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来是当今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一位藏族作家,从拿下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到60多万字的小说《空山》,再到重述中国神话系列小说《格萨尔王》。阿来始终以其抒情忧伤的笔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述着藏族人的历史传奇、悲欢离合、心灵感受,关注着藏族地区近百年来社会文化的沧桑变迁。
阿来曾骄傲地称自己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
藏族的血统来自他母亲,他父亲则是一个把生意做到川西北地区的回族商人的儿子,而他自己出生与生活的环境是大渡河上游的“嘉绒藏族”村庄,属川藏高原的一部分,这里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半牧半农耕的生活。小时候,阿来跟所有村寨孩子一样, 五六岁就赤着脚在山地草坡上放牛放羊。雪域高原的辽阔寂静, 牛羊悠闲,给孤独的阿来带来了独特和丰富的感受。他说那时候跟每一株树每一棵草说过话。也许,他对自然的深入感受就是从那时形成的。
在川藏交界地区构成的“大地阶梯”的群山中间,阿来生活和成长了多年,故乡神秘的文化和无穷无尽的传奇故事给阿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有一天我坐在窗前,面对着不远处山坡上一片嫩绿的白桦林,听见从村子里传来的杜鹃啼鸣声……我打开电脑,多年来在对地方史的关注中积累起来的点点滴滴,忽然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隐约而又生机勃勃、含义丰富的面貌。于是,《尘埃落定》的第一行字便落在屏幕上了……那是一种自然的流淌。”
阿来认为,《尘埃落定》是他最值得推荐的作品。“它可能是对近代(藏族)历史的一个最好的总结。”
《尘埃落定》以一个藏族土司的“傻子”儿子的视角,刻画了在土司制度下的藏族部落,全面地展现了藏族近代的历史变迁。这部作品在2000年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阿来也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藏族作家。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对《尘埃落定》的评语是:“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
阿来说:“这是我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故土的作品。我是藏族,在这部小说中,我是想从藏族的眼光,来表现人性中的爱恨、生死、对金钱权力的接近与背离,表现在面临历史的进步时,我们所感觉到的失重和欣喜。”
阿来一直试图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藏族人的历史、传奇、生活点滴和悲欢离合的讲述,展现藏族地区近百年来的沧桑变迁。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康巴土司,还是说唱艺人、藏族牧民,在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既能看到藏族人的豪迈和血性,也有面对平淡生活的柔情和恬淡。
尽管如此,阿来却并不认为他的作品可以代表藏族人的全部。他说,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和物质诉求千差万别,我并不能代表别人。但是我试图努力让大家通过我的作品慢慢地走进西藏,让别人可以读懂藏族人的眼神。“我所有的书,我希望读懂这种眼神,也就是对一个文化,对一个族群相对比较了解,我希望我所有的作品,终其一生,我闭眼睛的时候,我所有的东西叠加起来有这样的效果,或者这些东西显示我曾经这么努力来着。”
阿来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做过农民、水利工人,开过拖拉机,会摆弄那些复杂的机械。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阿来考入师范学校学习,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1997年,阿来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阿坝草原来到了成都,在《科幻世界》做一名编辑。在10年间,阿来从编辑做到了总编、社长,并使一本科幻杂志变成了畅销的出版物。2009年,不再担任杂志主编的阿来当选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阿来属于那种厚积薄发型的作家,他一直在悄悄地积累,不到成熟的时候是不拿出自己的作品的。在《尘埃落定》绽放十年后,阿来的新长篇小说《空山》问世。这部以六个大中篇构成的“橘瓣式”长篇小说,六个部分以向心的结构,结构了一个叫机村的小村庄的当代历史。机村,实际上是阿来对自己的故乡的代称,是他从故乡再度出发的一个原点。在这部长达60多万字的小说中,阿来用宽阔、从容的笔墨,艰难指认了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闭抑会导致蒙昧,开放也会带来物质和心灵的双重损毁,一个村庄的传说,终究是一种矛盾、不安、苦难的写照;它的被改写和被抹去,或许蕴藏着新生的喜悦,但更多的还是麻木、无奈和空寂。”阿来对现实的悲悯,对文学宗教般的情感,使《空山》气象不凡。
2009年,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蓝本的《格萨尔王》出版,这部作品被誉为阿来为藏族人民“写心”之作,也被认为是“最令人期待的小说”之一。按阿来的话说,这是“一本让你读懂西藏人民眼神的小说”。
在《格萨尔王》中,阿来精心设计了两条并进的叙事线索:一条以千百年来在藏族人民中口口相传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底本,侧重讲述了格萨尔王一生降妖除魔、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另一条线索则围绕一个当代的藏族“格萨尔”说唱艺人晋美的成长经历展开。阿来将他所接触到的众多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经历、性格和情感,浓缩到了小说中“晋美”这个角色身上。
阿来坦言,对藏区流传的口头故事,他是有偏爱的。“里面有藏民族原本的思维习惯与审美特征,有对世界朴素而又深刻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表达,更多依赖于感性的丰沛,而非理性的清晰。中国人惯于把小说的深度表达为思想的深度,在我看来,小说的深刻,首先是情感的深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起,阿来共出版了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作品。跟同龄的作家相比,阿来的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部部都是精品。
