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当代乡土困境意识的书写,存在于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之间。民众徘徊于传统文明与现代都市的对立中,在城市乡村二元对立中。乡土中的人们陷入精神疾苦,渴望寻求理解和反思。
关键词:当代;乡土;困境意识
作者简介:张婷(1993-),女,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一、困境意识的书写反思
困境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家们热衷的描述,无论是古希腊悲剧的崇高壮烈感,还是现代生活中痛苦迷茫。从远古到现今,困境与痛苦的存在对于文学记录历史也是有价值的。法国哲学家加缪认为苦难与快乐是并存的,苦难带来伤痛,却也给文学与历史提供了记录,时刻警醒人们反思。在中国,乡土生活中的困境也普遍存在,在现实困境和精神困境中,它可以被看作“人存在着的本质困境和永无止境的痛苦遭遇”。贾平凹在《我是农民》中写道:“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困难中。”[1]苦难作为人类存在需要面对的问题,往往以悲剧的形式贯穿生活。而文学透过苦难与困境,反思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行灵魂的洗礼与救赎。
二、乡土中无法遁逃的生存困境
八十年代以来,在乡土叙事或乡土题材的小说中,往往呈现出一种困境意识的描写,广阔的乡村中弥漫着人们生存的彷徨痛苦感。痛苦感和失落感成为作家所描述的主要关注点。
方方笔下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主人公涂自强作为在山村长大考上大学的孩子,渴望在大城市谋求一席之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和不幸的生活最终摧毁了他的梦想。他将母亲接到武汉照顾,由于母亲无法适应城市生活,谋生又历尽艰辛,涂自强积劳成疾,最终落寞离世。城乡对立在主人公身上呈现出鲜明的表现,他饱尝灵与肉的生存艰辛与痛苦。从乡村进城谋生的人民往往处于这种环境,即“他们只能在杂乱的建筑工地、极其危险的矿井、条件恶劣的工厂,靠出卖原始的体力来换取生存所必须的货币”[2]。作为大学生的涂自强依旧没有摆脱乡土村落的身份,在城市中四处碰壁。这是涂自强的悲伤,也是万千处于城乡夹缝中的人们的生存困境。
城与乡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文明兴起,要求破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因素。作家书写个人困境的同时,也在书写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如果说,新时期的城市题材文学写作充满着“公共化与现代化”[3],那么乡土叙事就是反思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包括新兴工业与传统农业的对立,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导致了乡土题材的小说中民众的生存困境,在城市中迷失自我、失去方向。
三、乡土叙事中生存困境的价值
八十年代以来,乡土叙事中的困境描写包括生存的艰辛、精神的疾苦等多重方面。生存困境建立在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文明的冲突中,人们找寻不到生存空间,金钱的缺失和身体的饥荒等多种困境制约着乡土中人们的生活。作家把创作目光投入乡土叙事中的生存困境,旨在描写农民或乡村中的人生活的艰辛,反思理想与生活的落差,以及人们痛苦荒凉的心境。而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中打工的村民,離开乡土的守护,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迷失自我,独自悲伤。邓一光笔下的《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中明确写出新式农民闯武汉后的失落,城市“是我们这种乡下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主人,永远也不允许进入,永远找不到位置放下自己的脚”。[4]他们在城市与乡土中徘徊,生活艰辛与迷茫。他们不甘心在乡村度过一生,又在城市中碌碌无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中,体现出个体存在的尴尬。
生存困境的描写,是作家对于人性的审视与反思。生活的痛苦源于时代环境与城乡二元对立,而真正的困境在于精神的麻木与无知。生存困境的深度表现为精神疾苦,与直面死亡时的悲哀与绝望不同,生存困境使乡村中的人们陷入迷茫的挣扎,他们在乡村中希望找到更好的生活,又在城市中夹缝生存,自身陷入矛盾的困境中,同时陷入生存的痛苦。作家书写乡土中的生存困境,旨在进行灵魂的救赎。乡土叙事中的生存困境的价值,在反思人性的基础上,在深度中思考审视传统文化的封建性,以及乡村中的人与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性,反思精神疾苦,带来自我救赎。
注释:
[1]贾平凹.我是农民.大家.1998.第六期.
