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进行简要梳理,提出高一化学学困生的具体转化策略。期待通过此研究能对高一化学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
根据调查显示,在高中所开设的9门科目中,高一新生认为化学的难度排在第三位,僅次于数学和英语。说明了高一学生普遍感到高一化学难学,对于学困生而言高一化学更是难学。于是大多数学困生在高一年级对化学就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学困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到了高二、高三,其困难的深度和广度必然进一步放大。在这种情势下,研究和探寻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问题,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未处理好初、高中衔接,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高中教师一般都不教初中,因而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致使有一批高一新生一开始就“不适应”。部分教师刚带出毕业班,从高三下来,头脑中或多或少还带有高考复习的“烙印”。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化学知识,而把教材内容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满堂灌。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且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高中化学知识过多过难,对学习化学产生畏难情绪。另外,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及测试评估题中,有些教师往往设计一些难度大、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习题。很多教师为了消除高一新生对自己中考成绩的自满情绪,在高一入学后的第一次测验时,往往出难度很大的题目,使许多学生考试失败。这些做法易使学生产生化学知识容易掌握、而应用化学知识却很复杂的心理,使他们“望题兴叹”,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们却发出了“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
(二)学习动机不足,造成学生“不爱学”
高一新生结束初中毕业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一迈进高中门槛,从心理上、体力上有一种疲惫的感觉,同时高一是高中的起始阶段,距离高中毕业还有三年时间,自身压力较小,这些是导致学生动力不足、自主学习时间较少的原因之一。能够升入高中,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当的学习能力,高一阶段的新生在潜意识里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比较乐观,认为自己在初中积累的学习经验足以应付高中的学习,心理上有踌躇满志的良好感受,稍有挫折,这种脆弱的自信就会动摇,也会导致兴趣丧失。如记忆上的困难、通过实验感知微观世界的困难、化学概念、理论知识迁移运用的困难、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的困难,都需要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战胜、去克服。
(三)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造成学生“不会学”
初中学生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及经验型的抽象思维。进入高中以后,高一学生将由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型。由于初中化学是入门学习,教材的编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习要求低,学习内容多是知识型,能力型的较少,教师在教学不同知识内容中常运用类比,实现新知识的同化,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甚至很多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问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不同的题型分别建立各自的思维套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操练,不少学生形成思维定型,对教师及教师的思维模式产生依赖心理。但是高中化学在思维形式上有高一层次要求,而且高中教师上课节奏快,有时上课重在点拨,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这一要求的突变令不少高一学生无所适从,从而陷入“学困”。
二、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教学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元素及其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以及酸碱盐的知识在初、高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教师要加强这方能面的教学工作。例如,启普发生器是用来制各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的气体的装置,在初中是不需要掌握的,但是,高中教师认为是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所以在讲到硫化氢的制备时要及时进行补充。再如,高一学生对于酸碱盐的知识普遍感到陌生,要及时补充酸的分类、酸的通性、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碱的分类、碱的通性、碱性氧化物的性质、盐的性质、盐的溶解度、强酸制备弱酸原理、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多元弱酸与其正盐反应等,只有增加了这些知识,在讲强、弱电解质时学生才不会感到突然和不适应。
(二)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富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可以诱导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例如,在讲HCl气体的喷泉实验时,可以提出下列一些问题: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用C02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做喷泉实验?在没有胶头滴管的情况下,如何引发喷泉的产生?”。问题一步一步深入,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不正确的意见,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差,课堂上比较拘谨,不敢发言,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允许学生说错,再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领会正确的见解。教师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励,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开展对学困生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从进入高一时,就要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会预习、会听课或实验、会复习。会预习就是会看书,看本章本节内容,看下一节将要学习的知识,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以便教师在讲课时注意弄懂。所谓听课或实验,是指提高听课效率或学会实验操作。要明确告诉学生,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必全部听,要集中注意力听关键的和自己不懂的,即使弄懂了也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防止遗忘。会复习就是善于把前后知识进行归纳对比,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归纳概括以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物质的量”这一章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几个概念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把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联系起来。在计算时,要充分运用“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把题目中所给出的已知量首先转化为“物质的量”,然后再做其他量的转化。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教师要督促学困生将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这三个环节落实到位,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诊断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雷.综合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改变对策[J].职教论坛,2005,(11)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