对此,阿来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是为了生命的表达、情感的宣泻,是为了用一种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如果你捕捉到了一些别人没有思考到的东西,并从字里行间圆满地呈现了出来,这,就是作家最大的成就了。”
阿来曾骄傲地称自己是“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
藏族的血统来自他母亲,他父亲则是一个把生意做到川西北地区的回族商人的儿子,而他自己出生与生活的环境是大渡河上游的“嘉绒藏族”村庄,属川藏高原的一部分,这里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半牧半农耕的生活。小时候,阿来跟所有村寨孩子一样, 五六岁就赤着脚在山地草坡上放牛放羊。雪域高原的辽阔寂静, 牛羊悠闲,给孤独的阿来带来了独特和丰富的感受。他说那时候跟每一株树每一棵草说过话。也许,他对自然的深入感受就是从那时形成的。
在川藏交界地区构成的“大地阶梯”的群山中间,阿来生活和成长了多年,故乡神秘的文化和无穷无尽的传奇故事给阿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有一天我坐在窗前,面对着不远处山坡上一片嫩绿的白桦林,听见从村子里传来的杜鹃啼鸣声……我打开电脑,多年来在对地方史的关注中积累起来的点点滴滴,忽然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隐约而又生机勃勃、含义丰富的面貌。于是,《尘埃落定》的第一行字便落在屏幕上了……那是一种自然的流淌。”
阿来认为,《尘埃落定》是他最值得推荐的作品。“它可能是对近代(藏族)历史的一个最好的总结。”
《尘埃落定》以一个藏族土司的“傻子”儿子的视角,刻画了在土司制度下的藏族部落,全面地展现了藏族近代的历史变迁。这部作品在2000年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阿来也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藏族作家。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对《尘埃落定》的评语是:“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
阿来说:“这是我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故土的作品。我是藏族,在这部小说中,我是想从藏族的眼光,来表现人性中的爱恨、生死、对金钱权力的接近与背离,表现在面临历史的进步时,我们所感觉到的失重和欣喜。”
阿来一直试图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藏族人的历史、传奇、生活点滴和悲欢离合的讲述,展现藏族地区近百年来的沧桑变迁。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康巴土司,还是说唱艺人、藏族牧民,在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既能看到藏族人的豪迈和血性,也有面对平淡生活的柔情和恬淡。
尽管如此,阿来却并不认为他的作品可以代表藏族人的全部。他说,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和物质诉求千差万别,我并不能代表别人。但是我试图努力让大家通过我的作品慢慢地走进西藏,让别人可以读懂藏族人的眼神。“我所有的书,我希望读懂这种眼神,也就是对一个文化,对一个族群相对比较了解,我希望我所有的作品,终其一生,我闭眼睛的时候,我所有的东西叠加起来有这样的效果,或者这些东西显示我曾经这么努力来着。”
阿来的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做过农民、水利工人,开过拖拉机,会摆弄那些复杂的机械。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阿来考入师范学校学习,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1997年,阿来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阿坝草原来到了成都,在《科幻世界》做一名编辑。在10年间,阿来从编辑做到了总编、社长,并使一本科幻杂志变成了畅销的出版物。2009年,不再担任杂志主编的阿来当选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阿来属于那种厚积薄发型的作家,他一直在悄悄地积累,不到成熟的时候是不拿出自己的作品的。在《尘埃落定》绽放十年后,阿来的新长篇小说《空山》问世。这部以六个大中篇构成的“橘瓣式”长篇小说,六个部分以向心的结构,结构了一个叫机村的小村庄的当代历史。机村,实际上是阿来对自己的故乡的代称,是他从故乡再度出发的一个原点。在这部长达60多万字的小说中,阿来用宽阔、从容的笔墨,艰难指认了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闭抑会导致蒙昧,开放也会带来物质和心灵的双重损毁,一个村庄的传说,终究是一种矛盾、不安、苦难的写照;它的被改写和被抹去,或许蕴藏着新生的喜悦,但更多的还是麻木、无奈和空寂。”阿来对现实的悲悯,对文学宗教般的情感,使《空山》气象不凡。
2009年,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蓝本的《格萨尔王》出版,这部作品被誉为阿来为藏族人民“写心”之作,也被认为是“最令人期待的小说”之一。按阿来的话说,这是“一本让你读懂西藏人民眼神的小说”。
在《格萨尔王》中,阿来精心设计了两条并进的叙事线索:一条以千百年来在藏族人民中口口相传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底本,侧重讲述了格萨尔王一生降妖除魔、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另一条线索则围绕一个当代的藏族“格萨尔”说唱艺人晋美的成长经历展开。阿来将他所接触到的众多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经历、性格和情感,浓缩到了小说中“晋美”这个角色身上。
阿来坦言,对藏区流传的口头故事,他是有偏爱的。“里面有藏民族原本的思维习惯与审美特征,有对世界朴素而又深刻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表达,更多依赖于感性的丰沛,而非理性的清晰。中国人惯于把小说的深度表达为思想的深度,在我看来,小说的深刻,首先是情感的深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起,阿来共出版了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作品。跟同龄的作家相比,阿来的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部部都是精品。
对此,阿来认为,“作家进行创作,是为了生命的表达、情感的宣泻,是为了用一种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如果你捕捉到了一些别人没有思考到的东西,并从字里行间圆满地呈现了出来,这,就是作家最大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