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特使刘曼卿不畏艰险万里赴藏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s8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加强汉藏民族的团结,1929年7月至1930年7月,国民政府派出能说一口流利藏语的女特使刘曼卿进入西藏。刘曼卿这次西藏之行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的经历惊心动魄、曲折离奇。她在西藏做了大量的交流沟通工作,为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恢复正常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
  
  1930年3月28日,春天迈着缓慢的脚步来到了雪域高原。虽然拉萨城外的雪山上还积着皑皑白雪,但是温暖的阳光已从蓝湛湛的天空照射下来,给大地带来了微微的暖气,覆盖着高原的冰雪开始慢慢融化。
  阳光下,雄伟富丽的布达拉宫宫楼上正伸出无数铜号,长长的号筒傲视着高远的苍穹,发出一阵阵沉雷般的响声——这是迎宾的序曲,整个世界屋脊在这欢快的乐声中,从寒冬中复苏过来。
  一群身披紫色袈裟的喇嘛,簇拥着十三世达赖喇嘛,缓缓地走出布达拉宫,准备迎接一位贵宾的到来。
  片刻,一位身着绣花旗袍的汉族女子,在藏族官员的陪同和藏兵的护送下走来。
  这位汉族女子不过20出头,中等身材,眉清目秀。只见她落落大方、步履轻盈,向欢迎的人群频频挥手。
  十三世达赖喇嘛以贵宾相待,将她迎进布达拉宫。
  走进布达拉宫,她的一双眼睛顿时放射出奇异的光彩。这是她神往已久的地方,四壁上精美的藏画和雕刻精细的画栋,都使她想起雪域高原上这个古老民族优秀的文化、勤劳的人民、丰富的物产,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这里,就是她童年时代向往的地方,今天她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走进了这里。
  她与十三世达赖喇嘛分坐之后,便让随行人员取出一幅孙中山的巨幅遗像,双手捧送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面前。
  十三世达赖喇嘛接过孙中山的遗像,放在面前仔细地端详,连连表示感谢,说:“感谢特使不辞辛苦,爬山涉水,历时数月来到这雪山下的‘香巴拉’(藏传佛经中最美好的地方),为我们送来了孙先生的遗像。孙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生前他十分关心西藏,我们也永远和祖国心连着心。”
  她以一口流利的藏语,回答盛情接待她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感谢活佛的一片诚意,西藏永远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祖国永远与西藏心连着心,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国的这个大家庭里,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呀!”
  历代从内地来到西藏的使者,大都需要带着翻译才能通话,而这位年轻的女特使却不用翻译,自己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这不能不使十三世达赖喇嘛感到吃惊:这位由南京国民政府派来的女特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
  
  1928年冬天,山西五台山。
  漫天的雪花被狂暴的寒风挟裹着,在崇山峻岭间飞舞,顷刻之间便将整个五台山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在这漫漫的风雪中,有一个人头戴斗笠,披着一件紫红色的袈裟,骑一匹白马,正顶风冒雪向五台山上的一座寺院奔驰而来。
  那人来到寺院前,飞身下马,还未来得及抖去满身的雪花,就直向寺院里走去。
  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掌管这座寺院的人名叫堪布罗桑巴桑。
  来人将一封信双手送到堪布罗桑巴桑的面前。
  堪布罗桑巴桑接过信来一看,竟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写来的一封亲笔信。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信中说:从民国初年至今,我已看透了英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决定跟他们分道扬镳,我们一定要向中央政府靠拢。自从我1919年同意中央政府派“甘肃代表团”入藏以来,又曾先后派出许多人到内地的藏传佛教寺院里去任职,主要目的是要加强同内地的联系,并通过他们加强与中央政府的沟通。无论何时,西藏永远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基于以上原因,特派你为全权代表,前往南京晋见国民政府各方要员。
  堪布罗桑巴桑拿到这封信后,感到十分为难,因为他虽然早已在几年前就遵照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要求,从西藏来到了内地的五台山。但是,由于传的是藏传佛教,使用的仍然是藏语。要从五台山千里迢迢地去南京,路上的困难且不用说,就是到了南京,自己一口藏语,与南京官方首先在语言上就无法沟通。他担心自己这次南京之行,不能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心意和西藏地方的情况翔实禀告,心中感到十分着急。
  出发之前,堪布罗桑巴桑冒着风雪到处想找一个懂得藏语的翻译。
  可是,在当时来说要马上找到一个既懂藏语又通国语的翻译实在是太困难了。堪布罗桑巴桑在奔波了几天之后,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正当堪布罗桑巴桑感到为难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在道济医院当护士的女子。这位女子名叫刘曼卿,过去曾经在师范学校读过书。