根据调查显示,在高中所开设的9门科目中,高一新生认为化学的难度排在第三位,僅次于数学和英语。说明了高一学生普遍感到高一化学难学,对于学困生而言高一化学更是难学。于是大多数学困生在高一年级对化学就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学困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到了高二、高三,其困难的深度和广度必然进一步放大。在这种情势下,研究和探寻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问题,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未处理好初、高中衔接,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高中教师一般都不教初中,因而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致使有一批高一新生一开始就“不适应”。部分教师刚带出毕业班,从高三下来,头脑中或多或少还带有高考复习的“烙印”。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化学知识,而把教材内容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满堂灌。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且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高中化学知识过多过难,对学习化学产生畏难情绪。另外,无论是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及测试评估题中,有些教师往往设计一些难度大、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习题。很多教师为了消除高一新生对自己中考成绩的自满情绪,在高一入学后的第一次测验时,往往出难度很大的题目,使许多学生考试失败。这些做法易使学生产生化学知识容易掌握、而应用化学知识却很复杂的心理,使他们“望题兴叹”,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们却发出了“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
(二)学习动机不足,造成学生“不爱学”
高一新生结束初中毕业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一迈进高中门槛,从心理上、体力上有一种疲惫的感觉,同时高一是高中的起始阶段,距离高中毕业还有三年时间,自身压力较小,这些是导致学生动力不足、自主学习时间较少的原因之一。能够升入高中,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当的学习能力,高一阶段的新生在潜意识里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比较乐观,认为自己在初中积累的学习经验足以应付高中的学习,心理上有踌躇满志的良好感受,稍有挫折,这种脆弱的自信就会动摇,也会导致兴趣丧失。如记忆上的困难、通过实验感知微观世界的困难、化学概念、理论知识迁移运用的困难、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的困难,都需要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战胜、去克服。
(三)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造成学生“不会学”
初中学生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及经验型的抽象思维。进入高中以后,高一学生将由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型。由于初中化学是入门学习,教材的编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习要求低,学习内容多是知识型,能力型的较少,教师在教学不同知识内容中常运用类比,实现新知识的同化,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甚至很多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问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不同的题型分别建立各自的思维套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操练,不少学生形成思维定型,对教师及教师的思维模式产生依赖心理。但是高中化学在思维形式上有高一层次要求,而且高中教师上课节奏快,有时上课重在点拨,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这一要求的突变令不少高一学生无所适从,从而陷入“学困”。
二、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教学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元素及其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以及酸碱盐的知识在初、高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教师要加强这方能面的教学工作。例如,启普发生器是用来制各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的气体的装置,在初中是不需要掌握的,但是,高中教师认为是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所以在讲到硫化氢的制备时要及时进行补充。再如,高一学生对于酸碱盐的知识普遍感到陌生,要及时补充酸的分类、酸的通性、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碱的分类、碱的通性、碱性氧化物的性质、盐的性质、盐的溶解度、强酸制备弱酸原理、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多元弱酸与其正盐反应等,只有增加了这些知识,在讲强、弱电解质时学生才不会感到突然和不适应。
(二)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富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可以诱导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例如,在讲HCl气体的喷泉实验时,可以提出下列一些问题: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是否只有在水中溶解度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用C02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做喷泉实验?在没有胶头滴管的情况下,如何引发喷泉的产生?”。问题一步一步深入,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不正确的意见,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差,课堂上比较拘谨,不敢发言,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允许学生说错,再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领会正确的见解。教师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励,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开展对学困生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从进入高一时,就要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会预习、会听课或实验、会复习。会预习就是会看书,看本章本节内容,看下一节将要学习的知识,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以便教师在讲课时注意弄懂。所谓听课或实验,是指提高听课效率或学会实验操作。要明确告诉学生,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必全部听,要集中注意力听关键的和自己不懂的,即使弄懂了也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防止遗忘。会复习就是善于把前后知识进行归纳对比,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归纳概括以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物质的量”这一章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几个概念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把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联系起来。在计算时,要充分运用“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把题目中所给出的已知量首先转化为“物质的量”,然后再做其他量的转化。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教师要督促学困生将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这三个环节落实到位,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诊断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雷.综合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改变对策[J].职教论坛,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