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梅”,是希望像分析、品评古代绘画那样,去品味、琢磨首饰创作。通过临摹古代经典,不断感悟人生。
现代首饰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小小的一枚首饰,承载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价值观、文化修养等等内涵。首饰的定义变得抽象化了。个人化的语言成了首饰主流的表现形式。首饰由装点人们的身体、衣着,转向了我们的心灵。每一次心灵的体验,都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自身的修行过程和作品中折射出的那种平素的艺术精神。
在这一点上,首饰艺术创作如同绘画创作一样,都是作者的一次心灵之旅,观者的一次精神陶冶。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历史悠远,门派众多,作品数量惊人,题材也非常丰富。山水、人物、动物、植物等等,不一而足。传统的“梅”“兰”“竹”“菊”等,即是中国书画作品中非常常见的题材。本文要研究的便是这其中之一——“梅”。
说是“研究”,可以理解成自我的修行,内心的感悟,以及寻找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中国文人的心灵符号
“梅”,最令古代文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信,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她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纷飞中开出满树繁花,冷香幽幽,沁人心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稍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这首词,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的《墨梅图卷》,梅枝横斜而出,枝条简疏,枝节交叉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表现了山间野梅荒寒清绝的韵致。笔墨精练,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
“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梅,寄托了文人雅士清高孤傲的情怀。
用首饰的语言临摹
用首饰的语言进行临摹,则有别于正常的临摹方式。
第一,最终成品可能不再是二维的;
第二,所用材料可能不再限于笔,墨,纸,印;
第三,大小必定发生变化;
第四,在展示中作品的环境会随着人的身体发生变化;
虽然最终呈现的形式会有很大不同,但其开始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对文化的理解,创作者和观者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认识。在整个过程中,抱着一种学习的惑度,去感悟、创作。
艺术本身是技与艺的集合体,技是表象,艺是内含。技的扎实多样,决定着艺的表达;艺的深厚博大,决定着技的精妙。在艺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文化背景、作者的经历等等。所以,临摹者自身需要具有很高的修养。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和探求的价值所在。
创作之初,我被中国绘画中水墨笔法的精妙表现和独特写意武的造型所吸引,急切地从画面本身入手,感觉可以创作出与众不同的首饰。经过一段时日,确实做出了从“临摹”而来的几件首饰。创伶与制作过程看起来也很顺利。但静下来细细琢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些变异的形体元素、夸张的表现手法,却无法深入探究,仿佛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个体,只是在造型上与画面某些局部有些相像。我翻阅了很多书籍,开始深入了解每一幅画背后的历史、文化的精神,尤其是针对作者本人的介绍及自传,这些都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现代人在用各种方式诠释古代艺术经典,因为各自的目的与出发点不同,因而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其解析作品的程度、手法亦不同。站在学习的角度上,临摹古代经典,就必须先全面客观的了解作者本人及时代背景。这或许就是充实自己内心的一次很好的机会吧。
在欣赏八大山人的作品时,我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无知,文化涵养的浅薄,以至于我无法读懂他的许多画作,这次最大的收获。是从他那里感受到了对自我的认识和个人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在各种条件下对自我创作能力把控。
我利用我现有的能力去理解古梅图。这幅画最深的感受就是:时间的凝聚,深厚的情志,飘逸的生活,永恒的时间,让任何生命以至最脆弱的生命,都变得璀璨。这是我花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大的作品。
酒未开樽句未藏,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再割紫云来。槎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在小说中,宝玉自称“不会联句”,限韵诗每每“落第”。他恳求大家:“让我自己用韵罢。”这并非由于他才疏思钝,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
开始时,我被诗中的各种景致、情感表露所吸引,结果陷住了,费了很多的周折,在极度困惑之中,重新审视,突然问被题目中的“乞”字所顿悟。
“乞”,本义乞求施舍救济,在这里突显宝玉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的冲突,映射出作者(曹雪芹)全部的情感,生活的艰难、性情的冲撞,全都化在了一个“乞”字上。而古代的文人,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注入了画中的每一个物像,所以我将这些梅枝认真的临摹下来,将情感化在这根根梅枝上。
院体画从画面看已非常写实、生动。所以从中提取枝干等元素,将画面的结构表现在首饰中。在寒冷之中,鸟与花带给我一丝温暖。利用棉麻经过传统的加工,意象的表现山雀。戒指是可以开合的,以此来表达惊异之感。
