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后,笔者听了很多数学课,有省市级的课改示范课,更多的是平常的课改交流课。虽然笔者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却发现课改的背后隐藏着诸多虚假。
创新的背后是数学课的自我迷失
新是课改的目标,没有一个人愿意延续、一味地继承、没有丝毫的自己的创见。那么,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创新的理解又是什么呢?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一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一面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造”。有的干脆不用教材,另起炉灶,这显然不可取。而较多的问题是,这样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往往是拔高了教学要求,忘记了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
也有很多老师不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新能力,找不到方法,只是片面追求形式主义。凡是数学课改的公开课一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五彩滨纷的课件总有喧宾夺主之嫌。而这种做法,对多媒体设备薄弱的学校,又有多少实际指导意义呢?
热闹的讨论背后是认识的肤浅
在数学课堂上,“热热闹闹”似乎成了老师心目中一堂好课的标准。于是,本来一堂简单的数学课,偏偏人为地添置了很多“化简为繁”的程序。学生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游戏竞赛,一会儿探究学习……一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轻松愉快,可是,真正引导学生沉浸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当前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弦外音”:
简单追求学科的综合。为了体现新课程精神,课堂上出现了一幅幅“热热闹闹”的风景。游戏,比赛,讨论,多媒体……一拥而上,令人眼花缭乱,最终却连一节课应该传授的基础知识都没有说清楚。老师在备课时往往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设计这些形式上,而忽略了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
没有实效的随意讨论。很多老师认为每堂课都要开展合作探究,每堂课都要开展小组讨论,这就容易把数学课上成讨论课。即不管大事小事,有无必要,都要分小组讨论一下,美其名曰贯彻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实则劳而无功,一堂课下来,学生在嘻嘻哈哈中度过,错过了深入思考的机会,更不会有丝毫的收获。
追求“看点”,哗众取宠。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试问: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有时也只有在静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放飞,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话。
自主的泛化必将导致无主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应该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完全这样合适吗?我们有没有考虑到部分学困生充当了观众?个别调皮的孩子也找到了闲聊的机会?学生自学的效果究竟有几何?完全放任让学生唱“独角戏”,还要老师做什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万万不可无主学习啊!
无原则的表扬是对学生的放任
案例: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数学课。从课始到课尾总是“好”声一片。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
反思: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数学课改要回归课堂教学的“自然”属性——返朴归真,只有本真的课改课才最有价值。对那些“虚假主义”“表演主义”的“美丽”数学课,我们要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那样勇敢的喊出来:“天啊,他其实什么都没有穿!”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县沙河子园艺场小学)
创新的背后是数学课的自我迷失
新是课改的目标,没有一个人愿意延续、一味地继承、没有丝毫的自己的创见。那么,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创新的理解又是什么呢?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一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一面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造”。有的干脆不用教材,另起炉灶,这显然不可取。而较多的问题是,这样过早、过多地补充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往往是拔高了教学要求,忘记了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
也有很多老师不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创新能力,找不到方法,只是片面追求形式主义。凡是数学课改的公开课一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五彩滨纷的课件总有喧宾夺主之嫌。而这种做法,对多媒体设备薄弱的学校,又有多少实际指导意义呢?
热闹的讨论背后是认识的肤浅
在数学课堂上,“热热闹闹”似乎成了老师心目中一堂好课的标准。于是,本来一堂简单的数学课,偏偏人为地添置了很多“化简为繁”的程序。学生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游戏竞赛,一会儿探究学习……一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轻松愉快,可是,真正引导学生沉浸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当前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弦外音”:
简单追求学科的综合。为了体现新课程精神,课堂上出现了一幅幅“热热闹闹”的风景。游戏,比赛,讨论,多媒体……一拥而上,令人眼花缭乱,最终却连一节课应该传授的基础知识都没有说清楚。老师在备课时往往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设计这些形式上,而忽略了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
没有实效的随意讨论。很多老师认为每堂课都要开展合作探究,每堂课都要开展小组讨论,这就容易把数学课上成讨论课。即不管大事小事,有无必要,都要分小组讨论一下,美其名曰贯彻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实则劳而无功,一堂课下来,学生在嘻嘻哈哈中度过,错过了深入思考的机会,更不会有丝毫的收获。
追求“看点”,哗众取宠。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试问: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有时也只有在静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放飞,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话。
自主的泛化必将导致无主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教师应该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完全这样合适吗?我们有没有考虑到部分学困生充当了观众?个别调皮的孩子也找到了闲聊的机会?学生自学的效果究竟有几何?完全放任让学生唱“独角戏”,还要老师做什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万万不可无主学习啊!
无原则的表扬是对学生的放任
案例: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数学课。从课始到课尾总是“好”声一片。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老师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教师太投入了,竟没有听到起先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
反思: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说实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一味地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数学课改要回归课堂教学的“自然”属性——返朴归真,只有本真的课改课才最有价值。对那些“虚假主义”“表演主义”的“美丽”数学课,我们要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那样勇敢的喊出来:“天啊,他其实什么都没有穿!”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县沙河子园艺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