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力是当今社会竞争的主要核心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技能课,在高校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多维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法】G424.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行业新媒体的出现,对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得以全球化,使合作和竞争的级别也迅速升级,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将是创新人才。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服务社会塑造品牌的行当,更应该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培养设计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专业设计人才为首要目标,以此来解决当前一方面学生难就业,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高端人才的尴尬局面,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找出一条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之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建立创造性的专业内容体系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
综观当今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大体存在以下矛盾:
1、单一的知识结构和复合性人才需求的矛盾。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广告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学、印刷技术、电脑制作等内容,而现在很多学校在院系体系的划分上却刻意、人为地分离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在某一知识结构上学得很精,但知识体系却很难达到一定的广度。这一差距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增强学科之间联系,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考虑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增大相关专业体系,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多元化的综合能力,实行交叉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渠道。
2、基础课程辅导方向与专业课程发展的矛盾。许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没有进行专业方向的区分,而是大一统地安排不同专业上同样的基础课程,包括在课程名称、课时分布以及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都是脱离专业方向孤立地去看待基础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纯油画或国画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面临对构图的把握、光线的运用以及创意素描的创造性等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后面专业创意能力的培养效果。没有基础造型课程授课理念的转变和授课内容的相应改变,没有手绘创作能力打下的良好基础,基础课程将会和专业课程发生严重的脱节。课程名称要改变:如素描可以改为设计素描,彩画改为设计色彩等;课时要进行调整:如设计素描要包括基础素描和创意素描部分;专业授课老师理念要转变:要求在基础专业课程和外出风景写生等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上转变培养方向;除此之外,还可以强化图形创意等思维转型课程的力度,建立创造性的专业内容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实现对创意人才的起点培养目标。
3、强调电脑操作和忽略创意思维培养的矛盾。对于广告行业而言,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教师对于技术的强调与重视,容易使学生失去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重复模仿和抄袭的过程中反复,设计思维难以超脱。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在电脑设计课程的前面加入创意策划、手绘效果和虚拟客户辩论与学生互评的环节,使学生明白电脑只是一个实现作者想法的机器而已,没有好的创意思维,电脑对于我们将一无是处。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溶入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方式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一本教材书从头用到尾的状况导致了“死读书”和“读死书”恶性循环。学生上课积极性提不上来,注意力不集中,想法被压制,学生缺乏创作热情。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推动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方式转变。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或者偶尔以学生为主角,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最大潜力,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确定分工、给小组起名到选题、制作体现小组创意的PPT,再到由组长担任创意总监一职代表小组向虚拟客户进行讲解,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分工,他们学会了与人沟通、团结和在众人面前自如地演讲等,学生的潜力一次次地得到激发,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师在课题和作业的布置上紧密联系实际,这同样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可以与企业或公司挂钩,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做进行整套VI设计,由公司老总到课堂上为同学们现场提出要求,并在创作过程中随时进行参与,最后评出获奖作品并给出相应的报酬。教师课堂的巧妙安排可以使学生从课堂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到校外,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意能力的终极培养目标。
同时,课堂教学中布置的学生作业也可以与专业竞赛挂钩,让学生走出课堂的局限,与同类高校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竞争,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也就形成了。
三、深化实践技能课,创建课外艺术设计实训基地
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艺术设计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贴近产业的要求分外突出,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更需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种实践离不开课外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建立,或者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师生共同参与,在实践中融入理论教学。同时也加大了校内设计项目的消化,由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设计参与,实现一个项目多方参评的局面,有利于作品的优中选优,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的研究目的。
多维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是一个整体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学校到教师的整体努力,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创意能力为中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多维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法】G424.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行业新媒体的出现,对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得以全球化,使合作和竞争的级别也迅速升级,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将是创新人才。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服务社会塑造品牌的行当,更应该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培养设计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专业设计人才为首要目标,以此来解决当前一方面学生难就业,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高端人才的尴尬局面,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找出一条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之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建立创造性的专业内容体系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
综观当今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大体存在以下矛盾:
1、单一的知识结构和复合性人才需求的矛盾。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广告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学、印刷技术、电脑制作等内容,而现在很多学校在院系体系的划分上却刻意、人为地分离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在某一知识结构上学得很精,但知识体系却很难达到一定的广度。这一差距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增强学科之间联系,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考虑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增大相关专业体系,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多元化的综合能力,实行交叉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渠道。
2、基础课程辅导方向与专业课程发展的矛盾。许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没有进行专业方向的区分,而是大一统地安排不同专业上同样的基础课程,包括在课程名称、课时分布以及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都是脱离专业方向孤立地去看待基础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纯油画或国画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面临对构图的把握、光线的运用以及创意素描的创造性等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后面专业创意能力的培养效果。没有基础造型课程授课理念的转变和授课内容的相应改变,没有手绘创作能力打下的良好基础,基础课程将会和专业课程发生严重的脱节。课程名称要改变:如素描可以改为设计素描,彩画改为设计色彩等;课时要进行调整:如设计素描要包括基础素描和创意素描部分;专业授课老师理念要转变:要求在基础专业课程和外出风景写生等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上转变培养方向;除此之外,还可以强化图形创意等思维转型课程的力度,建立创造性的专业内容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实现对创意人才的起点培养目标。
3、强调电脑操作和忽略创意思维培养的矛盾。对于广告行业而言,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教师对于技术的强调与重视,容易使学生失去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重复模仿和抄袭的过程中反复,设计思维难以超脱。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在电脑设计课程的前面加入创意策划、手绘效果和虚拟客户辩论与学生互评的环节,使学生明白电脑只是一个实现作者想法的机器而已,没有好的创意思维,电脑对于我们将一无是处。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溶入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方式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一本教材书从头用到尾的状况导致了“死读书”和“读死书”恶性循环。学生上课积极性提不上来,注意力不集中,想法被压制,学生缺乏创作热情。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推动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方式转变。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或者偶尔以学生为主角,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最大潜力,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确定分工、给小组起名到选题、制作体现小组创意的PPT,再到由组长担任创意总监一职代表小组向虚拟客户进行讲解,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分工,他们学会了与人沟通、团结和在众人面前自如地演讲等,学生的潜力一次次地得到激发,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师在课题和作业的布置上紧密联系实际,这同样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可以与企业或公司挂钩,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做进行整套VI设计,由公司老总到课堂上为同学们现场提出要求,并在创作过程中随时进行参与,最后评出获奖作品并给出相应的报酬。教师课堂的巧妙安排可以使学生从课堂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到校外,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意能力的终极培养目标。
同时,课堂教学中布置的学生作业也可以与专业竞赛挂钩,让学生走出课堂的局限,与同类高校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竞争,这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也就形成了。
三、深化实践技能课,创建课外艺术设计实训基地
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艺术设计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贴近产业的要求分外突出,对大学生来说,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更需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种实践离不开课外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建立,或者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师生共同参与,在实践中融入理论教学。同时也加大了校内设计项目的消化,由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设计参与,实现一个项目多方参评的局面,有利于作品的优中选优,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相长、教研相长的研究目的。
多维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是一个整体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学校到教师的整体努力,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创意能力为中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