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演奏经验和体会,对作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同时提出了详细的演奏要点以及对《牧歌》演奏技巧的探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对该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爱好者更好地掌握该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
关键词:葫芦丝;牧歌;演奏技巧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牧歌》是一首典型的蒙古风格的巴乌独奏曲,牧歌的演奏可模仿马头琴的风格来表现,巴乌的音色与马头琴的音色比较接近,所以一般用巴乌或者大葫芦丝来演奏此曲,在教学中一般选用F调的葫芦丝来演奏,无论是风格的把握还是技巧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在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要求准确规范地运用叠音、颤音、滑音、单吐、双吐等技巧,巧妙的气息和恰到好处的气息控制,通过对乐曲的理解、分析和演奏进一步提高演奏者对葫芦丝经典曲目的鉴赏能力。
2.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演奏《牧歌》的技巧及运用,使演奏者能与这首作品的艺术美融为一体,进一步了解多民族音乐,了解更多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分析,掌握这首曲子的技巧难点,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这首曲子旋律悠长,音色婉转悠扬,长音比较丰富和谐,能够把这首曲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牧歌》的创作背景出发,进一步分析用葫芦丝演奏《牧歌》时的技巧处理。研究中主要解决单、双、三吐、虚指颤音、三连音如何在这首曲子中灵活运用来达到用葫芦丝演奏此曲的作用和意义,是演奏者在演奏此曲是能得心应手,能够把这首曲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葫芦丝乐器
(一)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一种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来源于云南德宏地区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少数民族乐器。
(二)葫芦丝发展史
葫芦丝在今天能够有如此的成就,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90年代,随着各大媒体的宣传、网络的带动、经济的发展,葫芦丝这种乐器已经走出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在全国的少数民族的乐器中,它是流传最快、普及面较广、比较受大众所喜爱的乐器,如今已成为傣族的一大经济支柱,也是傣族人民的象征。
三、《牧歌》的创作背景
《牧歌》是被誉为“蒙古笛王”以及大草原风格的“新派笛韵大师”李镇所创。李镇的主要成就在于对笛子的钻研,他历经数十年演奏实践和艺术生涯的磨练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乐曲,如,巴乌乐曲《牧歌》,《牧歌》优秀的旋律源于蒙古包,吸收了蒙古长调的特点创作而成。
四、《牧歌》的技巧处理
本文从该曲的演奏技巧、风格的把握,以及情感表达等几方面对《牧歌》进行阐析。整首曲子分为散板、行板(行板部分中有一部分小快板)、快板,最后是尾声部分。
(一)散板
子部分描写了草原如画的景色,天边,雄鹰盘旋着,俯视着,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蒙古包犹如朵朵盛开着的莲花,装点着广阔的草原,一切都是那样祥和。散板部分的演奏比较具有内蒙古长调民歌特点,开场的长调悠扬、舒长、辽阔、有力度、有层次、有秩序,在引子的演奏中要注意风格的把握,巴乌和葫芦丝的音色除了本身是吹管乐器之外,还具有弦乐之韵,在这里要尽量模仿马头琴,把蒙古草原的宽广辽阔的气势表现出来,而这种气势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注意气息的控制。
(二)行板
行板部分这个乐段运用了打音、波音、倚音等技巧演奏,“打音” 也叫做打指,打音在民族吹管乐器中有不同的概念阐释。打音一般在旋律平行或下行时使用,其方法是在相同音之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低二度。
(三)快板
