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忆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在大街上,正午的阳光发了狂,拼命地烘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炙热的味道,连往常街边高大繁茂、生机勃勃的树木也仿佛被抽干了精力,懒洋洋地耷拉着枝丫。汗水从额上不断滚落,我实在支撑不住,停下脚步,向四周望了望,随后推开了一家冷饮店的门。
  店很小,装修却朴实、温馨,头顶上方不断吹来阵阵凉爽的空调风,使我躁热的心也随之安静下来。抿了抿我有些干裂的嘴唇,缓缓走向玻璃操作间里微笑看着我的老板。我顿了顿,“老板,来杯绿豆冰沙吧,再加两个绿豆饼。”“好嘞!”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利索地忙活起来。
  我隔着玻璃窗看着那忙碌的身影,内心情不自禁地震颤了一下。眼前视线渐渐模糊起来,老板的身影被另一个熟悉的背影所替代——妈妈。
  从小到大,我就近乎痴狂地迷恋上一切跟绿豆有关的食品,什么绿豆汤、绿豆冰沙、绿豆饼、绿豆粥……只要与绿豆有关的食物,无论什么,我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若这绿豆是出自妈妈的手,则更像是被增添了魔力一般让我不管怎样都割舍不下。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临近期中考试,而我却在考试的前一天患了感冒,妈妈在着急的同时更有些心疼。我又是打点滴,又是吃药,烧是退了,吃饭时我却没有食欲,只是想吃绿豆粥。妈妈听罢,赶紧去为我熬绿豆粥了。
  晚上八点左右,一碗热气腾腾的绿豆甜粥摆在了我面前,浓度刚好,甜味适当,少一分太淡,多一分又太腻。我舀了一勺,晶莹的米粒泛着光,绿豆在其中点衬着,轻吹了口气,我便忙不迭地送进嘴中。顿时,绿豆粥的清香溢满了我的口腔,香糯柔滑的感觉滋润着我的味蕾。只是一口,我便深陷了进去。
  说来也怪,第二天早晨,我原本的感冒症状消失得干干净净,无丝毫疲惫。妈妈说我身体好,我却将其归功于那碗绿豆粥,以至于迈进考场时,都还回味着绿豆粥的味道。
  除了绿豆粥,妈妈新鲜烘焙而出的绿豆饼更是我的最爱,香喷喷热乎乎的,怎么吃都不够。说句实在话,直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厨艺并不算好的妈妈为何能做出那么令我念念不忘的味道。
  现在妈妈很少做绿豆饼了,用她的话说是工具不足、材料缺乏。对于这我也没办法,因为妈妈从不说她的配方。虽然有些遗憾,但那绿豆饼却永远成为我幼时独有的记忆。后来我也找了很多家生意火爆的绿豆饼店,也曾五点起来排队专为买一盒新鲜热乎的绿豆饼,却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味道。
  回忆渐渐散去。笑容满面的老板端着一杯绿豆冰沙和一盘绿豆饼从厨厅走出來。我看着老板的笑容,心中忽然浮现出一丝期待与好奇,期待那绿豆饼有着些许令我朝思暮想的熟悉味道,好奇着即使味道一样,又是否有着与记忆中相同的轻柔与疼爱。
  那是独属于我舌尖上的记忆。
  作者系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学生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武当山观日出  疾登金顶寻观处,  极目天边涌激情。  憑柱扶栏忙照日,  云烟游动绕身行。   乡村美  春花秋果美如诗,  田野梨桃压矮枝。  何景能将游客驻?  正逢红叶好观时。  小寒节  小寒年末近,  雪化洗轻尘。  万木逢枯萎,  梅花笑迎春。  游赊店老镇  老街边巷窄,  古井卷绳长。  脚踏青砖路,  身凭石木墙。   雪  岁末江城雪,  随风夜袭来。  舒心朝外看,  冻鸟
期刊
望去窗外 瞬间  看见飘然的初雪 久违的一种感觉  就这样绽着天光 白给你看  纯洁的天性  让我好像忘记了  尘世忧伤 又好像在梦中做梦  重新回到温暖寂静  由初雪忽然忆起初衷  初衷滑出朦胧初情  柔软 也轻轻 澄明  在料峭挣扎的一些日子  我苦苦等 悲欣交集  始終如一 保持低调 燃烧灰烬  也燃烧飞翔的翅膀  如今 可以放心对这个冬季  赋予肯定的意义  而面对所有纯粹 其实  我一直
期刊