[2]谷显明.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新时期乡土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80.
[3]张鸿声.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0.
[4]谷显明.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新时期乡土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1.
关键词:当代;乡土;困境意识
作者简介:张婷(1993-),女,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一、困境意识的书写反思
困境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家们热衷的描述,无论是古希腊悲剧的崇高壮烈感,还是现代生活中痛苦迷茫。从远古到现今,困境与痛苦的存在对于文学记录历史也是有价值的。法国哲学家加缪认为苦难与快乐是并存的,苦难带来伤痛,却也给文学与历史提供了记录,时刻警醒人们反思。在中国,乡土生活中的困境也普遍存在,在现实困境和精神困境中,它可以被看作“人存在着的本质困境和永无止境的痛苦遭遇”。贾平凹在《我是农民》中写道:“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困难中。”[1]苦难作为人类存在需要面对的问题,往往以悲剧的形式贯穿生活。而文学透过苦难与困境,反思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行灵魂的洗礼与救赎。
二、乡土中无法遁逃的生存困境
八十年代以来,在乡土叙事或乡土题材的小说中,往往呈现出一种困境意识的描写,广阔的乡村中弥漫着人们生存的彷徨痛苦感。痛苦感和失落感成为作家所描述的主要关注点。
方方笔下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主人公涂自强作为在山村长大考上大学的孩子,渴望在大城市谋求一席之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和不幸的生活最终摧毁了他的梦想。他将母亲接到武汉照顾,由于母亲无法适应城市生活,谋生又历尽艰辛,涂自强积劳成疾,最终落寞离世。城乡对立在主人公身上呈现出鲜明的表现,他饱尝灵与肉的生存艰辛与痛苦。从乡村进城谋生的人民往往处于这种环境,即“他们只能在杂乱的建筑工地、极其危险的矿井、条件恶劣的工厂,靠出卖原始的体力来换取生存所必须的货币”[2]。作为大学生的涂自强依旧没有摆脱乡土村落的身份,在城市中四处碰壁。这是涂自强的悲伤,也是万千处于城乡夹缝中的人们的生存困境。
城与乡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文明兴起,要求破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因素。作家书写个人困境的同时,也在书写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如果说,新时期的城市题材文学写作充满着“公共化与现代化”[3],那么乡土叙事就是反思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包括新兴工业与传统农业的对立,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导致了乡土题材的小说中民众的生存困境,在城市中迷失自我、失去方向。
三、乡土叙事中生存困境的价值
八十年代以来,乡土叙事中的困境描写包括生存的艰辛、精神的疾苦等多重方面。生存困境建立在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文明的冲突中,人们找寻不到生存空间,金钱的缺失和身体的饥荒等多种困境制约着乡土中人们的生活。作家把创作目光投入乡土叙事中的生存困境,旨在描写农民或乡村中的人生活的艰辛,反思理想与生活的落差,以及人们痛苦荒凉的心境。而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中打工的村民,離开乡土的守护,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迷失自我,独自悲伤。邓一光笔下的《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中明确写出新式农民闯武汉后的失落,城市“是我们这种乡下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主人,永远也不允许进入,永远找不到位置放下自己的脚”。[4]他们在城市与乡土中徘徊,生活艰辛与迷茫。他们不甘心在乡村度过一生,又在城市中碌碌无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中,体现出个体存在的尴尬。
生存困境的描写,是作家对于人性的审视与反思。生活的痛苦源于时代环境与城乡二元对立,而真正的困境在于精神的麻木与无知。生存困境的深度表现为精神疾苦,与直面死亡时的悲哀与绝望不同,生存困境使乡村中的人们陷入迷茫的挣扎,他们在乡村中希望找到更好的生活,又在城市中夹缝生存,自身陷入矛盾的困境中,同时陷入生存的痛苦。作家书写乡土中的生存困境,旨在进行灵魂的救赎。乡土叙事中的生存困境的价值,在反思人性的基础上,在深度中思考审视传统文化的封建性,以及乡村中的人与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性,反思精神疾苦,带来自我救赎。
注释:
[1]贾平凹.我是农民.大家.1998.第六期.
[2]谷显明.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新时期乡土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80.
[3]张鸿声.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0.
[4]谷显明.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新时期乡土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