快板部分描述出了牧民豪放的性格,也比较有赛马的感觉,这个部分也是这首曲子的高难部分,更是乐曲的华彩之处,在这个部分中除了要注意单吐和双吐外,旋律中出现的装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地方的演奏既要演奏出波音也要有倚音的效果,在演奏的时候在3音加上一个波音技巧,即353再加上一个倚音,整个吹奏的过程中不能占用太多时值,在这个部分中,一共有8个小节,每个小节中有二拍,如果不加以注意,容易吹出一小节4拍,这样的话就失去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最初预想的演奏效果。
(四)尾声
尾声部分主要描写了草原回归静谧,一片祥和的场景,草原上寂静的夜,诗一般的韵味,梦一般的甜美,只有那悠扬马头琴久久地回荡着。尾声的部分主要是突出主题,在这个部分从演奏技巧上来看,可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主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尾声部分如歌,绵长,与引子遥相呼应,耐人寻味。
五、用葫芦丝演奏《牧歌》的作用和意义
《牧歌》这首曲子原本是一首巴乌独奏曲目,但也可以用打大葫芦丝来演奏,巴乌是在云南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中音晃管乐器,用嘴包着吹口横吹,它和葫芦丝有着共同的渊源,它的发音原理是相同的,音域相同,演奏方法也是一样的,音色也很相似,只是巴乌的音色比较厚实一点,所以有“会吹葫芦丝就会吹巴乌”的说法,因此,人们都称它们为姊妹乐器。
六、结束语
葫芦丝这一专属于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如今也走上了舞台,虽然在音域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对于音乐的表达能力,这种乐器的演奏有它独特的方式,它的音色能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
气息的运用影响着整首作品的表现力度,要想将作品的表达能力和将作品完美地呈现给听众,除了气息的运用之外,技巧的处理和运用也是要重点掌握的。由于葫芦丝本身所具有的音色圆润细腻,表现力度也较强,在各民族间已经被广泛流传开来,同时深受广大人民群眾的喜爱。《牧歌》作为葫芦丝的代表作品,被众多葫芦丝爱好者研究学习也被许多著名演奏家所演奏过,其中的单吐、双吐、三吐、倚音滑音、波音、打音,以及在引子部分为了更好地增加听觉上的效果而加入的颤音技巧,这些技巧我们都必须掌握和熟练的使用,本文对该作品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的把握上略述己见,希望能对葫芦丝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宛煜. 浅谈葫芦丝演奏[J]. 大舞台.2010.05
[2]张春亮. 葫芦丝文化在云南当代的发展[D].云南艺术学院.2011
[3]余杨. 葫芦丝装饰音的使用[J]. 黄河之声2014.11.
关键词:葫芦丝;牧歌;演奏技巧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牧歌》是一首典型的蒙古风格的巴乌独奏曲,牧歌的演奏可模仿马头琴的风格来表现,巴乌的音色与马头琴的音色比较接近,所以一般用巴乌或者大葫芦丝来演奏此曲,在教学中一般选用F调的葫芦丝来演奏,无论是风格的把握还是技巧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在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要求准确规范地运用叠音、颤音、滑音、单吐、双吐等技巧,巧妙的气息和恰到好处的气息控制,通过对乐曲的理解、分析和演奏进一步提高演奏者对葫芦丝经典曲目的鉴赏能力。
2.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演奏《牧歌》的技巧及运用,使演奏者能与这首作品的艺术美融为一体,进一步了解多民族音乐,了解更多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分析,掌握这首曲子的技巧难点,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这首曲子旋律悠长,音色婉转悠扬,长音比较丰富和谐,能够把这首曲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牧歌》的创作背景出发,进一步分析用葫芦丝演奏《牧歌》时的技巧处理。研究中主要解决单、双、三吐、虚指颤音、三连音如何在这首曲子中灵活运用来达到用葫芦丝演奏此曲的作用和意义,是演奏者在演奏此曲是能得心应手,能够把这首曲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葫芦丝乐器
(一)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一种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来源于云南德宏地区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少数民族乐器。
(二)葫芦丝发展史
