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该如何“生长”?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越来越狂野的超级大都市不断横向蔓延,从城市蔓延到郊区、郊区蔓延到农村地区,大量劳动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其内部拥挤不堪,空气严重污染,农业用地在很短的时间里被耗竭,大量的土地用以建造高速公路,环境污染严重污染已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的地步。郊区的无限蔓延致使人们成了每天需要迁徙的候鸟,从生活场所到工作场所,如同钟摆。白天的郊区成了“寂城”,市区成了“堵城”;夜晚的郊区成了“睡城”,市区成了“空城”。楼高并不见得成城,要有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城。
  关键词:“竖向”城市;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雍容生活
  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蔓延是美国这些发达国家曾经面临的问题,而到了21世纪,则是发展得最快的几个国家所面临的巨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印度这些高速发展的国家里,城市蔓延程度更快,而堆积如山的问题,亦造成更多困扰。面临城市化进程中所凸显的众多问题,让人们束手无策。社会该如何发展?人们该如何生活?城市该如何生长?
  “城市”不久以前还是令众多人们所向往的、富足的、魅力的栖居地。但是现在它从外在客观以及内在精神都给人们带来了别样的“景致”,但这强制给予的别样的“东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美好,反而却成为了人们要逃离的理由。其实这样别致的东西正是人们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人们自己不加以制止、防护这种现状的持续恶化。恐怕连逃离的场所都不复存在。就像现在众多的真人秀娱乐节目一样,究竟是谁消遣了谁、谁娱乐了谁?中国社会的“设计审美”取向严重偏移,“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奢为美”,感官刺激的时空符号取代了启迪精神家园的艺术。城市应具有物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城市既是“硬件”的又是“软件”的,一个城首先是物理的存在,它包括了建筑、街道、运输和交通枢纽、功能区域、绿化等等,如果没有居民这些内涵仅仅是躯壳而已,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第二层——人文内容,这个城市基本是失血而苍白的。
  中国的建筑建造速度是惊人的,城市一年一个样,3年大变样。中国的经济实在发展得太快,城市建设也实在太快,我们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城市就建起来了。深圳是1978年前后才开始建设的,罗湖区就是那个时候建造的,现在已经是严重滞后了,一个规划仅仅只有20来年历史的城市,已经老化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个规划概念的落后也就显而易见了。巨型城市的出现使得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的爆满、就业岗位的缺乏、保障制度的缺失,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盲目无序地流动,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近年来城市中出现的“飞车抢夺”“盗窃公共设施”等城市治安热点,与其说与人有较大的关系,倒不如说与城市社会没有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城市化下人们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关。城市社会出现的治安热点,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严重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了荒废的田地无人耕种,甚至一些偏远地区村庄都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农副产品从价格上来讲一直居高不下,更甚者当属农田房屋被征用,变成了一座被复制的城市失去了当地独有的特色,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副长徐宗威在2009年房地产责任论坛上说:很多房企在一线城市已经没得拆了,跑到二线城市,专找老街老巷、老城老区去拆,新房是建起来了,但是高楼万丈平地起、老街老巷没有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也荡然无存。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时候,我们大都市的人文内容已经被“拆”得所剩无几了,我们不是在建设城市花园,而是在拆毁“人文文化”。在中国,城市的象征是一道墙,城市应该具有界限和边缘概念。在汉字中,“城”即是“城市”,又是“城墙”的意思,和英语显然不同,以城墙代表城市是中国的传统,是我们的传统,但是现在却连我们自己都忘记了。我们似乎有用不完的土地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当我们的城市无边际地横向蔓延时,当我们肆无忌惮地拆建时,城市的概念开始迷失了。
