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气象灾害调查,总结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对作好农业规划设计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
作用。
关键词 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02-0147-01
绥阳县位于省北部、大娄山中段、遵义市东北面,东经106°57′22″-107°31′31″,北纬27°49′22″-28°29′34″, 东西宽56 km,南北长75 km,全县总面积2 566 km2。县内有4个万亩大坝,15个5 000亩大坝,为贵州省主要产粮基地,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辣椒等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5 ℃-17.5 ℃。年降雨量900 mm-1 250 mm,年平均空气湿度80%以上,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数1 114.2 h。全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秋风、暴雨洪涝,主要受灾作物有玉米、烤烟、水稻等。
1 气象灾害对水稻的影响
绥阳县山区农业县,水稻种植多为梯田和坝田分布,从行政区域来讲,全县14个乡镇都有水稻种植。水稻生产的数量、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受气候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干旱、秋风和病虫害等气象自然灾害天气直接威胁生产,可导致减产或绝收。所以对我县水稻生产气象灾害开展科学评估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议。
1.1 春季低温
4-5月是冷暖空气交替较频繁的季节,温差大,如有强冷空气影响,则出现倒春寒天气,降温幅度可达8 ℃-10 ℃,中高山最低气温可达5 ℃以下,持续阴雨天气,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较多,气温偏低,湿度较大,日照特少。4月下是我县水稻播种浅植时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 ℃以上,最低气温大于7 ℃,水稻播种后,若日平均气温大于
15 ℃且连续有5个晴天,就能正常出苗扎根。此间如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则造成烂种,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低温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长期缺日照,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生理机能失调,低温潮湿又常发生病虫害。总之,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种烂秧,不仅损失良种,也延误农时,并影响产量。
1.2 春旱
3-5月受热低压控制,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工农业生产和人畜人畜饮水所需。绥阳县发生春旱频率19 %,重春旱发生频率10 %,主要影响板土翻耕,烤烟苗移栽后难以成活,如果春旱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则无水打田不能插秧,我县50 %的梯田是无灌溉水源,只能改种旱地作物,直接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而无收成。
1.3 “洗手干”
绥阳县水稻插秧一般于6月中下旬结束,立即就是夏旱开始。发生“洗手干”的频率为4 %。由于秧田无水补充,气温偏高,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在较短时间内秧田就干了,秧苗不能定根成活,同时也无法补栽,导致水稻无收。
1.4 伏旱天气
高压系统稳定少动,绥阳县上空长时间维持下沉气流,持续晴到多云少雨天气,发生夏旱频率76.9 %,一般中等强度的夏旱占56.7 %,严重夏旱占43.3 %。7-8月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段,在此间发生中等强度干旱,会导致水源不好的稻田在一定时间内因无水灌溉而减产,有水源灌溉的稻田也会发生病虫害和灌浆不充足籽不饱满而减产。发生严重干旱时,有水源保障的稻田有50 %的收成,其它大部分稻田水稻绝收。据统计,绥阳县持续30-40天的夏旱,水稻产量减产20 %-30 %,持续60以上的夏旱,水稻产量减产50 %-60 %。
1.5 秋风
8月上中下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20 ℃,持续阴雨天气。此间正是水稻扬花灌浆干物质形成期,由于气温低,无日照,多降水,空气温度大。水稻生长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导致水稻空壳率高,因拨海高度的不同而减产幅度不一样,拨海高度在800 m以下地区的水稻受秋风的影响不大,但如秋風出现在8月上旬则有一定的影响。出现在8月中下旬的秋风,则对800 m以上地区的水稻都会产生影响,一般减产20-30,1 000 m以上地区在重秋风年会减产80 %,有的品种会绝收。
1.6 秋绵雨
每年9-10月常常出现绵雨天气,阴天无日照,气温略低,绥阳县10月份出现秋绵雨天气的频率为80 %左右,一般持续5-10天,最重年持续近40天,秋绵雨主要影响中高山地区水稻收割,容易造成水稻发芽霉烂而减收。
2 气象灾害对玉米的影响
2.1 玉米生长对降水的要求
绥阳县属于西南山地玉米气候适宜区,玉米也是绥阳县最主要的旱地农作物。本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4-10月日平均气温多在15 ℃-29 ℃,
≥10 ℃的积温4 400 ℃-8 000 ℃,热量资源丰富,玉米有效生长期150-180天,年降水量800 mm-1200 mm,水分充足。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据资料证明,亩产500 kg的夏玉米耗水量300 m2-370 m2,形成l千克子粒大约需水700 kg。