葫芦丝在今天能够有如此的成就,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90年代,随着各大媒体的宣传、网络的带动、经济的发展,葫芦丝这种乐器已经走出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在全国的少数民族的乐器中,它是流传最快、普及面较广、比较受大众所喜爱的乐器,如今已成为傣族的一大经济支柱,也是傣族人民的象征。
三、《牧歌》的创作背景
《牧歌》是被誉为“蒙古笛王”以及大草原风格的“新派笛韵大师”李镇所创。李镇的主要成就在于对笛子的钻研,他历经数十年演奏实践和艺术生涯的磨练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乐曲,如,巴乌乐曲《牧歌》,《牧歌》优秀的旋律源于蒙古包,吸收了蒙古长调的特点创作而成。
四、《牧歌》的技巧处理
本文从该曲的演奏技巧、风格的把握,以及情感表达等几方面对《牧歌》进行阐析。整首曲子分为散板、行板(行板部分中有一部分小快板)、快板,最后是尾声部分。
(一)散板
子部分描写了草原如画的景色,天边,雄鹰盘旋着,俯视着,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蒙古包犹如朵朵盛开着的莲花,装点着广阔的草原,一切都是那样祥和。散板部分的演奏比较具有内蒙古长调民歌特点,开场的长调悠扬、舒长、辽阔、有力度、有层次、有秩序,在引子的演奏中要注意风格的把握,巴乌和葫芦丝的音色除了本身是吹管乐器之外,还具有弦乐之韵,在这里要尽量模仿马头琴,把蒙古草原的宽广辽阔的气势表现出来,而这种气势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注意气息的控制。
(二)行板
行板部分这个乐段运用了打音、波音、倚音等技巧演奏,“打音” 也叫做打指,打音在民族吹管乐器中有不同的概念阐释。打音一般在旋律平行或下行时使用,其方法是在相同音之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低二度。
(三)快板
快板部分描述出了牧民豪放的性格,也比较有赛马的感觉,这个部分也是这首曲子的高难部分,更是乐曲的华彩之处,在这个部分中除了要注意单吐和双吐外,旋律中出现的装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地方的演奏既要演奏出波音也要有倚音的效果,在演奏的时候在3音加上一个波音技巧,即353再加上一个倚音,整个吹奏的过程中不能占用太多时值,在这个部分中,一共有8个小节,每个小节中有二拍,如果不加以注意,容易吹出一小节4拍,这样的话就失去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最初预想的演奏效果。
(四)尾声
尾声部分主要描写了草原回归静谧,一片祥和的场景,草原上寂静的夜,诗一般的韵味,梦一般的甜美,只有那悠扬马头琴久久地回荡着。尾声的部分主要是突出主题,在这个部分从演奏技巧上来看,可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主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尾声部分如歌,绵长,与引子遥相呼应,耐人寻味。
五、用葫芦丝演奏《牧歌》的作用和意义
《牧歌》这首曲子原本是一首巴乌独奏曲目,但也可以用打大葫芦丝来演奏,巴乌是在云南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中音晃管乐器,用嘴包着吹口横吹,它和葫芦丝有着共同的渊源,它的发音原理是相同的,音域相同,演奏方法也是一样的,音色也很相似,只是巴乌的音色比较厚实一点,所以有“会吹葫芦丝就会吹巴乌”的说法,因此,人们都称它们为姊妹乐器。
六、结束语
葫芦丝这一专属于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如今也走上了舞台,虽然在音域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对于音乐的表达能力,这种乐器的演奏有它独特的方式,它的音色能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
气息的运用影响着整首作品的表现力度,要想将作品的表达能力和将作品完美地呈现给听众,除了气息的运用之外,技巧的处理和运用也是要重点掌握的。由于葫芦丝本身所具有的音色圆润细腻,表现力度也较强,在各民族间已经被广泛流传开来,同时深受广大人民群眾的喜爱。《牧歌》作为葫芦丝的代表作品,被众多葫芦丝爱好者研究学习也被许多著名演奏家所演奏过,其中的单吐、双吐、三吐、倚音滑音、波音、打音,以及在引子部分为了更好地增加听觉上的效果而加入的颤音技巧,这些技巧我们都必须掌握和熟练的使用,本文对该作品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的把握上略述己见,希望能对葫芦丝爱好者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宛煜. 浅谈葫芦丝演奏[J]. 大舞台.2010.05
[2]张春亮. 葫芦丝文化在云南当代的发展[D].云南艺术学院.2011
[3]余杨. 葫芦丝装饰音的使用[J]. 黄河之声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