  “快餐化式”的城市景观设计,致使各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沉浸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之中。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千篇一律快餐式的设计方式割断了历史文脉的传承。开发商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后果建造豆腐渣工程以及后期监管的疏漏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美化环境的手法了,反而成了破坏环境、割裂传统的无情工具。城市景观设计是为美化城市而存在的一门学科,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精神表征,它蕴含了经人类加工而形成的丰富的社会精神文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品质及精神美的升华,使之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如果原生态的城市被“设计”后不但没有变得更美好,反而越来越糟糕,那城市景观设计是否就找不到它存在的意义了呢?如此说来设计是否就失去了它最初的目的了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美国开始的郊区化过程,是以横向蔓延的方式为主导的,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城市发展,也是采用这种从市中心朝四面八方横向蔓延开来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很快实现了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诚然所导致的后果也显而易见:土地的耗竭、社区断裂、依赖汽车、环境污染、城市失控、生态环境的恶化、文脉的割裂等多种负面结果。这种恶性蔓延如何解决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现在的我们再去冷静地思考,这种做法所造成的结果是不是就显得得不偿失了呢?要解决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众多问题就必须要改变方针策略。
  社会该如何发展?人们该如何生活?城市该如何生长?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设计师更需要政府部门、决策者、规划部门等共同来解决。现在我们建造城市,基本都是有多大需求就做多大,城市无止境地朝外扩展,已经大到不方便,没有人情感觉的地步,没有边缘的城市不是一个城,就是一摊建筑物而已,郊区的无限蔓延,致使人们成了每天需要迁徙的候鸟,从生活场所到工作场所,如同钟摆。白天的郊区成了“寂城”,市区成了“堵城”;夜晚的郊区成了“睡城”,市区成了“空城”。1990年以来,城市蔓延已经发展到难以承载的临界点,好多在市中心上班的人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回到家里,土地的消耗、能源的耗费、环境的污染、时间的浪费已经达到了双极限。横向城市的蔓延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们是否应该变换思维采用“竖向”思维,设计“竖向城市”。试想生活在城市中个体的我们,如果能在一个综合体社区内完成衣、食、住、行等设施,当然除了旅游、外出等,那我们是否就不用每天上班进城,下班出城,不用每天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奔波的路途中,同时也减少了汽车的使用,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大气的污染。   在市中心开发具有综合内容的高层社区,在郊区建造类似历史上的步行为主的小镇型的社区,综合性的高层社区不仅仅是单纯地建造清一色的高层住宅,或者仅仅是商住两用,这根本不能算是“综合性”。工业化时期以来,人类的建筑技术提高得非常快,到20世纪初期,建造技术已经可以造出百层的大楼来了,在纽约、芝加哥出现了许许多多精彩的高层建筑,因为寸土尺金,高层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写字楼,极少是住宅建筑,虽然很多城市都成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森林”,但却依然没有形成社区,一到晚上,这些“森林”里就人烟沓沓了。市中心人口依然是往四周蔓延的郊区迁移。缺乏社区生活的城市,谈不上“竖向城市”,因为他们本身就仅仅是办公楼,和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北京的CBD、上海浦东的陆家嘴、广州的海心沙中轴线,到了晚上,基本都是路断人稀的。市中心人口依然是往四周蔓延的郊区迁移。
  在国内目前城市四面八方泛滥蔓延的情况下,竖向发展如果仅仅集中在做超高层建筑,不但解决不了城市的问题,反而会使得城市更加空洞化,人际关系更加距离化,采用综合体方式,真正把五大城市功能融入一体,可以成为阻止城市中心空洞化、社区生活瓦解状况继续恶化的一种解决方法。高层综合体容易做,技术上毫无困难,迪拜就已经做了好多,其实迪拜做的是摩天大楼,而非城市综合体,是躯壳,而不是有生命的城市。楼高并不见得是城市,要有人生活在其中才能是一座城市,才能是一座“活”的城市。城市好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巴黎就是浪漫、米兰就是时尚、北京就是政治等等,这些都是一座城市的天性,学不来,改不了。
  在城市中心建造具有综合性的社区,一旦这个城市综合体建成,在超高层大楼内部包括了就业、居住、消费、娱乐的功能,基本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社区,如果周边一个个这样的综合体连接起来就是一个“竖向的城市”。不仅减少了农用土地被吞噬的危险,更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如果国内主要大城市都能拿出一部分没有太多历史沉淀的城区朝这个方向发展,全部做成高层综合体,那么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所谓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许多不同的功能空间组合进一组建筑,并与城市的交通协调。同时,在其间建立一种空间依存、价值互补的关系,以形成一个功能复合、高效率的综合体。对于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来说,最关键的还是其功能的复合型。能够涵盖一个城市的工作、商务、旅行、居住、购物休闲等主要功能。高层综合体,看字面意思易让人产生误解,很容易有一个简单的联想方法,超高层建造就可以是城市朝上发展的方式。但是,建造的高层建造并非是真正的综合体社区,其更加复杂,高仅仅是建造技术的能力体现而已。
