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创新意识,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启发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讲解的。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我们在教五年级《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设计教学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只为了教学的方便,按部就班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草船借箭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我们要向他学习什么?……这样的教学就会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只能是一堂死气沉沉的问答课。本人曾听过特级教师王崧舟上《草船借箭》一文,他是这么设计的:先告诉学生有一个问题总是困扰着老师,让学生自学课文,猜猜是什么问题。学生自学后纷纷提出不同深浅的问题,教师一面解决相应的问题,一面找出一个中心问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展开广泛的讨论,辅之以朗读体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就越好。“愤”、“悱”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排除认识上的障碍,使认识不断深入。
例如《飞夺泸定桥》的教学,可先播放教学录像和朗读配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这时,可能有些学生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敌军没有炸毁铁索桥呢?”这个问题可能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不能解决,那么教师要及时加以指导:因为敌军认为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桥上也已抽掉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加上对面两个团的守卫,后又派两个旅去增援,他们不相信红军敢从这儿过,即使从这儿过,他们也想借此天险消灭红军在桥头,所以没有炸掉泸定桥。这样便帮助学生排除了认识上的障碍,更使学生理解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教学各环节都要有启发性
1 讲解、提问、作业设计要有启发性。首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要善于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价值,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甚至还有情感熏陶的价值。
如《白杨》一文,思想感情含蓄,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只知道……”这一自然段作为启发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会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爸爸”要孩子知道什么,“爸爸”的心意是什么;进而领会白杨取喻之妙,认识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2 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启发式的提问,要能引发思维欲望,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分析归纳,激发情感等。即使是“以读带讲”,也还需要以问导评,以问导读,以问指点朗读方法。
3 讲解要有启发性。有些人误认为讲解是灌输式的代名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多让学生自学。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教学过程,离不开讲解。只不过这讲解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带有启发性的,能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讲解。
如王崧舟老师教《草船借箭》一文,提出中心问题以后,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课文,都纷纷展示了自己的理解,但总不免带有片面性或不全面性。这时,王崧舟老师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他生动的讲解不但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各个人物,尤其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感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欲望。
4 作业要有启发性。要充分发挥作业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等方面的作用。在加强创新意识培养中,要注意作业的启发性,少做一些重复机械性的作业,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如在课后练习题中,有不少是启发式的题目,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对启发性因素较少的题目,要稍加改造,增强启发性因素,如增加提示,指点答题途径、方法,对概括性的题目,可要求写出概括的依据等。
四、要注重发挥教的示范作用
俗话说,教师的任务是“言传身教”。教师本身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有时比言传更为重要。本人通过实践体会到: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比如哪个教师朗读得好,他的学生朗读也好;哪个教师作文写得棒,他的学生作文水平也较高。因此,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高品位的修养去感染学生。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确立启发式教学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才会富有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样学习,哪些是我自己弄不懂的,需要教师启发、讲解的。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思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我们在教五年级《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设计教学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只为了教学的方便,按部就班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草船借箭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我们要向他学习什么?……这样的教学就会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只能是一堂死气沉沉的问答课。本人曾听过特级教师王崧舟上《草船借箭》一文,他是这么设计的:先告诉学生有一个问题总是困扰着老师,让学生自学课文,猜猜是什么问题。学生自学后纷纷提出不同深浅的问题,教师一面解决相应的问题,一面找出一个中心问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展开广泛的讨论,辅之以朗读体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就越好。“愤”、“悱”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排除认识上的障碍,使认识不断深入。
例如《飞夺泸定桥》的教学,可先播放教学录像和朗读配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这时,可能有些学生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敌军没有炸毁铁索桥呢?”这个问题可能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不能解决,那么教师要及时加以指导:因为敌军认为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桥上也已抽掉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加上对面两个团的守卫,后又派两个旅去增援,他们不相信红军敢从这儿过,即使从这儿过,他们也想借此天险消灭红军在桥头,所以没有炸掉泸定桥。这样便帮助学生排除了认识上的障碍,更使学生理解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教学各环节都要有启发性
1 讲解、提问、作业设计要有启发性。首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要善于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价值,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甚至还有情感熏陶的价值。
如《白杨》一文,思想感情含蓄,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只知道……”这一自然段作为启发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会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爸爸”要孩子知道什么,“爸爸”的心意是什么;进而领会白杨取喻之妙,认识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2 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启发式的提问,要能引发思维欲望,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分析归纳,激发情感等。即使是“以读带讲”,也还需要以问导评,以问导读,以问指点朗读方法。
3 讲解要有启发性。有些人误认为讲解是灌输式的代名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多让学生自学。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教学过程,离不开讲解。只不过这讲解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带有启发性的,能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讲解。
如王崧舟老师教《草船借箭》一文,提出中心问题以后,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课文,都纷纷展示了自己的理解,但总不免带有片面性或不全面性。这时,王崧舟老师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他生动的讲解不但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各个人物,尤其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感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欲望。
4 作业要有启发性。要充分发挥作业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等方面的作用。在加强创新意识培养中,要注意作业的启发性,少做一些重复机械性的作业,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如在课后练习题中,有不少是启发式的题目,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对启发性因素较少的题目,要稍加改造,增强启发性因素,如增加提示,指点答题途径、方法,对概括性的题目,可要求写出概括的依据等。
四、要注重发挥教的示范作用
俗话说,教师的任务是“言传身教”。教师本身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有时比言传更为重要。本人通过实践体会到: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比如哪个教师朗读得好,他的学生朗读也好;哪个教师作文写得棒,他的学生作文水平也较高。因此,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养,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高品位的修养去感染学生。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确立启发式教学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主动,才会富有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