  当堪布罗桑巴桑与刘曼卿第一次见面时,他简直不敢相信,面前的这位年轻女子长得文静而典雅,外表看去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汉族女性,怎么能讲藏语呢?但是,当他开口用藏语与她讲话时,对方竟以一口标准的藏语回答他。这使得堪布罗桑巴桑高兴极了,当即聘请刘曼卿为翻译,邀请其一同前往南京。
  刘曼卿早就对西藏怀有深深的感情,因为她的身世与这块神奇的高原紧紧相连。为了这块美丽的国土,为了她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她爽快地答应了堪布罗桑巴桑的邀请,给这位西藏的使者当翻译。
  他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从五台山出发,跨过黄河和长江,终于来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南京国民政府以盛大的仪式欢迎西藏的使者。
  刘曼卿在担任堪布罗桑巴桑与南京国民政府高层官员的会谈翻译时,礼仪得体、举止文雅、谈吐自然、落落大方,使整个会见都在一个十分友好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
  这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西藏地方对中央政府最成功的一次访问,当时只有22岁的刘曼卿,为这次访问的成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们都为刘曼卿一口流利的藏语所折服,会见结束后都力荐刘曼卿留下。
  刘曼卿这位远离家乡的女子,因为婚姻的缘故也不想再回去了,于是便留在了南京。
  几天之后,刘曼卿就在国民政府里做了“官”,被委以国民政府的吏职——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文官处一等书记官。
  由于特殊的原因,刘曼卿对西藏怀有深深的感情。她在文官处工作时,十分注意收集有关西藏的情况,时时关心西藏的发展,希望汉藏民族世世代代永远和睦相处,共同将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但是,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之中,各派政治和军事势力相互争斗,民不聊生、国力日衰。加之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很难准确地得到西藏方面的各种信息,国民政府也无力顾及西藏方面的事务。
  刘曼卿通过对当时西藏的情况研究和分析,认为“康、藏为中国五族之一,土地之大、物产之富,向为列强所垂涎,盖因国事糜定,无暇注意边防,致使英帝国主义乘机侵略”,同时国民政府对西藏的情况“未闻有何种之具体计划……索厥原因,良由政府无从明了康、藏现状,盖两地隔膜既久,因为种种关系不许内地汉人入藏”。
  面对着这样一种情况,如何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如何加强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如何使汉藏民族之间更加团结,成了刘曼卿日夜思考的问题。
  既然西藏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已派人来到中央政府汇报西藏的情况,加强了中央政府与西藏的联系,那么,作为中央的国民政府,是否也应该派人去西藏,进一步加强与西藏的联系,使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更加融洽、更加相互理解和信任呢!
  想到这些,刘曼卿便不能入睡。她经常半夜里披衣起床,独坐灯下,苦思良久。有时又推窗西望,遥对满天的繁星,想着高原上成群的牛羊、高远的雪山,以及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喇嘛寺……
  想到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刘曼卿心中就非常着急,可是到西藏绝不是从五台山到南京,坐上火车或汽车就行了,那里山高水远,路途茫茫,而且沿途还得经过高耸入云的雪山、荒无人烟的草地,以及匪盗出没的原始森林,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至于交通工具呢,既没有汽车,更没有火车,除了骑马,就是骑牦牛,再有就是完全靠自己的一双脚了。
  除了这些因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之外,还有就是语言。去西藏的人必须精通藏语,否则去西藏的沿途上就会寸步难行。
  想来想去,刘曼卿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写了一份要求前往康藏的申请,表示自愿前往康藏调查现状,以加强汉藏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然后将所了解到的情况汇集成册,供国民政府作为参考。
  国民政府自成立之后,对于康藏的事情一直都比较关心,只是一时忙于内地的各种政务,无暇顾及康藏,同时也苦于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入藏人选。刘曼卿的申请送去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她以文官处书记官的名义,作为国民政府的特使入藏。
  
  三
  
  1929年7月15日,朗朗的艳阳照着长江之滨的南京城。
  刘曼卿站在国民政府的大门前,最后看了一眼梧桐掩隐的南京。她抬起头来,向着远处的紫金山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转过身去,向欢送的人群深深地鞠躬。她没有说话,一切都在大家的眼神中得到了回答,人们是多么热情地欢送这位远行的使者啊!可是,那些目光也告诉她,这一去行程漫漫、困难重重,这个弱女子能够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吗?她能够完成这项特殊的使命吗?
