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缝合和使用抗生素在316例剖宫产术后无晚期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对316例剖宫产术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经子宫下段肌肉两层正确缝合,切口止血,合理联合采用多种抗生素,无晚期出血。结论:正确缝合子宫切口,合理采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防止剖宫产后晚期出血。
关键词 剖宫产 晚期出血 缝合 抗生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7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术中出血及术后的感染亦相应增多,剖宫产晚期出血已成为非罕见的危险并发症。对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处理越来越为产科医生所重视。本文对316例剖宫产就缝合方法、合理采用抗生素与降低晚期产后出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2月收治分娩患者676例,剖宫产316例,占46.75%,年龄为22~43岁。对本组资料中所有剖宫产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手术方法:316例中子宫下段直切口3例,313例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手术切口:子宫下段横切口可根据胎头位置高低确定切口位置,最好在枕骨结节或胎耳水平切开子宫。胎头高浮者切口应尽量高些,以不超过下段交界处下方2cm左右为宜。做子宫下段横切口用组织剪弧形剪开,尽量避开血管,以免损伤子宫下段较大血管,影响伤口愈合。缝合方法:子宫下段肌肉2层缝合:①第1层用连续缝合,缝合时须看清切口两角,从切口最远端起针,针距1~1.5cm为宜,先缝内2/3肌层,不穿过蜕膜层。第2层均为褥式连续包埋缝合,距切口边缘0.5~0.7cm,在第1层两缝线间缝合外2/3肌层。第3层连续包埋浆膜层。②缝合时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点,用小弯钳钳夹止血后用丝线结扎止血,不可盲目大块缝扎。
合理使用抗生素:据国外报道,感染、出血为剖宫产的主要并发症,其中感染率可达25%。为减少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我们对每例剖宫产术均使用抗生素,如有感染倾向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
结 果
晚期产后出血率为0,1例中央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无法控制而切除子宫。病理诊断为植入性胎盘。
讨 论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剖宫产已成为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被视为较安全的手术,但仍隐藏着诸多不安全因素。晚期产后出血是严重产科并发症,常难以用保守治疗成功应对。严重威胁着产妇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我们认为,要在严格掌握剖宫术指征,降低剖宫手术率的同时,对剖宫产要掌握好操作技术。本文收集的3年内连续316例剖宫术后无晚期严重出血的事实表明,缝合正确,止血彻底,是保障子宫切口愈合良好、有效防止产后出血的关键措施。
子宫内的血管如弓状动脉和放射状动脉,均系水平方向进入肌层,子宫下段横切口时出血少、张力小、易缝合,已被普遍采用,但应注意横切口位置的高低。位置太高,切口上下缘厚薄不一,对合不良;位置过低,切口下缘越接近宫颈愈合能力越差,因为此处只有10%为肌组织,90%为结缔组织,局部血液供应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易出现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1]。有学者主张只缝一层,也足以止血。这样缝线少,瘢痕小,切口反而愈合整齐。因此子宫下段横切口尽量避开血管。
关于缝合技术问题,据国外医学报道,动物实验证实子宫下段剖宫切口愈合不良者较为常见,并指出这与缝合方法有关,如把肌层连同蜕膜一起缝合则切口愈合最差。若肌层连同全层缝合时,发生中等或严重子宫瘢痕缺陷者占 37.5%,而不包括蜕膜的肌层间断缝合者瘢痕缺陷发生率仅为7.1%。通过对270例子宫下段剖宫术后子宫碘油造影发现,不包括蜕膜的肠线间断缝合者,其子宫切口瘢痕愈合最佳,两层间断缝合不包括蜕膜者次之,因出血或撕裂反复缝合者,其子宫切口瘢痕愈合最差。连续缝合子宫浆膜层时,需少带些肌层将浆膜内翻固定,可起到压迫止血作用。肌层渗血者缝好即可止血,浆膜拉紧后,肌层自然靠拢对齐愈合良好。缝合的原则是对齐、止血、疏密松紧适度。术中若遇到血管断裂,用小血管钳钳夹出血点,用细丝线结扎,同时注意缝线缝合不宜太多,太多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继发感染,导致大出血甚至切口裂开。
剖宫产术属Ⅱ类手术,多数学者认为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感染、术后病率及平均住院时间[2]。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毒素G产生很大耐药性外,对其他球菌仍有强大的杀菌力。广谱青霉素除能杀灭常见G+和G-杆菌外,羧苄青霉素对绿脓杆菌、厌氧菌也有一定的敏感性[3]。灭滴灵为当前抗厌氧菌的首选药,对厌氧菌杀菌力强大,副作用小,给药途径广,与其他抗生素无配伍禁忌,价格低廉。但会引起恶心呕吐、头晕、肢体麻木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症状,故选用3天量,一般不超过7天。作为常用预防剖宫感染的药物剂量,其在母乳中含量甚微,且日期短暂,故对新生儿一般无不良影响。
总之,降低剖宫产后晚期出血及围生儿死亡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要不断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剑秋,盖铭英,等.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原因.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3):125.
