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中考命题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等目标的基础上,日益呈现出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面对这些变化和发展,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的复习阶段,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初三思想政治教师都需要思索和解决的问题。在此,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贯彻《课程标准》,落实“基本要求”
初三思想品德课的复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整个复习课教学中,要紧扣大纲,真正贯彻《课程标准》,落实其“基本要求”,这是上好复习课的出发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部分,覆盖了全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学所应达到的能力、程度的具体规定。鉴于《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价、考核命题的依据,教师能否吃透《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能否在复习过程中全面落实“基本要求”,将直接关系中考复习指导的成败,关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如每年的中考题,出的一般都是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很少有偏题、怪题,但有个别老师总是喜欢钻牛角尖,在偏题、怪题上做文章,结果既达不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在中考上也得不到较好的成绩。
二、立足课本知识,方法灵活多样
不管中考题目多么灵活、开放,最终还是“理在书中”。而且,中考不回避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考了还可以再考。这就启示我们,复习必须立足课本,重点放在用好、用活书本上。要针对新教材知识点比较分散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学会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学会对相似或相近等易混知识进行区别和联系的梳理。如法律知识方面的复习,对公民与人民、名誉权与荣誉权、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等的区别和联系,可通过知识抢答、游戏接龙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兴趣,并可利用书本图表、阅读材料进行质疑、拓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中考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考查特点,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落实,决不是纯知识的机械记忆或简单累积,而是重视对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运用分析。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开发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话题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讲爱国主义精神时,可结合芦山大地震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来讲解,增强讲解的时事性和针对性。
三、注重精“讲”多“练”,引导融会贯通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应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和升华,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精讲是必须的,话在精而不在多。如有的老师很喜欢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这些在平时是很好的习惯,但在复习的时候如果过多应用,就会使学生思维涣散、记不住重点了。比如在讲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时候,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记住几个重点,如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如何坚持改革开放及自力更生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等,这样学生就能一下抓住重点。
复习课不仅要精讲,更重要的是多练。复习课不能只让学生张耳听、用眼看,更重要的是动脑想、动口答、动笔写,否则难以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所以,复习课应该让学生在练中巩固、理解知识,在练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否认“阅历多、见识广”,让学生多做训练题,见识更多的各地中考题,有助于学生积累考试经验。但是,学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一要精选习题。二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多练。三要在复习中注重训练学生审题的思路,答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加强解题技巧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近年来,思想品德考试题中相应地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方面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方法训练。解题应审清题意,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明确重点,突破难点,理论结合实际,行文做到准确简洁、层次段落分明、逻辑结构严谨。如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教师可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排误法、择优法、排除法、逆推法等;简答题要求简述要点;论述题较难,要仔细研究材料,并通过实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论述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训练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理解题意,善于挖掘隐性观点,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结合,完整地解答问题。
同时,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是我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一点心得体会。总之,只要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采取有效的复习措施,就能在中考冲刺阶段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获得好成绩。
一、贯彻《课程标准》,落实“基本要求”
初三思想品德课的复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整个复习课教学中,要紧扣大纲,真正贯彻《课程标准》,落实其“基本要求”,这是上好复习课的出发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部分,覆盖了全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学所应达到的能力、程度的具体规定。鉴于《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价、考核命题的依据,教师能否吃透《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能否在复习过程中全面落实“基本要求”,将直接关系中考复习指导的成败,关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如每年的中考题,出的一般都是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很少有偏题、怪题,但有个别老师总是喜欢钻牛角尖,在偏题、怪题上做文章,结果既达不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在中考上也得不到较好的成绩。
二、立足课本知识,方法灵活多样
不管中考题目多么灵活、开放,最终还是“理在书中”。而且,中考不回避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考了还可以再考。这就启示我们,复习必须立足课本,重点放在用好、用活书本上。要针对新教材知识点比较分散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学会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学会对相似或相近等易混知识进行区别和联系的梳理。如法律知识方面的复习,对公民与人民、名誉权与荣誉权、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等的区别和联系,可通过知识抢答、游戏接龙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兴趣,并可利用书本图表、阅读材料进行质疑、拓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中考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考查特点,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落实,决不是纯知识的机械记忆或简单累积,而是重视对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运用分析。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开发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话题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讲爱国主义精神时,可结合芦山大地震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重建家园、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来讲解,增强讲解的时事性和针对性。
三、注重精“讲”多“练”,引导融会贯通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而应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和升华,通过复习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上产生一个飞跃。
精讲是必须的,话在精而不在多。如有的老师很喜欢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这些在平时是很好的习惯,但在复习的时候如果过多应用,就会使学生思维涣散、记不住重点了。比如在讲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时候,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记住几个重点,如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如何坚持改革开放及自力更生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等,这样学生就能一下抓住重点。
复习课不仅要精讲,更重要的是多练。复习课不能只让学生张耳听、用眼看,更重要的是动脑想、动口答、动笔写,否则难以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所以,复习课应该让学生在练中巩固、理解知识,在练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否认“阅历多、见识广”,让学生多做训练题,见识更多的各地中考题,有助于学生积累考试经验。但是,学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一要精选习题。二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多练。三要在复习中注重训练学生审题的思路,答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加强解题技巧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近年来,思想品德考试题中相应地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方面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方法训练。解题应审清题意,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明确重点,突破难点,理论结合实际,行文做到准确简洁、层次段落分明、逻辑结构严谨。如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教师可指导学生灵活应用排误法、择优法、排除法、逆推法等;简答题要求简述要点;论述题较难,要仔细研究材料,并通过实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论述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训练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理解题意,善于挖掘隐性观点,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结合,完整地解答问题。
同时,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是我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一点心得体会。总之,只要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采取有效的复习措施,就能在中考冲刺阶段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获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