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教育使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有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实现终身教育。本文重点论述了网络教育的发表特点与网络教育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网络教育 发展与前景 个性化教学
“网络教育”,就是通过网络学习,教学主体以因特网为工具向广为分散的学生开展教学的全新教育形式。网络跨越时间、空间,信息量大,实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强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目前的远程学习无论从技术还是内容上,都在日趋成熟,必将成为未来教育市场发展的主流。远程教育提倡的是教育的多元性,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传统领域涉及到的培训都可以全部或部分通过网络完成,能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也补充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
目前,网络教育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根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07)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网络教育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2004年为231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66%;预测200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14亿美元。
一、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呢?主要是因为远程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简洁和方便。而且网络作为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手段,可以提供个性化或互动性更强的服务,可以提供相对于其它出版物更为先进的、时效性更强的知识和学习方式。
网络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1.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因特网中信息(内容)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能动式的实时互动,即主动、可控型交流。网络的这一重要特性,使网络教育成为惟一的、真正的在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的远程教育方式。
2.内容丰富和多媒体生动表现。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将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各个环节,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3.个性化教学。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贮存,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即可基于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进行针对不同学员的个别式个性化学习建议、指导教学和应试辅导等。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
4.自动化远程管理。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信息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同样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用户)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历)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通讯的方式完成,因此,网络教育是最为完整、高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
二、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纵观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共出现过3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其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租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三次浪潮就是目前的网络教育,其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而我国目前教育水平总体偏低,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要求也越来越强,我国的教育市场是巨大的。因此,我国网络教育的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当然,网络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时由于国内带宽的限制会影响到网速,进而影响了基于视、音频的网络课件的播放质量,或网络教育缺乏面对面教授的特点,导致与教师交流即时的互动性受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约束力无法保证等。但从长远来看,这只是网络教育发展中的小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当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时候,教育的惟一出路就在于改革。而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数育信息化。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化的特征,使学习获得了新的载体。网上学习正在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认真对待的新生事物。网上学习提供了快速的学习模式,降低了学习成本,提高了学习的广泛性。远程学习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这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时期的新生事物,也是将来大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它将凭借其跨时间、空间的特点,成为现有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咨询网.2006年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R].2006年1月
[关键词]网络教育 发展与前景 个性化教学
“网络教育”,就是通过网络学习,教学主体以因特网为工具向广为分散的学生开展教学的全新教育形式。网络跨越时间、空间,信息量大,实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强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目前的远程学习无论从技术还是内容上,都在日趋成熟,必将成为未来教育市场发展的主流。远程教育提倡的是教育的多元性,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传统领域涉及到的培训都可以全部或部分通过网络完成,能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也补充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
目前,网络教育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根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07)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网络教育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2004年为231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66%;预测200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14亿美元。
一、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呢?主要是因为远程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简洁和方便。而且网络作为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手段,可以提供个性化或互动性更强的服务,可以提供相对于其它出版物更为先进的、时效性更强的知识和学习方式。
网络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1.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因特网中信息(内容)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能动式的实时互动,即主动、可控型交流。网络的这一重要特性,使网络教育成为惟一的、真正的在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的远程教育方式。
2.内容丰富和多媒体生动表现。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将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各个环节,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3.个性化教学。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贮存,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即可基于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进行针对不同学员的个别式个性化学习建议、指导教学和应试辅导等。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
4.自动化远程管理。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信息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同样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用户)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历)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通讯的方式完成,因此,网络教育是最为完整、高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
二、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纵观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共出现过3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标志性的口号是“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其标志性的口号是“计算机与基础租结合,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三次浪潮就是目前的网络教育,其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而我国目前教育水平总体偏低,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要求也越来越强,我国的教育市场是巨大的。因此,我国网络教育的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当然,网络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时由于国内带宽的限制会影响到网速,进而影响了基于视、音频的网络课件的播放质量,或网络教育缺乏面对面教授的特点,导致与教师交流即时的互动性受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约束力无法保证等。但从长远来看,这只是网络教育发展中的小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当传统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时候,教育的惟一出路就在于改革。而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数育信息化。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化的特征,使学习获得了新的载体。网上学习正在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认真对待的新生事物。网上学习提供了快速的学习模式,降低了学习成本,提高了学习的广泛性。远程学习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这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时期的新生事物,也是将来大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它将凭借其跨时间、空间的特点,成为现有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咨询网.2006年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R].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