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走进这个小小的依水环山、人文深厚、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便深深地爱上这里。这个深藏在黄土高原皱褶里的小山村,不声不响地经历了600年以上的岁月,不经意地成为了农耕历史和人文的经典。”这是作家冯骥才对后沟古村的深深眷恋和高度赞扬。
的确,如果不是当年冯骥才一行人的考察发现,后沟古村很有可能就会尘封在山西省晋中市东赵乡的偏僻角落里,也断然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广泛知晓。幸好,后沟古村,这个“中国古村落抢救保护第一村”没有被错过,也没有被遗忘。
穿过一座座似刀削斧劈的黄土山峰,绕行在树木依次排列弯曲的小路上,这个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别样韵味的古村落便这样相遇了。作家冯骥才的题字“后沟古村”与石碾、石磨的组合,陈旧的年代感扑面而来,这里是这段旅途的开始,也是揭开这个古村落神秘面纱的起点。
1、众神尽收囊中
后沟古村的起源目前无实证可考,只在一块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6年)的古碑中记载,“年代替远,不知深浅”。占地仅有1.33平方公里,拥有75个大院,110户250余人居住的不大点的小村落却巧妙地将佛教、道教、儒教尽收囊中。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神庙和1座祠堂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
过了村口,映入眼帘的便是关帝庙,与村东的文昌阁遥相呼应,形成了文东武西的礼教格局,是村里唯一一个独门独院的寺庙,院中380年的丁香树,古木虬曲苍劲,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后沟古村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神庙建筑当属观音堂。它坐南朝北,由山门、钟鼓二楼、东西厢房、耳殿以及南大殿构成。迈上高高台阶,敞开着的庙门欢迎着虔诚的人们,主殿南大殿面阔五间,里面供奉着观音、财神等,殿内香火袅袅。与观音堂相对,又与村南山冈上的魁星楼遥相照应的是真武庙,它是北方正神安天玄武大帝的供奉宫阙,也是后沟古村中最高的古建筑,在这里,后沟古村的风貌便可一览无余。
2、窑洞别具一格
经由一条条不符合现代设计,却又美感十足被岁月磨蚀油亮光滑的石阶小道便可以看到后沟古村别具一格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参差别致。遥相呼应的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土挖窑、独体窑、里外窑等,形成了后沟古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三面靠崖、一面为石砌绝壁的吊桥院,把吊桥安装到了崖壁上的院落间,防范盗贼,生活安心;地处半坡、布局严谨的仪门院,唯独重大节日和贵宾临门才能打开仪门迎送;依山而建的复式结构楼中楼建筑窑中窑,外窑生火做饭与接待,里窑专供休息;深26米,宽3米的楼窑院,是全村最长的窑洞大院,窑洞最深处的窗户可供通风和瞭望。回望各式样的窑洞,后沟古村祖祖辈辈生活的记忆在这里重演,后沟古村人的智慧由此展现。
3、排水设计精巧
后沟古村位于黄土高原,山体极易被雨水侵蚀,但自建村至今,却从未出现水土流失,整个古村古朴而自然,村民生活井然有序,这一切便要归功于古村里一整套自上而下、贯穿全村的排水系统了。
后沟古村村内的排水道全长3000余米,纵深60米,从村子东北、西北的高处向下穿村过院,勾连各户,形成黄龙、黑龙两个体系,流经村西南、东南留水口最终归入龙门河中。
据后沟古村负责人介绍说:“很多院落就坐落在水道之上,但是从来没发生过堵塞和坍塌现象,有处排水道就在一户村民家的睡炕之下,每到下雨天,这户村民的家人躺在炕上就能听到水道里的流水声。下雨天,雨水沿着外高内低的屋顶流入院中,然后顺着倾斜的地面汇集到低洼处的排水口里,汇入暗渠。为了防止雨水对窑洞的侵蚀,窑洞的墙基和周边都会铺上青砖或石板。除了暗渠之外,随着地势起伏,后沟古村里还布满了明渠。这些明渠可以有效缓解暗渠的排水压力,保证村庄的安全。”
4、农耕风韵遗存
豆腐坊、醋坊、酒坊等传统工艺作坊无疑给后沟古村增色不少。一个挂着大红灯笼的四合窑洞,门前摆放几口头戴红冠的酒缸,一看便知是酒坊。酒坊内,摔碗酒的仪式引得游客络绎不绝。
另一处尽显农耕风韵的便是农耕博物馆,这里有保存完整的农耕机具,全套的生活用具和衡量器具,样样俱全。用来耕地的犁,用来碎土和平整土地的土耙,用来播种的耧,用来播种后压实的石砘,还有那墙上挂着的小锄、耙、铁刮等,凭借着这些农耕生活宝器,后沟古村人在这里施展才智,自给自足生活。
“过去的后沟靠一条扁担,从梁就挑到了沟,如今的后沟人来人往,都在往咱村里走。”这一首由左权歌手石占明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民歌《我的老家在后沟》也道出了后沟古村的历史文化和风韵风彩。
如果你要问,来后沟古村一趟,这里吸引你的会是什么?
答案或许是不沾染城市气息的纯粹,或许是汇集儒佛道三教,庙宇高堂的宁静与清幽;或许是随形而生黄土窑居的精美与别致,或许是那后沟古村村民的质朴与善良……
不管是什么原因,来后沟古村,拜古庙,穿小巷,踏石径,看院落,赏古建,忆农耕……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