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热衷于唱多印度等国,目的其实在于,通过扶植其它发展中国家赶超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令新兴大国“赶超”西方不成反“被赶超”。
经过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势头更加强劲;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全面实现“赶超”意味着近四百年来全球经济秩序中西方主导格局或将被真正打破;惟其如此,这种进一步的“赶超”注定不可能平稳。
对于力图维持霸权的守成大国而言,除了直接阻挠新兴大国“赶超”之外,扶植其它发展中国家赶超新兴大国,令新兴大国“赶超”不成反“被赶超”,无疑更是上上之策。而新兴大国在“赶超”守成大国前期的初步成功又会创造自己被其它后起者“赶超”的可能性,因为这种初期成功会削弱其赖以起家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格竞争力。
近年来西方热衷于唱多印度等某几个后起发展中国家并动辄将其与中国相提并论,声称成熟产业大规模向印度等国转移,鼓动国际投资者背弃中国投奔印度,不过是上述守成大国策略的具体表现而已。
然而,成熟产业向印度转移果真能成气候吗?4月6日印度恰蒂斯加尔邦的一场战斗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答案: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和恰蒂斯加尔邦警察部队围剿纳萨尔派反政府武装不成,反遭伏击,70多名官兵丧生。
这场战斗揭示的首要问题是印度国内社会阶级矛盾之尖锐,远甚于它最希望赶超的国家——中国,更不用说民族和宗教矛盾了。印度众多反政府武装是因为贫苦阶层无以为生、基本人权被剥夺而被逼上梁山,纳萨尔派武装目前活动范围覆盖印度40%国土,其控制的“红色走廊”地区面积广达9.2万平方公里。
之所以能够在重重包围之中43年红旗不倒,反而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广大贫苦阶层无以为生、基本人权被剥夺而被逼上梁山,纳萨尔派又实施了减租、惩处贪官污吏、建立“人民法庭”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让广大贫苦阶层得到了经济实惠,并为其控制的“解放区”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治理。
既然印度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印度政治却基于压迫者群体的支持,反政府武装又深得民心,那么可以断言,印度国内和平将长期面临考验,而可持续发展只能是和平的产物。而且,印度近年实施的一系列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建立经济特区等等,在扩大印度制造业产出和出口方面效果不彰,不少特区沦为便利企业和富有个人偷税漏税的“国内离岸金融中心”,由此制造了大批失地农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产业转移,目标市场是哪里?出口还是国内市场?在“全球经济失衡”成为热门话题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外颇有人认为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多,这是印度经济相对于中国经济的一大优势。
此说流传之广,以至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先生借来华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机到中国社科院演讲时,也不忘向中国听众推销印度模式,要求中国“以印为师”扩大消费。然而,鉴于印度反政府武装兴起壮大的根源在于极度贫困和社会不公,印度自夸的内需主导经济增长模式成色几何,究竟能否与中国相比,殊堪质疑,须知2000—2009年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几乎全部都在两位数以上,印度所谓“中产阶级”不仅人数远远少于中国,其消费能力更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即使不考虑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严重缺陷,国际商界也可以更加客观地评判印度投资环境和长期发展潜力,他们需要拿实实在在的金钱投资去冒险,而不是如同某些媒体那样无需成本信口开河,相信国际资本市场最终也会以某种形式将此纳入对印度的评估。
经过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势头更加强劲;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全面实现“赶超”意味着近四百年来全球经济秩序中西方主导格局或将被真正打破;惟其如此,这种进一步的“赶超”注定不可能平稳。
对于力图维持霸权的守成大国而言,除了直接阻挠新兴大国“赶超”之外,扶植其它发展中国家赶超新兴大国,令新兴大国“赶超”不成反“被赶超”,无疑更是上上之策。而新兴大国在“赶超”守成大国前期的初步成功又会创造自己被其它后起者“赶超”的可能性,因为这种初期成功会削弱其赖以起家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价格竞争力。
近年来西方热衷于唱多印度等某几个后起发展中国家并动辄将其与中国相提并论,声称成熟产业大规模向印度等国转移,鼓动国际投资者背弃中国投奔印度,不过是上述守成大国策略的具体表现而已。
然而,成熟产业向印度转移果真能成气候吗?4月6日印度恰蒂斯加尔邦的一场战斗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答案: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和恰蒂斯加尔邦警察部队围剿纳萨尔派反政府武装不成,反遭伏击,70多名官兵丧生。
这场战斗揭示的首要问题是印度国内社会阶级矛盾之尖锐,远甚于它最希望赶超的国家——中国,更不用说民族和宗教矛盾了。印度众多反政府武装是因为贫苦阶层无以为生、基本人权被剥夺而被逼上梁山,纳萨尔派武装目前活动范围覆盖印度40%国土,其控制的“红色走廊”地区面积广达9.2万平方公里。
之所以能够在重重包围之中43年红旗不倒,反而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广大贫苦阶层无以为生、基本人权被剥夺而被逼上梁山,纳萨尔派又实施了减租、惩处贪官污吏、建立“人民法庭”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让广大贫苦阶层得到了经济实惠,并为其控制的“解放区”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治理。
既然印度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印度政治却基于压迫者群体的支持,反政府武装又深得民心,那么可以断言,印度国内和平将长期面临考验,而可持续发展只能是和平的产物。而且,印度近年实施的一系列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建立经济特区等等,在扩大印度制造业产出和出口方面效果不彰,不少特区沦为便利企业和富有个人偷税漏税的“国内离岸金融中心”,由此制造了大批失地农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产业转移,目标市场是哪里?出口还是国内市场?在“全球经济失衡”成为热门话题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外颇有人认为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多,这是印度经济相对于中国经济的一大优势。
此说流传之广,以至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先生借来华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机到中国社科院演讲时,也不忘向中国听众推销印度模式,要求中国“以印为师”扩大消费。然而,鉴于印度反政府武装兴起壮大的根源在于极度贫困和社会不公,印度自夸的内需主导经济增长模式成色几何,究竟能否与中国相比,殊堪质疑,须知2000—2009年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几乎全部都在两位数以上,印度所谓“中产阶级”不仅人数远远少于中国,其消费能力更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即使不考虑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严重缺陷,国际商界也可以更加客观地评判印度投资环境和长期发展潜力,他们需要拿实实在在的金钱投资去冒险,而不是如同某些媒体那样无需成本信口开河,相信国际资本市场最终也会以某种形式将此纳入对印度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