现代首饰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小小的一枚首饰,承载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价值观、文化修养等等内涵。首饰的定义变得抽象化了。个人化的语言成了首饰主流的表现形式。首饰由装点人们的身体、衣着,转向了我们的心灵。每一次心灵的体验,都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自身的修行过程和作品中折射出的那种平素的艺术精神。
在这一点上,首饰艺术创作如同绘画创作一样,都是作者的一次心灵之旅,观者的一次精神陶冶。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历史悠远,门派众多,作品数量惊人,题材也非常丰富。山水、人物、动物、植物等等,不一而足。传统的“梅”“兰”“竹”“菊”等,即是中国书画作品中非常常见的题材。本文要研究的便是这其中之一——“梅”。
说是“研究”,可以理解成自我的修行,内心的感悟,以及寻找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中国文人的心灵符号
“梅”,最令古代文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信,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她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纷飞中开出满树繁花,冷香幽幽,沁人心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稍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这首词,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的《墨梅图卷》,梅枝横斜而出,枝条简疏,枝节交叉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表现了山间野梅荒寒清绝的韵致。笔墨精练,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
“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梅,寄托了文人雅士清高孤傲的情怀。
用首饰的语言临摹
用首饰的语言进行临摹,则有别于正常的临摹方式。
第一,最终成品可能不再是二维的;
第二,所用材料可能不再限于笔,墨,纸,印;
第三,大小必定发生变化;
第四,在展示中作品的环境会随着人的身体发生变化;
虽然最终呈现的形式会有很大不同,但其开始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对文化的理解,创作者和观者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认识。在整个过程中,抱着一种学习的惑度,去感悟、创作。
艺术本身是技与艺的集合体,技是表象,艺是内含。技的扎实多样,决定着艺的表达;艺的深厚博大,决定着技的精妙。在艺的背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文化背景、作者的经历等等。所以,临摹者自身需要具有很高的修养。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和探求的价值所在。
创作之初,我被中国绘画中水墨笔法的精妙表现和独特写意武的造型所吸引,急切地从画面本身入手,感觉可以创作出与众不同的首饰。经过一段时日,确实做出了从“临摹”而来的几件首饰。创伶与制作过程看起来也很顺利。但静下来细细琢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些变异的形体元素、夸张的表现手法,却无法深入探究,仿佛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个体,只是在造型上与画面某些局部有些相像。我翻阅了很多书籍,开始深入了解每一幅画背后的历史、文化的精神,尤其是针对作者本人的介绍及自传,这些都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现代人在用各种方式诠释古代艺术经典,因为各自的目的与出发点不同,因而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其解析作品的程度、手法亦不同。站在学习的角度上,临摹古代经典,就必须先全面客观的了解作者本人及时代背景。这或许就是充实自己内心的一次很好的机会吧。
在欣赏八大山人的作品时,我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无知,文化涵养的浅薄,以至于我无法读懂他的许多画作,这次最大的收获。是从他那里感受到了对自我的认识和个人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在各种条件下对自我创作能力把控。
我利用我现有的能力去理解古梅图。这幅画最深的感受就是:时间的凝聚,深厚的情志,飘逸的生活,永恒的时间,让任何生命以至最脆弱的生命,都变得璀璨。这是我花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大的作品。
酒未开樽句未藏,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再割紫云来。槎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在小说中,宝玉自称“不会联句”,限韵诗每每“落第”。他恳求大家:“让我自己用韵罢。”这并非由于他才疏思钝,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
开始时,我被诗中的各种景致、情感表露所吸引,结果陷住了,费了很多的周折,在极度困惑之中,重新审视,突然问被题目中的“乞”字所顿悟。
“乞”,本义乞求施舍救济,在这里突显宝玉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的冲突,映射出作者(曹雪芹)全部的情感,生活的艰难、性情的冲撞,全都化在了一个“乞”字上。而古代的文人,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注入了画中的每一个物像,所以我将这些梅枝认真的临摹下来,将情感化在这根根梅枝上。
院体画从画面看已非常写实、生动。所以从中提取枝干等元素,将画面的结构表现在首饰中。在寒冷之中,鸟与花带给我一丝温暖。利用棉麻经过传统的加工,意象的表现山雀。戒指是可以开合的,以此来表达惊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