还证明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异。总的趋势为: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试验证明,播种时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60 %-70 %,才能保持全苗;出苗至拔节,需水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 %,为玉米苗期促根生长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10天开始,30天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子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 %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因此,要求在乳熟以前土壤仍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 %,乳熟以后则保持60 %为宜。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通常,播前要浇底墒水;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天左右,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反之则可不浇。如果雨水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窒息死株。发芽出苗、幼苗期,应注意散墒,防止烂种芽涝。
2.2 玉米生长对温度要求
玉米是喜温的对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目前应用的玉米品种生育期要求总积温在1 800 ℃-2 800 ℃。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在土壤水、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玉米种子在10 ℃能正常发芽,以24 ℃发芽最快。拔节最低温度为18 ℃,最适温度为20 ℃,最高温度为25 ℃。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对温度要求最高,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最适温度为
25 ℃-28 ℃。温度高于32 ℃-35 ℃,大气相对湿度低于30 %时,花粉粒因失水失去活力,花柱易枯萎,难于授粉、受精。所以,只有调节播期和适时浇水降温,提高大气相对湿度保证授粉、受精、子粒的形成。花粒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 ℃-24 ℃,如遇低于16 ℃或高于25 ℃,影响淀粉酶活性,养分合成、转移减慢,积累减少,成熟延迟,粒重降低
减产。
2.3 玉米对日照的要求
玉米是短曰照作物,喜光,全生育期都要求强烈的光照。出苗后在8 h-12 h的日照下,发育快、开花早,生育期缩短,反之则延长。玉米在强光照下,净光合生产率高,有机物质在体内移动得快,反之则低、慢。玉米的光补偿点较低,故不耐阴。玉米的光饱和点较高,既使在盛夏中午强烈的光照下,也不表现光饱和状态。因此,要求适宜的密度,一播全苗、要匀留苗、留匀苗,否则,光照不足、大苗吃小苗,造成严重减产。
3 影响绥阳玉米的生产的气象灾害
3.1 雹灾
玉米在发芽出苗期遭受雹灾,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地温下降,通气不良,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灾后应及时疏松土壤,以利增温通气;在玉米拔节到抽雄前,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以前,雌雄穗和部分叶片尚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只要未抽出的叶子没有受损伤,且残留根茬,只要及时中耕、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一般仍可获得较好收成;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植株恢复生长的能力变差,对产量影响较大。据调查,凡被冰雹砸断穗节的玉米,则不能恢复生长;如果穗节完好,应及时加强管理,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3.2 风灾
7-8月份,常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造成玉米倒伏或茎折。对成熟前倒伏或茎折的玉米,应及时扶起,以免相互倒压,影响光合作用。对于倒折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将植株扶正即可;如果是茎折,应将数株捆在一起,使植株相互支持。
3.3 涝灾
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当土壤湿度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 %以上时,植株的生长发育即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幼苗期,表现更为明显;玉米生长后期,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根际常因缺氧而窒息坏死,造成生活力迅速衰退,植株未熟先枯,对产量影响很大。据调查,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积水1-2天,对产量影响不甚明显,积水3天减产20 %,积水5天减产40 %。对于遭受涝灾的玉米,要及早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当能下地时,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以破除板结,防止倒伏,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及时增施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长,减轻涝灾损失。
3.4 干旱
干旱对玉米的影响程度除旱情本身外还取决于不同拨海高度,干旱期间热量充足、光照强,对高海拨地区(1 100 m以上)玉米生长十分有利。春旱主要影响玉米播种和移栽,夏旱主要影响玉米干物质的形成,重旱年会导致抗旱能力差的地区玉米减收或绝收。
参考文献
[1]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气象出版社.