“醒醒!”范晓西睡眼惺忪,恍惚间看到两个人影在面前乱晃。他“唉”了一声,侧过身子就要接着睡过去。“起来!”屁股上传来一阵钝痛,他激得一个骨碌爬起来,麻溜儿地套好外套,这才认真地注视眼前的两个好友。  段铮倚在门框边,一丝不苟地端站着,宋於在一旁扶着椅子,难得地没有吊儿郎当,二人都表情凝重,眉头紧锁。  “怎么……了?”范晓西反应了老半天,才醒悟过来他们现下不是在家里,而是在一台“穿梭机”上。“穿梭
期刊
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读书,她有点感慨地说,年轻时读《红楼梦》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为黛玉和宝玉伤心,读到黛玉焚稿和宝玉被骗成亲的章节,她十分痛恨贾府的家长们,他们硬生生将两个年轻人拆开,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可过了好些年之后重读这本书,发现自己变了,居然越来越理解贾母的想法了:黛玉和宝钗都很美、很有才华,出身不相上下,为什么不能从中挑性情随和、身体健康、懂得察言观色的那一个当孙媳妇呢?她说,我怎么觉得自
期刊
春天,时光的空手指  诡异又邪恶的脸,在天空飞翔、穿越、  折返。  而花朵仍然立于时间枝头。  颤动。默不作声。  有时抬起裙摆一样的花瓣。  两个有趣人中间,春风漫不经心。  春风两手空空。  如握住空空影子。一盏灯在床上翻阅经书,  墙壁挂着的指针,就是上帝。  有美人就有春天。有暮色,  就有破啼为笑的旧梦。早年惦记的悲喜,  如今空空。它的手指,  指向一个隐蔽所在。它不在虚无高处,  
期刊
站在山巅,我守望着两只白鹤的归来。  每日事务繁杂,丝竹乱耳,故每到休沐之日,我便爱到山间田野闲逛。今天早晨,我遇见了一位农人。他头戴草帽,一左一右跟着两只白鹤。山道狭小,容不得两人同过,我停下脚步,示意他先行。待随行其后,才发现两只鹤毛发洁白,不见丝毫脏污,一举一动间仿佛自有主意。盘桓在天上不需农人管唤,却又始终跟在附近。我心下好奇,便与农人攀谈。  原来这两只白鹤颇有灵性,不需主人招呼即能通人
期刊
读书有三个阶段,正如写诗有三种境界:少年时读有字之书,免娇嗔,收余恨;青年时读无字之书,且自新,改性情;中年时读心灵之书,凝精魄,悟兰因。于“三书”中立世,休恋逝水,苦海回身。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年少时,生于城,长于城,身上少了些“野”,多了些“静”。除却必要的功课,读书是我唯一的兴趣。喜读张若虚“以孤篇盖全唐”的“春江潮水连海平”;喜读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一梦;喜读
期刊
我借助计步器,从北大红楼出发,沿南长街、天安门、东交民巷、东单、外交部街至赵家楼,全程6.8公里。100年前的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3000多名义愤填膺的学生们打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标语,行进在这段路上,为国家和民族呼号。他们不会想到,五四爱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00年来,学子们的家国情怀依然激荡在当代青年心间,激励人们砥砺前行。  北大红楼
期刊
一次次流泪伤心海  一次次伤害再徘徊  多少次嗔怒难抚平  多少次恩怨还没改  一回回放手说分开  一回回挥手说拜拜  无数次心痛还等待  无数次离走又回来  不知道你哪处着人爱  为什么让我离不开  谁能打开这心锁  谁能理清这无奈  不知道你哪处恋我情  为什么留恋这份爱  那是緣分的安排  还是命运的主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宾县人民政府信访局)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期刊
刚刚的争吵让丈夫很不耐烦,他不顾妻子的吼叫和哀怨,自顾自地下床,打开门,朝客厅走去。妻子倒下床,将丈夫掀起的那一角被子扯来包裹着自己。  天色从黑暗走向白天这段难熬的时间里,妻子难以安眠,一直翻来覆去,她纠结着。最后,还是起了床。“一晚上都在这儿待着吗?”妻子站在黯淡的过道上,带着少有的乌鸦嗓小心翼翼吐出几个字,憔悴焦灼地看着丈夫。  丈夫一动不动卧在沙发角落里,一手拨弄手机,一手叼着一根快燃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