  日本的六本木是東江中心一个典型的高层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市中心高级住宅区的典范,其中最核心的是一栋大楼叫作“Mori塔”,这是一栋真正的高层综合型地标建筑。“Mori塔”本身是一座集办公、住宅、商业设施、文化设施、酒店、豪华影院和广播中心于一身的建筑综合体,具有居住、工作、游玩、休憩、学习和创造等多项功能。六本木将大量体的高层建筑与宽阔的人行道、大量的露天空间交织在一起。建筑间与屋顶上大面积的园林景观,在拥挤的东京都市成为举足轻重的绿化空间,已经成为著名的旧城市综合体的成功范例。“Mori塔”本身就像是一座小型“城市”,有商店、有住宅、有美术馆、有露天表演场、有公园。六本木新城就因为拥有大量的艺术文化与休憩设施,使之成为了东京的文化重心地区之一,这也是当初开发规划时就已经确定的目标。美国的曼哈顿也是一座高楼林立的城市,看着与其他大城市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细心地观察曼哈顿内部的结构,能够形成一个竖向的城市类型,这可不是哪个城市可以轻易模仿到的。
  当汽车时代拓展了人们的居住范围之时,这种雍容的生活态度却渐行渐远。一方面,中心城区不断地集聚财富、科技与人力资本,保持着繁荣;另一方面,郊区也在不断向外围扩展,每个人在日夜不停地迁徙,特别是大量私家车引发的交通堵塞,让人们在安享郊外宁静的同时,却不得不每天把惊人的时间浪费在充满尾气、噪音和事故纠纷的路上。而且即使到了公司,也往往要四处转圈,再花半个小时才抢得到一个车位。城市综合体的高度功能复合型,在一个“竖向的城市街道”中将最好的、最便捷、最及时的享受体验收揽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由此人们再也不用担心上班要提前至少两个小时起床“追赶时间”,更不用慌里慌张地不吃早饭就从城里到城外,不用面对交通的拥堵。我们可以恢复到步行的乐趣,重新寻到雍容的生活态度。
  城市综合体不仅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了效率和便利,而且将成为城市的创新和活力之源,并且每个综合体都可以在大城市文化背景下,建造具有自己社区独特的文化趣味,生活在这样一个综合体社区里人与人之间不再会有陌生感,区域范围的缩小,在共同的一个社区环境里,多次的“偶遇”似乎每张脸孔都会变得熟悉、亲切。大型城市综合体使人员和公司之间物理距离消失,它们代表了接近性、人口密度和亲近性,它们使得我们能够在一起工作和娱乐,它们的成功取决于实际交流的需要。
  现代城市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即便是现在少量的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那也是在郊区打造了私人“别墅”,让城里人返回农村生活是不现实的。更多的人们还是选择留在城市增加劳动收入,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否应该拿出一套有效的措施方案来解决目前国内这种城市化所带来的严重问题。战后房地产在郊区四面八方延伸地开发,横向蔓延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现代的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人人要依赖汽车,人人要依赖高速公路,国家对能源无止境的需求,已经显现出严重的后果。
  横向蔓延的不可取,我们应该尝试着让城市“竖向发展”,建造城市综合社区,这种设计思维方式目的性很强,是在交通日益恶化、居民的人际关系日益疏远、对汽车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城市无限度的扩张蔓延、周边土地大量耗竭的背景下通过规划企图扭转恶劣局势的一种明智的选择方向。对于目前国内出现的,城市拥堵、环境生态等负面问题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试想在下班时候可以步行着回家,休息时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到“自家院子”打打球、聊聊天,在书店的咖啡馆吃着糕点,看着窗外雍容的人们,在太阳下享受阳光的沐浴,是否别有一番趣味呢。
  作为生活在这样城市中的人们,我们有义务对脚下的土地负责任,之于之上的建筑也一定要是美的,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更一定要是幸福的,这一定要是最高等而且最睿智的幸福许诺。当我们透过城市空间探寻所谓的“美”“艺术”“文化”时,发现我们确实应该做些什么,也是该做一些什么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 奚雪松,等,译.城市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 吉丽.浅谈设计与文化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1(14).
  [4] 王受之.朝上的城市[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5] 童培浩.景观设计思维的特点与表达[J].现代农业科技,2011.
  [6] 俞孔坚.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
  [7] 黄磊昌,张志国,等.生态思维模型:现代景观设计的因循[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手风琴是一个方便、轻巧、音色优美、和声丰富的一种乐器,手风琴不仅适合单独演奏,还适合伴奏,手风琴的伴奏音乐在中小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是演奏手风琴的大国,而且拉琴的人数也占据了世界之首。经过专业的统计来看,我国的手风琴每年就要生产出六七万台,每年的销售量几乎达到了五万台;我国各高校在院校中设有手风琴专业,足以证明手风琴在我国乐器使用中的地位。因此手风琴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关键
本文在借鉴其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通过锦恒宠物玩具研发设计中心的运行实践,重点探索校企长效、深度合作中的团队建设和管理问题,提出在团队建设重点、团队管
数字化音乐教学实验室的组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设备参与教学活动,能使传统的音乐实验课程教学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