作用。
关键词 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02-0147-01
绥阳县位于省北部、大娄山中段、遵义市东北面,东经106°57′22″-107°31′31″,北纬27°49′22″-28°29′34″, 东西宽56 km,南北长75 km,全县总面积2 566 km2。县内有4个万亩大坝,15个5 000亩大坝,为贵州省主要产粮基地,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辣椒等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5 ℃-17.5 ℃。年降雨量900 mm-1 250 mm,年平均空气湿度80%以上,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数1 114.2 h。全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秋风、暴雨洪涝,主要受灾作物有玉米、烤烟、水稻等。
1 气象灾害对水稻的影响
绥阳县山区农业县,水稻种植多为梯田和坝田分布,从行政区域来讲,全县14个乡镇都有水稻种植。水稻生产的数量、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受气候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干旱、秋风和病虫害等气象自然灾害天气直接威胁生产,可导致减产或绝收。所以对我县水稻生产气象灾害开展科学评估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议。
1.1 春季低温
4-5月是冷暖空气交替较频繁的季节,温差大,如有强冷空气影响,则出现倒春寒天气,降温幅度可达8 ℃-10 ℃,中高山最低气温可达5 ℃以下,持续阴雨天气,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较多,气温偏低,湿度较大,日照特少。4月下是我县水稻播种浅植时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 ℃以上,最低气温大于7 ℃,水稻播种后,若日平均气温大于
15 ℃且连续有5个晴天,就能正常出苗扎根。此间如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则造成烂种,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低温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长期缺日照,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生理机能失调,低温潮湿又常发生病虫害。总之,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种烂秧,不仅损失良种,也延误农时,并影响产量。
1.2 春旱
3-5月受热低压控制,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工农业生产和人畜人畜饮水所需。绥阳县发生春旱频率19 %,重春旱发生频率10 %,主要影响板土翻耕,烤烟苗移栽后难以成活,如果春旱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则无水打田不能插秧,我县50 %的梯田是无灌溉水源,只能改种旱地作物,直接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而无收成。
1.3 “洗手干”
绥阳县水稻插秧一般于6月中下旬结束,立即就是夏旱开始。发生“洗手干”的频率为4 %。由于秧田无水补充,气温偏高,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在较短时间内秧田就干了,秧苗不能定根成活,同时也无法补栽,导致水稻无收。
1.4 伏旱天气
高压系统稳定少动,绥阳县上空长时间维持下沉气流,持续晴到多云少雨天气,发生夏旱频率76.9 %,一般中等强度的夏旱占56.7 %,严重夏旱占43.3 %。7-8月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段,在此间发生中等强度干旱,会导致水源不好的稻田在一定时间内因无水灌溉而减产,有水源灌溉的稻田也会发生病虫害和灌浆不充足籽不饱满而减产。发生严重干旱时,有水源保障的稻田有50 %的收成,其它大部分稻田水稻绝收。据统计,绥阳县持续30-40天的夏旱,水稻产量减产20 %-30 %,持续60以上的夏旱,水稻产量减产50 %-60 %。
1.5 秋风
8月上中下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20 ℃,持续阴雨天气。此间正是水稻扬花灌浆干物质形成期,由于气温低,无日照,多降水,空气温度大。水稻生长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导致水稻空壳率高,因拨海高度的不同而减产幅度不一样,拨海高度在800 m以下地区的水稻受秋风的影响不大,但如秋風出现在8月上旬则有一定的影响。出现在8月中下旬的秋风,则对800 m以上地区的水稻都会产生影响,一般减产20-30,1 000 m以上地区在重秋风年会减产80 %,有的品种会绝收。
1.6 秋绵雨
每年9-10月常常出现绵雨天气,阴天无日照,气温略低,绥阳县10月份出现秋绵雨天气的频率为80 %左右,一般持续5-10天,最重年持续近40天,秋绵雨主要影响中高山地区水稻收割,容易造成水稻发芽霉烂而减收。
2 气象灾害对玉米的影响
2.1 玉米生长对降水的要求
绥阳县属于西南山地玉米气候适宜区,玉米也是绥阳县最主要的旱地农作物。本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4-10月日平均气温多在15 ℃-29 ℃,
≥10 ℃的积温4 400 ℃-8 000 ℃,热量资源丰富,玉米有效生长期150-180天,年降水量800 mm-1200 mm,水分充足。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据资料证明,亩产500 kg的夏玉米耗水量300 m2-370 m2,形成l千克子粒大约需水700 kg。
