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法国巴黎,29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应佚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也是该奖项的首位国内得主。
应佚伦研究的是快速且低成本的DNA测序技术,她的团队除学生助手外,仅她一名正式研究员,却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在说起媒体冠之的学霸头衔时,应佚伦摇头否认并坦言,成为科学家,是她的热爱与选择。
年少好奇时,应佚伦自发上过钢琴、奥数、绘画和计算机课,但都没坚持。对她的兴之所至又“半途而废”,父母从不强求。他们认为,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兴趣远比考级拿奖重要。
现在回想起来,应佚伦非常感谢她的父母,当时一直支持她去参加一些“非主流”又不能考证加分的活动,“我记得,他们为了我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利用太空辐射获得具有超高捕蚊效率的猪笼草,几乎跑遍上海全部的花鸟市场寻找猪笼草。如果没有那么包容与理解的父母,我想我也不可能踏上科研的道路。”
应佚伦初中就读于一所普通中学——上海娄山中学。初一时,学校和长宁区少科站合作组织活动,应佚伦照例跑去尝鲜。培养植物组织、解剖小动物、做标本,那些玄奥的配方、色彩绚丽的菌类、请教高年级才知道的名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溶液,让尚未接触化学课的应佚伦大感兴趣。
兴趣之后是求知欲,很多实验需要借助学科知识,应佚伦用一个暑假自学了初三化学。“我发现自己对化学特别有天赋,再长再复杂的学习内容都能很快弄懂。”娄山中学当时有免考制度,表现良好的学生可获得特长学科免于考试的待遇。这给了学有余力的应佚伦更多的发展兴趣和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她的首篇“论文”完成于初二,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影响因素。
高中时应佚伦考入市三女中,由于该校建有完备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可自由出入使用,更是成为她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乐园”。“我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植物组织切片,亲手操作了多个实验,这让我不仅记住了概念公式,通过实践还理解了其中缘由,大大增加了我对化学与生物的兴趣。”高中三年应佚伦没参加竞赛,没补过课,也从未纠结过成绩,但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把时间大都花在了实验室和个人自修上。
高考成绩出来后,当应佚伦把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时,老师和父母曾有疑惑,不清楚她为什么不冲一冲排名更靠前的名校。事实上,她最终的高考成绩超出该校30多分。应佚伦告诉师长,之所以不“随大流”选择大学与专业,是因为她查阅资料后发现,以化学化工为特色的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更适合她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华东理工大学设有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课程,鼓励独立承担小课题的机制,这种提前接触,就像是一块关乎未来与专业选择的“敲门砖”,对应佚伦明确自己想从事的目标有很大的助益。“通过这些实验和课程,我发现分析化学是我喜欢的,在大三我明确了细分专业的一个目标,我想要读分析化学。”
2007年,龙亿涛教授自美国回国工作,受聘华东理工。应佚伦找到龙老师聊了两小时,脑洞大开。龙老师启发她必须思考化学的本质是什么,并建议她的科研方向应与生物、医学、环境相关,专注苦干去攻克科研难题。她从此开始跟随龙教授,从熟悉实验室开始,开发数据分析软件,展开自己的研究方向。
“对于我这样的不冒尖的普通学生,我想我们需要的是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家人支持与名师提携。”应佚伦说,遇到这样一片土壤,是她最大的幸运。
热议锐评:人人都能成才,是人才也可能被埋没。在科研路上能走多远,人生目标的清晰与坚持、是否专注与忘我、所处环境适宜与否都是志趣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应佚伦是幸运的,30岁未至已在热爱的科研路上行走经年。她靠的当然不单是幸运,看应佚伦,其实是看占据多数的如应佚伦般的人群的成长故事,看那些未发掘的或将流失的人才之困,以及留给人们的思考。(周彬,搜狐网)
素材运用:兴趣;我的青春我做主;自由成长;专注;选择……
(资料来源:搜狐网、新浪网)
应佚伦研究的是快速且低成本的DNA测序技术,她的团队除学生助手外,仅她一名正式研究员,却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在说起媒体冠之的学霸头衔时,应佚伦摇头否认并坦言,成为科学家,是她的热爱与选择。
年少好奇时,应佚伦自发上过钢琴、奥数、绘画和计算机课,但都没坚持。对她的兴之所至又“半途而废”,父母从不强求。他们认为,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兴趣远比考级拿奖重要。
现在回想起来,应佚伦非常感谢她的父母,当时一直支持她去参加一些“非主流”又不能考证加分的活动,“我记得,他们为了我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利用太空辐射获得具有超高捕蚊效率的猪笼草,几乎跑遍上海全部的花鸟市场寻找猪笼草。如果没有那么包容与理解的父母,我想我也不可能踏上科研的道路。”
应佚伦初中就读于一所普通中学——上海娄山中学。初一时,学校和长宁区少科站合作组织活动,应佚伦照例跑去尝鲜。培养植物组织、解剖小动物、做标本,那些玄奥的配方、色彩绚丽的菌类、请教高年级才知道的名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溶液,让尚未接触化学课的应佚伦大感兴趣。
兴趣之后是求知欲,很多实验需要借助学科知识,应佚伦用一个暑假自学了初三化学。“我发现自己对化学特别有天赋,再长再复杂的学习内容都能很快弄懂。”娄山中学当时有免考制度,表现良好的学生可获得特长学科免于考试的待遇。这给了学有余力的应佚伦更多的发展兴趣和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她的首篇“论文”完成于初二,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影响因素。
高中时应佚伦考入市三女中,由于该校建有完备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可自由出入使用,更是成为她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乐园”。“我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植物组织切片,亲手操作了多个实验,这让我不仅记住了概念公式,通过实践还理解了其中缘由,大大增加了我对化学与生物的兴趣。”高中三年应佚伦没参加竞赛,没补过课,也从未纠结过成绩,但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把时间大都花在了实验室和个人自修上。
高考成绩出来后,当应佚伦把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时,老师和父母曾有疑惑,不清楚她为什么不冲一冲排名更靠前的名校。事实上,她最终的高考成绩超出该校30多分。应佚伦告诉师长,之所以不“随大流”选择大学与专业,是因为她查阅资料后发现,以化学化工为特色的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更适合她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华东理工大学设有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课程,鼓励独立承担小课题的机制,这种提前接触,就像是一块关乎未来与专业选择的“敲门砖”,对应佚伦明确自己想从事的目标有很大的助益。“通过这些实验和课程,我发现分析化学是我喜欢的,在大三我明确了细分专业的一个目标,我想要读分析化学。”
2007年,龙亿涛教授自美国回国工作,受聘华东理工。应佚伦找到龙老师聊了两小时,脑洞大开。龙老师启发她必须思考化学的本质是什么,并建议她的科研方向应与生物、医学、环境相关,专注苦干去攻克科研难题。她从此开始跟随龙教授,从熟悉实验室开始,开发数据分析软件,展开自己的研究方向。
“对于我这样的不冒尖的普通学生,我想我们需要的是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家人支持与名师提携。”应佚伦说,遇到这样一片土壤,是她最大的幸运。
热议锐评:人人都能成才,是人才也可能被埋没。在科研路上能走多远,人生目标的清晰与坚持、是否专注与忘我、所处环境适宜与否都是志趣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应佚伦是幸运的,30岁未至已在热爱的科研路上行走经年。她靠的当然不单是幸运,看应佚伦,其实是看占据多数的如应佚伦般的人群的成长故事,看那些未发掘的或将流失的人才之困,以及留给人们的思考。(周彬,搜狐网)
素材运用:兴趣;我的青春我做主;自由成长;专注;选择……
(资料来源:搜狐网、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