  刘曼卿的老母亲也来送行了,她不顾众多的目光,将女儿紧搂在自己的怀里,泣不成声,一遍又一遍地向她诉说着自己所熟悉的西藏,希望自己的女儿这次出访能够顺利。
  23岁的刘曼卿此时已泪流满面,她咬咬牙,毅然地转过身去,与母亲和送行的南京人民挥泪告别。
  1929年8月27日,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刘曼卿一行人员才到达打箭炉(四川康定)。这里已是藏区,展现在刘曼卿面前的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藏区风景;是一幅天高地阔、藏歌悠悠的童话世界。刘曼卿又见到了儿时所熟悉的藏区生活,又见到了那些可受的藏胞。这里与南京相比虽然还比较荒凉、比较落后,但是那淳朴的民风、浓浓的乡情却使刘曼卿立刻沉醉了。
  祖国是多么的辽阔,生活在这块辽阔国土上的各族人民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又是多么地悠久啊!
  队伍住下来休息的时候,刘曼卿独自走出屋子,忘情地在原野上奔跑着,呼号着,真恨不得明天就从这里插翅飞到西藏。
  但是,驻守在当地的一位国民政府军队的旅长却不同意这位年轻的女特使立刻去西藏。
  这位旅长告诉刘曼卿,此去西藏路途仍然十分遥远,路途上的困难远远地多于从南京出发来到打箭炉,而且沿途各地都有盗匪出没,作为一名年轻的女特使,实在是极不方便,其中的危险是一般人所难以想像的。
  旅长妄图以此来吓退这位女特使。
  刘曼卿却执意要进西藏,她提出让这位旅长派兵护送她和一行人员入藏。
  旅长见没有吓倒这位年轻的女特使,就说:“特使大人,此去一路上盗匪强悍,他们大都手中握有枪杆,我如果派卫士少了则沿途路上毫无用处,既保卫不了你这位特使,又保卫不了他们自己。如果派大队伍护送你,则一路上开销太大,由谁来负担这笔开支呢?”
  经过几次与这位旅长打交道,刘曼卿明白了,他之所以如此推去推来,就是怕承担责任。沿途的艰难险阻不必说,要是万一出了一点差错,那就无法向南京方面交待。更何况在当时交通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都很难到达,自己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如何能够完成这项任务,人家不肯派兵护送也是有道理的呀!
  可是,没有卫队护送肯定无法越过盗匪出没的重重大山,就无法完成这次的西藏之行,就不能使汉藏民族相互之间的信息得到更进一步的沟通,达到两个民族更加合睦、团结的目的。
  刘曼卿精通藏语,她向当地的藏民和喇嘛讲明了自己这次远行进藏的目的,立刻得到了赞同,他们协助刘曼卿在当地寻找愿意护送她进藏的卫队。当地的民团知道后,主动来找到刘曼卿特使,要求派人护送她进藏,为加强汉藏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作一点贡献。
  刘汉卿听后大喜,第二天就在民团的护送下踏上了这条充满危险而又光荣神圣的西行之路。
  此时虽是阳历的8月,但是西藏高原已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日子了。皑皑白雪覆盖着群山,崎岖的山路险情丛生,一个女子每天在骡马上颠簸,旅途的劳累可想而知。
  一天,刘曼卿一行爬上了一座高耸的大雪山,突然从山上卷起了一阵狂风,将雪花卷得漫天飞舞,刘曼卿等人无法前进。刘曼卿还未来得及停住脚步,就被狂风一下子卷着,在地上打了一个转,不小心一脚踏下去,竟落在了一个大雪坑里。她在雪坑里挣扎着,呼叫着,可是无论她怎么用力,都无法爬出这个大雪坑。
  有的随行人员见她掉进了雪坑里,就想打退堂鼓。在此危难之时,刘曼卿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就只好孤注一掷,答应将所带的一切值钱的物品赏给这些随行人员和卫队,才得到他们的帮助,从雪坑上面扔下一根长绳来。她将绳子的一头系在自己的腰上,让上面的人用力将自己拉了上去。
  人是已经上来了,但是刘曼卿的腰却因在雪坑里的挣扎而被扭伤,无法走动。随行人员和卫队就只好用两个人在前面拉,两个人在后面推,这样连拉带推地将她送到了雪山的顶上。谁想到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时的刘曼卿已是腿和腰都痛得不能动了,怎么办呢?一位随行人员只好将身上的羊皮大衣脱下来垫在雪地上,用绳子紧紧地系好四个角,让刘曼卿坐在上面,再让人在前面提、后面牵,顺着山势一点一点地向下面滑。快到达山下的时候,刘曼卿和大家一阵高兴,谁知就在这时,前面的绳子一下子脱落,刘曼卿顺着就朝山下滑去,下面眼看着就是万丈悬崖。
