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们应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中成长,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田里扎根。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绿色课堂”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耕出一方适宜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盈孩子们参与和智慧的声音,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关键词】绿色课堂饱含情感体现互动富有诗意
【正文】
一、绿色课堂——饱含情感篇
《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三维目标之一。更加突显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人。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成和人格养成。“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1、尊重、赏识,浇灌学生情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在尊重的基础上,没有赏识教育就不完美。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欣赏,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尊重、欣赏。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建立和谐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与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尊重与赏识教育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耐挫力。
前几天学习语文课《寄给青蛙的信》,在进行仿写书信之前,我把自己写给一年四班小朋友的信读给大家听。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眼睛里噙满了泪花。其中还有最调皮的小怡。我赶紧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今天老师发现了一些感情特别丰富的小明星,他们是小兴、小怡、小彤、小航……尤其是小怡,别看她平时有点调皮,但却是一个重感情有爱心的孩子。老师相信她会有更大的进步,大家信吗?”雷鸣般的掌声想起来了。我看见了小怡久违的真诚的笑脸。
2、投入、倾注,洋溢教师情
教师就是一个演员,要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唱,会笑,会赞,会泣……王崧舟说:“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由此可见,语文脱离了感情,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哪怕学习一个词语,我都会赋予感情色彩。比如学习词语“兴高采烈”,我会这样启发学生:孩子们,当你们考试得到优秀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就是——(兴高采烈);孩子们,当你们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就是——(兴高采烈);孩子们,老师此时要对你们说,这节课,你们的表现好极了:积极发言,声音洪亮,感情丰富,主动合作交流。你们的心情是——(兴高采烈)。给每个词语赋予感性色彩,让词语有了生命力,学生就会在快乐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3、挖掘、探究,把握文本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同构同生的。文本有短有长,并非处处皆佳景,其中不乏有平淡之处。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并选择好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以及最美的风景予以关注、欣赏、品位、思考。
在学习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尤其刚接触大写字母,孩子们很难识记准确。我就对它们说:“26个字母宝宝都是我们最好的伙伴,谁若能准确记住它们,就会得到它们的小奖励噢!”模拟了一个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们真的动起了小脑筋,研究每个字母的特点。很快的,就和字母成为了好朋友。
二、绿色课堂——体现互动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每次语文课,我都会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然后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比如学习《世界多美呀》,我会对孩子们说:“小鸡宝宝们,你们在蛋壳里面看见了什么样的世界?”“从洞眼里,又看到了怎么样的世界?”“你们想怎么做?”一连串的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性的理解课文。
2、生生互动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语文课堂上,我说的最多的词语就是:和学习伙伴交流。和小组讨论。通过伙伴学习、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利用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孩子们在互动中,一起学习词语,一起研读句子,一起交流心得。我们要千方百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教育方法的对立,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在课堂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去扮演角色。比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我会让孩子们扮演苍耳,我扮演妈妈,然后进行生动有趣励志的对话。小组合作中,我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
三、绿色课堂——富有诗意篇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可以不是诗人,但是不可以放弃对诗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思索——这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1、创设绿色环境,营造诗意空间
新的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每节课我都会精心在百度文库或者教育网站上面下载相关课件,然后二次加工,制作成实用型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教育学习环境,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引领学生走入“如诗一般优美的语文课堂”。比如学习《寄给青蛙的信》,我播放着《我爱小青蛙》的背景音乐,对孩子们说:“欢迎大家来到童话王国,我是你们的爱心导游香远益清。希望你们能成功接受童话王国的所有挑战,你们有信心吗?”孩子们在诗一般的情境中走入情境,走进课堂。
2、顺应学生天性,挖掘诗意潜能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孩子眼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让思维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孩子们与动物比赛,与高山对话,与太阳辩论,在这充满童趣、童真的讨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但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对美的认识与发现能力,而且获得了无尽的思想启迪。
3、拓展课堂空间,勃发诗意生命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学生个体和群体、教师个体和教学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是充满活力的。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学了《夜色》,学生们仿照“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写出了自己的乐章,精彩极了。学习了《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学生们自己扮演雪花,又飘落到了许多地方,演绎了更多精彩的故事。
鼓励学生当小诗人练习说话,是对课文多角度的延伸,也是以补白的形式让学生驰骋想象,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
【结尾】
新课标——春风又绿江南岸,新课堂——儿童急走追黄蝶,新语文——万紫千红春满园。如果说语文园地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那一个个学生就是一朵朵绽开的花朵。如果大花园里能够经常回响着情感化、互动化、诗意化的绿色乐曲,那么,每天都会弹奏出和谐动听的华彩乐章。在这样精彩的乐章里,花儿必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
