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段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学具,能满足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低段数学 巧用学具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在教学改革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具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在实验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此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实验体会。
1 看学具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由于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数学教材踏入美丽的课堂,成为儿童学习的玩伴、朋友,获得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
根据新课程改革,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特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常用学具有以下几种:
(1)彩色小棒、实物图。五颜六色的小棒,有单根的,有成捆的。不仅可以用来学习数和计算,杂乱成堆的小棒,能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栩栩如生的图案,不仅能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还能在美丽的图案中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数的概念,培养计算能力。
(2)口算练习卡片。新颖的口算卡片,根据各册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10以内数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 + 2 =10 –8 =4 + 8 =
6 –2 =9 – 4 =11 +6 =
15 +7 = 3+ 0 = 9 + 3 =
利用学具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进行有效的练习,提高口算、心算、计算,数学中三算的能力。
(3)智能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五个)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丰富想像力 ,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用学具
(1)巧用学具,活跃课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学具,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学具,能更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中,教师准备了一份同学们都很喜欢的学具七巧板,让学生小组合作拼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观察自己的拼图,说说每幅图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图案是由7块拼成的,我们就可以说有1个7,那么2个图呢?就必须再加上1个7得到14块板,那么可以说成有几个几呢?(2个7)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动脑,展开想象,拼出多种图案,从动物到植物,从日常用品到形象的建筑,每一种图案都富有个性的思维,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不仅活跃整个课堂,而且使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奥妙。
(2)巧用学具,调动气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因素,恰当地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让小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从而激起兴趣,调动氛围,使小学生们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数学中去。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中,一个钟面模型,调动课堂积极向上的气氛。课前早已布置每个学生准备钟表带进课堂,教师直接揭课题使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言简意骇。这样的教学节约了教学时间,了解生活中钟表的作用,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低年级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以提升小学生对学习《认识钟表》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
各种各样的钟表跟随优美的音乐中播出,拓宽学生对各种钟表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1)师:猜猜它是谁?(电脑放歌曲)
(2)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钟表
(3)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4)学生自由说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5)观察一下,钟表面上有些什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同桌交流你对钟表面的认识情况。
(6)学生汇报总结
数学教学中把学具与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议学具
3.1 学具操作要注意适时
“适时”是指操作时机要适当。最好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通过学具操作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揭示概念和算理。“数的倍数问题”在小学阶段是重点内容,是难点部分。在初步探究过程中,学生没有一定的概念,更不懂“倍数”的概念,这时学具的出现,让学生操作学具,能解决问题,明确倍数的概念。
3.2 学具操作时要注意适量(下转第72页)(上接第66页)
“适量”是指操作次数适量,既不要过频,又不要花样过杂,以能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为宜。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中,当我让小朋友拿出小棒,摆摆自己喜欢的图案,他们却在下面窃窃私语,怎么又是小棒,没劲!这时的课堂在活动操作时,就要减少学具的使用,避免因此破坏学生的心情。所以,适量的拼摆,达到教学中一定效果,完成这堂课的重难点就行了。
3.3 学具操作时要注意适度
“适度”指操作学具要掌握好火候;如果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抽象、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例: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时,往往会形成“比多”就加,“比少”就减的错误认识。适度的操作学具,直观的图样让学生对这样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加以区别,加深理解。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多利用学具更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恰当地操作学具,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杭州教育.2006.3.
[3]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出版社.
[4] 富阳教育.2006(5).
关键词低段数学 巧用学具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在教学改革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具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在实验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此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实验体会。
1 看学具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由于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数学教材踏入美丽的课堂,成为儿童学习的玩伴、朋友,获得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
根据新课程改革,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特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常用学具有以下几种:
(1)彩色小棒、实物图。五颜六色的小棒,有单根的,有成捆的。不仅可以用来学习数和计算,杂乱成堆的小棒,能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栩栩如生的图案,不仅能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还能在美丽的图案中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数的概念,培养计算能力。
(2)口算练习卡片。新颖的口算卡片,根据各册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10以内数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 + 2 =10 –8 =4 + 8 =
6 –2 =9 – 4 =11 +6 =
15 +7 = 3+ 0 = 9 + 3 =
利用学具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进行有效的练习,提高口算、心算、计算,数学中三算的能力。
(3)智能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五个)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丰富想像力 ,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用学具
(1)巧用学具,活跃课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学具,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学具,能更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中,教师准备了一份同学们都很喜欢的学具七巧板,让学生小组合作拼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观察自己的拼图,说说每幅图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图案是由7块拼成的,我们就可以说有1个7,那么2个图呢?就必须再加上1个7得到14块板,那么可以说成有几个几呢?(2个7)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动脑,展开想象,拼出多种图案,从动物到植物,从日常用品到形象的建筑,每一种图案都富有个性的思维,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不仅活跃整个课堂,而且使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奥妙。
(2)巧用学具,调动气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因素,恰当地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让小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从而激起兴趣,调动氛围,使小学生们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数学中去。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中,一个钟面模型,调动课堂积极向上的气氛。课前早已布置每个学生准备钟表带进课堂,教师直接揭课题使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言简意骇。这样的教学节约了教学时间,了解生活中钟表的作用,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低年级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以提升小学生对学习《认识钟表》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
各种各样的钟表跟随优美的音乐中播出,拓宽学生对各种钟表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1)师:猜猜它是谁?(电脑放歌曲)
(2)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钟表
(3)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4)学生自由说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5)观察一下,钟表面上有些什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同桌交流你对钟表面的认识情况。
(6)学生汇报总结
数学教学中把学具与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议学具
3.1 学具操作要注意适时
“适时”是指操作时机要适当。最好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通过学具操作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揭示概念和算理。“数的倍数问题”在小学阶段是重点内容,是难点部分。在初步探究过程中,学生没有一定的概念,更不懂“倍数”的概念,这时学具的出现,让学生操作学具,能解决问题,明确倍数的概念。
3.2 学具操作时要注意适量(下转第72页)(上接第66页)
“适量”是指操作次数适量,既不要过频,又不要花样过杂,以能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为宜。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中,当我让小朋友拿出小棒,摆摆自己喜欢的图案,他们却在下面窃窃私语,怎么又是小棒,没劲!这时的课堂在活动操作时,就要减少学具的使用,避免因此破坏学生的心情。所以,适量的拼摆,达到教学中一定效果,完成这堂课的重难点就行了。
3.3 学具操作时要注意适度
“适度”指操作学具要掌握好火候;如果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抽象、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例: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时,往往会形成“比多”就加,“比少”就减的错误认识。适度的操作学具,直观的图样让学生对这样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加以区别,加深理解。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多利用学具更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恰当地操作学具,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杭州教育.2006.3.
[3]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出版社.
[4] 富阳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