  这一下把随行的人员都吓呆了,卫队里有人高声喊着,奋不顾身地从后面跑上前来,企图阻止这可怕一幕的发生,一位当地请来当向导的藏族妇女,吓得顿时脸色苍白。可是,这一切都毫无用处了,只见刘曼卿以飞快的速度,直朝那悬崖冲去。
  “完了,完了,特使这次全完了!”人们惊呼着,一个个从后面追了上去。
  然而,刘曼卿真是福大命大,当她滑下悬崖的时候,竟被挂在悬崖上的一棵树上。大家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将她从那棵“救命树”上救回的时候,都无不为之惊叹。
  雪山下,无数的藏民热烈地欢迎这位大难不死的女特使,他们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高高地举过头顶,献给这位不辞辛苦入藏的汉族使者。当他们得知这位女特使在过雪山时遇难而化吉祥的故事时,一下子跪在地上,齐声高呼刘曼卿为“女活佛”,说她身上一定有神术,否则一个女子是不敢冒此危险来到雪山下的。
  刘曼卿被藏民们的深情感动了,她忙将他们扶起,动情地说:“我哪是什么‘女活佛’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哪来什么神术,到这雪山高原来,完全是一腔热血所致。”
  为什么刘曼卿对西藏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四
  
  让我们揭开刘曼卿这位神秘女特使的身世。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藏历第十五饶迥阳火马年)的拉萨,担任清王朝驻藏大臣秘书的刘华轩(后任九世班禅秘书)的家里,藏族女主人生下了一名漂亮的女婴,为这个汉藏合亲的合睦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
  深通文墨的汉族父亲给这位刚出身的女儿取名为刘曼卿。
  刘曼卿的童年是在雪域高原的拉萨度过的。那时,慈祥的藏族母亲用糌粑、奶茶养育着她,一有时间,就经常带着她去逛八角街,去街头上听藏戏,或者是坐在家里的小院子里,看远处的雪山,听妈妈讲那一个又一个关于雪山高原的动人故事。而她那深通文墨的父亲,又时常带着她进出汉藏两方的军营,教她背那些中国古代的诗词,使她的幼小心灵里,得到了别人所难以得到的汉藏文化的熏陶。
  1911年内地爆发了革命运动,这骤起的革命风暴在几个月之后便影响到拉萨,清王朝驻藏的陆军内部很快就发生了内讧。刘曼卿一家的住房不幸在内讧中被焚,一家老小只好离开拉萨,迁居印度。
  离井背乡的日子使刘曼卿一家终生难忘。为了生存,他们一家在印度的大吉岭开了一家小吃店,经营中式点心,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刘曼卿一家在印度度过了漫长的7年之后,在1918年刘曼卿12岁这一年,全家想方设法从印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来到了当时的北平。父亲生怕耽误了刘曼卿的学习,全家刚一安定下来,就立刻将她送到了北平市立第一小学读书。
  这时的刘曼卿只会讲藏语,到了学校之后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心里十分着急。回到家里,父亲就一句一句地教她。刘曼卿自幼聪明,在父亲和学校的帮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位只会讲藏语的拉萨女孩子,很快地就成了能说汉藏两种语言的优等生了。
  小学毕业之后,刘曼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通州(北平市通县)女子师范学校。她学习努力、为人诚实、待人真诚,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都很合得来。同时她的思想受到“五四”各种新思潮的影响,积极主张妇女解放,成了一个时代的新女性。人们很难发现,这位聪明的女子竟然是一位来自藏区的女孩。
  19岁那年,刘曼卿还在师范学校学习,遵照父亲的要求早早地完成了自己的婚事。本想得到一种幸福和依靠,可是婚后她却觉得自己并不幸福,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弄得刘曼卿心情很不愉快。为了逃避这不幸的婚姻,她便终日住在学校里,只顾埋头读书,从不回家。
