯子”,具体来说就是精心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或小范围内讨论。也可以是教师陈述完毕后,由学生举手发问,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当堂解答,教师予以评价总结。就其中较难或典型问题由教师亲自解答,达到为学生梳理思路,解决疑惑的目的。探究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培养科学精神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活动前,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概念,避免学生走过多“弯路”。然后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拓展思维的问题探究。看似简短的教学过程,但若使学生能有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要能够解决课堂教学目标,又要与学生生活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还要有话可说。
例如:进行“有丝分裂”的教学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共同确定,采取这种探究方式。教师先讲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如请同学总结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DNA分子数,染色体数以及染色单体数;请同学阅读课本总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这样的探究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学习植物有丝分裂的过程,同时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了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这种探究方式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梳理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寻找资料,教师引导探究
现代生物学发展迅速,网络资源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也可以确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收集提供。在课堂教学前,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分析,在学习小组内达成共识,各学习小组之间交换看法,最后将分析的初步结论上呈教师,由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同时教师进行总结。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既包含了“师生互动”,也包含了“生生互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脱离“表演者”的定位,更像是一个“主持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主题,提供资料,提供分析方法指导,提出假设,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的假设,同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和总结。例如:在进行“细胞核”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从课本或外界获得相关资料,且资料之间有较强的递进关系。提供一定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利用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一节课内,此类探究的时间可以占到二十分钟以上。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资料的获取能力,资料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小组汇报式探究
在备课的环节中,教师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分解为小梯度,多层次的问题。将分解后的问题,有机地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课前预习,做到熟悉教材,理解知识,尝试一步步地进行思维拓展。在这个过程中,难于理解的或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凸现出来。学生整理问题,通过询问教师或是自行上网查询进行解决。总之,各研究小组成员必须在上课之前弄懂教师交给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组织,也由学生进行。各小组中汇报的同学,走上讲台,以答辩形式解释学习问题。陈述问题时可以采取传统的板书陈述,也可以自己制作幻灯片或是教具等方式进行。陈述要求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流畅。陈述完毕后,其余同学就讲述内容进行提问,台上同学尽量为其解答。如回答实在有困难,可以请他人代为回答,代为回答的顺序依次是本小组其他成员、班内其他成员、教师。依次解决本课所有教学任务。最后,采取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参与的同学进行评价。
此探究活动的目的首先是使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其次是使学生在学习课标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在主动思考的同时,能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采取有问有答的“答辩”形式,也能够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总之,在整个探究和评价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时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与鼓励,即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学目标甚远时,也不应该给与绝对的否定。但是对于学生的知识性错误要及时的指出,赞扬也要适当、中肯,不可过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每一次评价都是公平的,从而提高其探究的积极性,也就真正的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目的。
1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很多探究之所以进行不起来,是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探究的课题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老师不加以引导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其结果是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而没有结果。这就需要老师在探究问题与学生水平之间“搭梯子”,具体来说就是精心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或小范围内讨论。也可以是教师陈述完毕后,由学生举手发问,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当堂解答,教师予以评价总结。就其中较难或典型问题由教师亲自解答,达到为学生梳理思路,解决疑惑的目的。探究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培养科学精神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活动前,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概念,避免学生走过多“弯路”。然后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拓展思维的问题探究。看似简短的教学过程,但若使学生能有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要能够解决课堂教学目标,又要与学生生活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还要有话可说。
例如:进行“有丝分裂”的教学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共同确定,采取这种探究方式。教师先讲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如请同学总结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DNA分子数,染色体数以及染色单体数;请同学阅读课本总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这样的探究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学习植物有丝分裂的过程,同时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了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这种探究方式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梳理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寻找资料,教师引导探究
现代生物学发展迅速,网络资源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也可以确定一些主题,由学生收集提供。在课堂教学前,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分析,在学习小组内达成共识,各学习小组之间交换看法,最后将分析的初步结论上呈教师,由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同时教师进行总结。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既包含了“师生互动”,也包含了“生生互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脱离“表演者”的定位,更像是一个“主持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主题,提供资料,提供分析方法指导,提出假设,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的假设,同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和总结。例如:在进行“细胞核”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从课本或外界获得相关资料,且资料之间有较强的递进关系。提供一定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利用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一节课内,此类探究的时间可以占到二十分钟以上。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资料的获取能力,资料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小组汇报式探究
在备课的环节中,教师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分解为小梯度,多层次的问题。将分解后的问题,有机地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课前预习,做到熟悉教材,理解知识,尝试一步步地进行思维拓展。在这个过程中,难于理解的或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凸现出来。学生整理问题,通过询问教师或是自行上网查询进行解决。总之,各研究小组成员必须在上课之前弄懂教师交给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组织,也由学生进行。各小组中汇报的同学,走上讲台,以答辩形式解释学习问题。陈述问题时可以采取传统的板书陈述,也可以自己制作幻灯片或是教具等方式进行。陈述要求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流畅。陈述完毕后,其余同学就讲述内容进行提问,台上同学尽量为其解答。如回答实在有困难,可以请他人代为回答,代为回答的顺序依次是本小组其他成员、班内其他成员、教师。依次解决本课所有教学任务。最后,采取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参与的同学进行评价。
此探究活动的目的首先是使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其次是使学生在学习课标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在主动思考的同时,能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采取有问有答的“答辩”形式,也能够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总之,在整个探究和评价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时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与鼓励,即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学目标甚远时,也不应该给与绝对的否定。但是对于学生的知识性错误要及时的指出,赞扬也要适当、中肯,不可过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每一次评价都是公平的,从而提高其探究的积极性,也就真正的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