还证明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异。总的趋势为: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试验证明,播种时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60 %-70 %,才能保持全苗;出苗至拔节,需水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 %,为玉米苗期促根生长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10天开始,30天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子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 %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因此,要求在乳熟以前土壤仍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 %,乳熟以后则保持60 %为宜。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通常,播前要浇底墒水;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天左右,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反之则可不浇。如果雨水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窒息死株。发芽出苗、幼苗期,应注意散墒,防止烂种芽涝。
2.2 玉米生长对温度要求
玉米是喜温的对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目前应用的玉米品种生育期要求总积温在1 800 ℃-2 800 ℃。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在土壤水、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玉米种子在10 ℃能正常发芽,以24 ℃发芽最快。拔节最低温度为18 ℃,最适温度为20 ℃,最高温度为25 ℃。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对温度要求最高,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最适温度为
25 ℃-28 ℃。温度高于32 ℃-35 ℃,大气相对湿度低于30 %时,花粉粒因失水失去活力,花柱易枯萎,难于授粉、受精。所以,只有调节播期和适时浇水降温,提高大气相对湿度保证授粉、受精、子粒的形成。花粒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 ℃-24 ℃,如遇低于16 ℃或高于25 ℃,影响淀粉酶活性,养分合成、转移减慢,积累减少,成熟延迟,粒重降低
减产。
2.3 玉米对日照的要求
玉米是短曰照作物,喜光,全生育期都要求强烈的光照。出苗后在8 h-12 h的日照下,发育快、开花早,生育期缩短,反之则延长。玉米在强光照下,净光合生产率高,有机物质在体内移动得快,反之则低、慢。玉米的光补偿点较低,故不耐阴。玉米的光饱和点较高,既使在盛夏中午强烈的光照下,也不表现光饱和状态。因此,要求适宜的密度,一播全苗、要匀留苗、留匀苗,否则,光照不足、大苗吃小苗,造成严重减产。
3 影响绥阳玉米的生产的气象灾害
3.1 雹灾
玉米在发芽出苗期遭受雹灾,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地温下降,通气不良,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灾后应及时疏松土壤,以利增温通气;在玉米拔节到抽雄前,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以前,雌雄穗和部分叶片尚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只要未抽出的叶子没有受损伤,且残留根茬,只要及时中耕、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一般仍可获得较好收成;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植株恢复生长的能力变差,对产量影响较大。据调查,凡被冰雹砸断穗节的玉米,则不能恢复生长;如果穗节完好,应及时加强管理,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3.2 风灾
7-8月份,常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造成玉米倒伏或茎折。对成熟前倒伏或茎折的玉米,应及时扶起,以免相互倒压,影响光合作用。对于倒折的玉米,如果只是根倒,将植株扶正即可;如果是茎折,应将数株捆在一起,使植株相互支持。
3.3 涝灾
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当土壤湿度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 %以上时,植株的生长发育即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幼苗期,表现更为明显;玉米生长后期,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根际常因缺氧而窒息坏死,造成生活力迅速衰退,植株未熟先枯,对产量影响很大。据调查,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积水1-2天,对产量影响不甚明显,积水3天减产20 %,积水5天减产40 %。对于遭受涝灾的玉米,要及早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当能下地时,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以破除板结,防止倒伏,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植株根部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及时增施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长,减轻涝灾损失。
3.4 干旱
干旱对玉米的影响程度除旱情本身外还取决于不同拨海高度,干旱期间热量充足、光照强,对高海拨地区(1 100 m以上)玉米生长十分有利。春旱主要影响玉米播种和移栽,夏旱主要影响玉米干物质的形成,重旱年会导致抗旱能力差的地区玉米减收或绝收。
参考文献
[1]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气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