3、《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4、《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
【关键词】绿色课堂饱含情感体现互动富有诗意
【正文】
一、绿色课堂——饱含情感篇
《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三维目标之一。更加突显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人。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成和人格养成。“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1、尊重、赏识,浇灌学生情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在尊重的基础上,没有赏识教育就不完美。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欣赏,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尊重、欣赏。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建立和谐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与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尊重与赏识教育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耐挫力。
前几天学习语文课《寄给青蛙的信》,在进行仿写书信之前,我把自己写给一年四班小朋友的信读给大家听。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眼睛里噙满了泪花。其中还有最调皮的小怡。我赶紧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今天老师发现了一些感情特别丰富的小明星,他们是小兴、小怡、小彤、小航……尤其是小怡,别看她平时有点调皮,但却是一个重感情有爱心的孩子。老师相信她会有更大的进步,大家信吗?”雷鸣般的掌声想起来了。我看见了小怡久违的真诚的笑脸。
2、投入、倾注,洋溢教师情
教师就是一个演员,要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唱,会笑,会赞,会泣……王崧舟说:“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由此可见,语文脱离了感情,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哪怕学习一个词语,我都会赋予感情色彩。比如学习词语“兴高采烈”,我会这样启发学生:孩子们,当你们考试得到优秀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就是——(兴高采烈);孩子们,当你们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就是——(兴高采烈);孩子们,老师此时要对你们说,这节课,你们的表现好极了:积极发言,声音洪亮,感情丰富,主动合作交流。你们的心情是——(兴高采烈)。给每个词语赋予感性色彩,让词语有了生命力,学生就会在快乐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3、挖掘、探究,把握文本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同构同生的。文本有短有长,并非处处皆佳景,其中不乏有平淡之处。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并选择好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以及最美的风景予以关注、欣赏、品位、思考。
在学习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尤其刚接触大写字母,孩子们很难识记准确。我就对它们说:“26个字母宝宝都是我们最好的伙伴,谁若能准确记住它们,就会得到它们的小奖励噢!”模拟了一个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们真的动起了小脑筋,研究每个字母的特点。很快的,就和字母成为了好朋友。
二、绿色课堂——体现互动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每次语文课,我都会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然后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比如学习《世界多美呀》,我会对孩子们说:“小鸡宝宝们,你们在蛋壳里面看见了什么样的世界?”“从洞眼里,又看到了怎么样的世界?”“你们想怎么做?”一连串的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性的理解课文。
2、生生互动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语文课堂上,我说的最多的词语就是:和学习伙伴交流。和小组讨论。通过伙伴学习、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利用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孩子们在互动中,一起学习词语,一起研读句子,一起交流心得。我们要千方百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师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教育方法的对立,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在课堂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去扮演角色。比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我会让孩子们扮演苍耳,我扮演妈妈,然后进行生动有趣励志的对话。小组合作中,我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
三、绿色课堂——富有诗意篇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可以不是诗人,但是不可以放弃对诗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思索——这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1、创设绿色环境,营造诗意空间
新的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每节课我都会精心在百度文库或者教育网站上面下载相关课件,然后二次加工,制作成实用型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教育学习环境,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引领学生走入“如诗一般优美的语文课堂”。比如学习《寄给青蛙的信》,我播放着《我爱小青蛙》的背景音乐,对孩子们说:“欢迎大家来到童话王国,我是你们的爱心导游香远益清。希望你们能成功接受童话王国的所有挑战,你们有信心吗?”孩子们在诗一般的情境中走入情境,走进课堂。
2、顺应学生天性,挖掘诗意潜能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孩子眼里,山啊,水啊,星星月亮啊,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让思维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孩子们与动物比赛,与高山对话,与太阳辩论,在这充满童趣、童真的讨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但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对美的认识与发现能力,而且获得了无尽的思想启迪。
3、拓展课堂空间,勃发诗意生命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学生个体和群体、教师个体和教学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是充满活力的。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学了《夜色》,学生们仿照“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写出了自己的乐章,精彩极了。学习了《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学生们自己扮演雪花,又飘落到了许多地方,演绎了更多精彩的故事。
鼓励学生当小诗人练习说话,是对课文多角度的延伸,也是以补白的形式让学生驰骋想象,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
【结尾】
新课标——春风又绿江南岸,新课堂——儿童急走追黄蝶,新语文——万紫千红春满园。如果说语文园地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那一个个学生就是一朵朵绽开的花朵。如果大花园里能够经常回响着情感化、互动化、诗意化的绿色乐曲,那么,每天都会弹奏出和谐动听的华彩乐章。在这样精彩的乐章里,花儿必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
3、《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4、《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