  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刘曼卿进入道济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很多同学对她的这一选择很不理解,纷纷问她为何不选择当教师?刘曼卿回答说,她现在选择当护士,正如同她当年选择读师范学校一样,目的都是“旨在回归西藏,提倡改良康、藏女界生活,以期渐次于文明”。
  正是在道济医院当护士,使她有机会成了十三世达赖喇嘛派往南京的特使堪布罗桑巴桑特邀的翻译,开始了她另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路。
  刘曼卿不辱使命,一步一步地向拉萨靠近。她的汗水没有白流,她所受的苦难化成了胜利的曙光。1930年2月1日,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之后,刘曼卿终于抵达了布满她童年足迹的拉萨。
  站在这块生养她的土地上,看着街头来来往往的藏民和披着紫红袈裟的喇嘛,刘曼卿那颗年轻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这是一块多么美丽可爱的国土啊,她用自己的乳汁,在高原上养育着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她与祖国辽阔的国土紧紧相连!
  刘曼卿跪了下去,向着远处的雪山磕头致谢。
  西藏地方政府热烈欢迎刘曼卿一行,把他们安排在预先准备好的寓所里。
  在这里,刘曼卿利用自己通晓藏语的有利条件,积极与西藏官员及上层人士广泛接触,听取他们对国民政府的各种意见和要求,为加强汉藏民族的团结四处奔波。
  十三世达赖喇嘛为这位女特使的真诚所感动,在会见刘曼卿时,得知她出身在拉萨,更是高兴万分,破例为这位国民政府的女特使摸了顶。
  刘曼卿向十三世达赖喇嘛转达了国民政府对他的问候和对西藏的关心,介绍了内地的政局和自己这次远行的使命。最后,十三世达赖喇嘛表示将尽快派代表去南京,并希望国民政府能给西藏提供一些纺织和制革的机器,要是能派一些懂技术的工匠更好。接着,他又亲笔给国民政府写了一封信,托刘曼卿一定带到。
  1930年7月25日,刘曼卿带着西藏人民的重托,经过近4个月的长途跋涉,从拉萨到达上海。
  刘曼卿这次西藏之行往返共计364天。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经受了一般的年轻女性难以忍受的磨炼,为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恢复正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0年8月7日,刘曼卿从上海回到南京,立刻受到社会各界和国民政府各部门的热烈欢迎。刘曼卿向文官处汇报了这次西藏之行的情况,呈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函和礼物。
  一个年仅24岁的年轻女子,奔赴祖国西部边陲载誉归来,她西行的传奇故事一时间成了人们传颂的热门话题。接着,刘曼卿应邀在国务会议上就这次西藏之行作了报告。
  刘曼卿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为了加快边疆建设,防止外来势力的侵略,引起更多的人对祖国边疆的关注,她在结束西藏之行后,与他人一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边疆学会”。她的“足迹遍远东,识汉、藏、蒙、日、英、印、拉丁等文字,多才多智而态度和蔼,可谓东方之奇女子”,她以自己的全部热忱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业。
  1941年,刘曼卿不幸生病,经多方抢救而终未能治愈,时年仅35岁。
其他文献
在感情世界里,阴阳相隔也许不是最痛的。  相爱却不能相守,相爱到可以抛弃家人亲情,可以直面贫穷低微,可以不畏世间的谗言,却不能抛弃自己的良心和责任的爱情,是伟大而悲怆的。  一份真挚的爱,足以让人回味一生。错过他,便再也找不到合适的那个人。所以宁可孤独终老,宁可耐住一生的寂寞,宁可只凭着旧忆相伴余生。不愿随便找个人嫁了,不愿落入世俗的圈子里,变得俗不可耐。只想保存那份纯真,保存那份真情,让它不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