2 孟跃进,耿正惠,等.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7(19):394-395.
3 董文漪.剖宫产预防感染药物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5(16):272-273.
关键词 剖宫产 晚期出血 缝合 抗生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7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术中出血及术后的感染亦相应增多,剖宫产晚期出血已成为非罕见的危险并发症。对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处理越来越为产科医生所重视。本文对316例剖宫产就缝合方法、合理采用抗生素与降低晚期产后出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2月收治分娩患者676例,剖宫产316例,占46.75%,年龄为22~43岁。对本组资料中所有剖宫产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手术方法:316例中子宫下段直切口3例,313例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手术切口:子宫下段横切口可根据胎头位置高低确定切口位置,最好在枕骨结节或胎耳水平切开子宫。胎头高浮者切口应尽量高些,以不超过下段交界处下方2cm左右为宜。做子宫下段横切口用组织剪弧形剪开,尽量避开血管,以免损伤子宫下段较大血管,影响伤口愈合。缝合方法:子宫下段肌肉2层缝合:①第1层用连续缝合,缝合时须看清切口两角,从切口最远端起针,针距1~1.5cm为宜,先缝内2/3肌层,不穿过蜕膜层。第2层均为褥式连续包埋缝合,距切口边缘0.5~0.7cm,在第1层两缝线间缝合外2/3肌层。第3层连续包埋浆膜层。②缝合时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点,用小弯钳钳夹止血后用丝线结扎止血,不可盲目大块缝扎。
合理使用抗生素:据国外报道,感染、出血为剖宫产的主要并发症,其中感染率可达25%。为减少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我们对每例剖宫产术均使用抗生素,如有感染倾向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
结 果
晚期产后出血率为0,1例中央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无法控制而切除子宫。病理诊断为植入性胎盘。
讨 论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剖宫产已成为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被视为较安全的手术,但仍隐藏着诸多不安全因素。晚期产后出血是严重产科并发症,常难以用保守治疗成功应对。严重威胁着产妇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我们认为,要在严格掌握剖宫术指征,降低剖宫手术率的同时,对剖宫产要掌握好操作技术。本文收集的3年内连续316例剖宫术后无晚期严重出血的事实表明,缝合正确,止血彻底,是保障子宫切口愈合良好、有效防止产后出血的关键措施。
子宫内的血管如弓状动脉和放射状动脉,均系水平方向进入肌层,子宫下段横切口时出血少、张力小、易缝合,已被普遍采用,但应注意横切口位置的高低。位置太高,切口上下缘厚薄不一,对合不良;位置过低,切口下缘越接近宫颈愈合能力越差,因为此处只有10%为肌组织,90%为结缔组织,局部血液供应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易出现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1]。有学者主张只缝一层,也足以止血。这样缝线少,瘢痕小,切口反而愈合整齐。因此子宫下段横切口尽量避开血管。
关于缝合技术问题,据国外医学报道,动物实验证实子宫下段剖宫切口愈合不良者较为常见,并指出这与缝合方法有关,如把肌层连同蜕膜一起缝合则切口愈合最差。若肌层连同全层缝合时,发生中等或严重子宫瘢痕缺陷者占 37.5%,而不包括蜕膜的肌层间断缝合者瘢痕缺陷发生率仅为7.1%。通过对270例子宫下段剖宫术后子宫碘油造影发现,不包括蜕膜的肠线间断缝合者,其子宫切口瘢痕愈合最佳,两层间断缝合不包括蜕膜者次之,因出血或撕裂反复缝合者,其子宫切口瘢痕愈合最差。连续缝合子宫浆膜层时,需少带些肌层将浆膜内翻固定,可起到压迫止血作用。肌层渗血者缝好即可止血,浆膜拉紧后,肌层自然靠拢对齐愈合良好。缝合的原则是对齐、止血、疏密松紧适度。术中若遇到血管断裂,用小血管钳钳夹出血点,用细丝线结扎,同时注意缝线缝合不宜太多,太多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继发感染,导致大出血甚至切口裂开。
剖宫产术属Ⅱ类手术,多数学者认为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感染、术后病率及平均住院时间[2]。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毒素G产生很大耐药性外,对其他球菌仍有强大的杀菌力。广谱青霉素除能杀灭常见G+和G-杆菌外,羧苄青霉素对绿脓杆菌、厌氧菌也有一定的敏感性[3]。灭滴灵为当前抗厌氧菌的首选药,对厌氧菌杀菌力强大,副作用小,给药途径广,与其他抗生素无配伍禁忌,价格低廉。但会引起恶心呕吐、头晕、肢体麻木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症状,故选用3天量,一般不超过7天。作为常用预防剖宫感染的药物剂量,其在母乳中含量甚微,且日期短暂,故对新生儿一般无不良影响。
总之,降低剖宫产后晚期出血及围生儿死亡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要不断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剑秋,盖铭英,等.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原因.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3):125.
2 孟跃进,耿正惠,等.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7(19):394-395.
3 董文漪.剖宫产预防感染药物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5(16):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